对国内资本流动新动向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新动向论文,资本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内资本的相对过剩
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几年,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明显的资本相对过剩的迹象,资本相对过剩再加上投资渠道不畅、居民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因素,国内资本流动比较滞缓,流动方向偏倚。
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快速增长、居高不下。1996年5月1日起至 2002年2月21日止,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第八次降息后,存款利率平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利率由2.25%下调为1.98%,是建国以来的最低点。与存款利率持续降低相反,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却连创新高:1998年末达到53407亿元;2000年1月份,首次超过6万亿元;2002年5月末,首次突破8万亿元,为8.04万亿元:2003年2月底。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03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居民储蓄存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居民储蓄余额为1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 11万亿元,达到11.06万亿元,增长19.2%,增幅同比高0.9个百分点。
2、商业银行存贷差不断攀升,经济和投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储蓄增长幅度。1996年、1997年、1998年分别出现存贷差7400亿、7500亿、 9173亿,到1999年4月底存差达到 11000亿。截至2003年7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20.79万亿元,而各项贷款余额仅为16万亿元,存贷差高达4.79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半数的存贷差说明,金融机构有数万亿的巨额资金未能贷放出去,中国目前并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虽然这部分资金并不是闲置在银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通过多种政府主导的渠道用于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成本,降低了资金流动效率。调查显示,从1998年到2002年的 5年间,居民储蓄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达62.7%,平均每年递增17.1%,而同一时期GDP年均增长7.7%,二者相比,相差9.4%。可见,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3、证券市场股票价格高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还不大。在 2001年市场历史高峰时,据报道, 2001年5月25日,中国大陆的股票市场总市值合计达到5.268万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中国香港地区(香港联交所5月24日股票总市值是4.642万亿港元),成为仅次于东京市场的亚洲第二大市场。据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数据,2003年12月底,上海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为 29804.92亿元,深圳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为12652.79亿元,两市合计为 42457.71亿元。无论是高峰时的5万多亿元,还是近期的4万多亿元,相对我国2003年116694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超过11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而言,数量较小;更何况,我国证券市场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股票在流通。
正因为证券市场的规模尤其是流通规模相对很小,在国内大量过剩资本的推动下,市场近几年整体市盈率一直偏高,2001年市场高峰期时市盈率高已是众所周知,即使 2003年市场相对低迷时,约占市场股票总数一半以上的垃圾股(亏损股)和微利股(每股业绩在0—0.1元之间)两类股票的市盈率仍高得惊人。许多国人将这一现象归于发展中市场的必然性,事实上,在我国,主要原因是多途径进入市场的大量资金推动股价一路上升的结果,充分说明我国存在大量资金在寻找出路。
因此。总体上说,我国证券市场对资金的容纳能力很有限,利用效率较低,难以促成资金向各行各业的快速有效流动,成为阻碍资金流动的一大瓶颈,导致并反映了资金的过剩现象。
4、热点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并有热点扩散的趋势。最近几年,国内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热点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规模在高价区迅速扩大,而且热点地区的规模也呈现扩大的趋势。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大城市的房价一直在高位盘升,新开发楼盘层出不穷,规模不断扩大;青岛、宁波、大连、厦门、珠海等沿海城市的房价也是居高不下; 2004年初,天津的房价迅速上升,成为新的热点地区;1999年以来,南京、福州、武汉、成都、重庆、长沙等次热点大城市的房价也是一路上扬,楼盘规模不断扩大。
房地产市场对资金有很强的吸纳能力,房地产市场规模的扩大与价格的上扬实质上主要是国内大量资金推动的结果,该现象进一步揭示了国内资本过剩与流向偏倚的事实。
综上所述,我国的资本过剩是客观事实,同时,是一种相对过剩,是资本流动渠道不畅和流动滞缓导致的过剩,是需求不足、过强的储蓄与投资不动产倾向促成的资本流动结构失衡和过剩。
二、国内资本流动新动向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国内资本流动的新动向
当前,我国资本的流动出现一些压抑中寻求突破的偏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主导的国债投资流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方向。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民间产业投资与消费需求不足、过强的储蓄倾向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98年,政府果断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大量国债投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拉动经济发展。多年以后,国内资本通过这一由政府主导的渠道流动的数量已相当大。这类投资不是市场主导的投资,虽积极影响有目共睹,但留下的财政隐患、投资的效率较低问题也不可忽视。而且,政府主导的投资长期在整个国内投资中比重过大,本身就是一种不符合市场法则的偏倚现象。
2、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其他基金,证券中介机构以及其他机构、中小散户的大量资金在规模较小、存在明显制度缺陷的证券市场推高股价。如前所述,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小。流通股约占三分之一、制度严重缺陷等问题,使投资者投资预期收益低,使进入市场的融资者筹资使用效率低,造成大量不能进入市场融资发展的企业难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严重制约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尽管证券市场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大量过剩资本的存在,证券市场仍然成为国内资本流动的一大主要方向。基金、机构,中小散户的大量资金在场内一千多个上市公司和其股价上来回流动,推高了股价,纵容着上市公司的不合理、大胃口的筹资行为,交互博弈寻找增值机会。
3、大量民间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了房地产市场。不动产作为稀缺资源,其较大的盈利预期吸引了储蓄倾向极强的大量国内民间投资。一部分民间资金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流向了房地产市场:一部分通过银行这一中介通过信贷的方式间接流进了房地产市场。直接结果是近年来整个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副扬升、规模的迅速扩大,并带动相关基础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价格的上涨,2004年初已出现明显的局部经济过热引发成本推动性通货膨胀的趋势,国家已实施收缩银根的政策进行调控。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国内资本的这一流动方向的强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流动的明显偏倚和结构失衡。
(二)、国内资本流动新动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加剧结构失衡的程度。资本配置的优化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以及政府的有效调控,我国目前表现出的资本流动状况恰恰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严重问题,优美的“市场之手”难以发挥作用,资本流动的偏倚和资本配置的不合理必将加重我国原已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制约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证券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堆积加剧金融风险。相对而言,当前我国资本过度流向证券与房地产市场,受到证券市场的规模制约和房地产市场土地拍卖制度的诱发,两个市场都堆积了相当程度的泡沫,若不加以调控,这种趋势还会延续,泡沫的堆积会给我国正在完善的金融体系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加剧金融风险隐患的程度。
3、加剧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
三、对策探索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到了关键的时期,一些重大决策不能再悬以待决,否则累积的金融风险释放、结构失衡的拖累会导致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伤及我国尚存良好发展预期与前景的经济的元气。
1、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是瓶颈问题。证券市场是资本融通的主要场所之一,没有完善、有效、规模与层次合理的证券市场,投资和筹资的效率都会降低,社会资金难以有效合理配置,必将导致资本流动的滞缓与偏差。我国证券市场难以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障碍是制度缺陷问题,制度缺陷的关键是国有股减持问题,国有股减持的核心是在保证市场不崩盘的情况下快速减持政策的出台,所有参与方的局部利益都要让位于系统不崩盘这一系统的社会整体利益。目前,我国资本的相对过剩反映出我国大量资本需要公平合理的投资渠道,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呼唤能公平面向所有具有筹资需求企业的融资场所,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瓶颈,一定要树立“先果断规范,后谋健康快速发展”的理念,短期内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健康的证券市场体系,不能再幻想“先发展,再规范”能够成功,不健康的市场越大越难规范,负面效应越来越大,加上蝴蝶效应有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2、深化国有企业和经济体制改革,拓宽银行资金信贷渠道。银行的巨额存贷差和贷款向房地产市场的严重倾斜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银行信贷渠道严重不足。不足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社会没有有效的信用体制和诚信文化:另一个是其他企业和国有企业至今仍没有成为平等的信贷主体,国有企业的信贷特权和软约束依然存在。这两大原因导致银行难以出台合理有效的面向经济发展主体——企业的信贷制度,导致资金融通的另一大渠道受阻。可见,只有加快国有企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深化改革力度,才能真正拓宽银行资金信贷渠道,打通资金融通的另一瓶颈,促成资本的快速健康流动,根本上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和社会金融风险。
3、房地产市场的完善与发展。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进行调控,主要是一些收缩银根的货币政策,短期内可抑制过热现象,但只能治标,治本之策还需系统研究、统筹规划。房地产市场比证券市场还容易引发金融风险,不健全的制度和运作方式的危害短期内可潜藏,积累到一定程度出问题时就会是大问题,日本、东南亚有非常典型的反面例证,值得我们引以为鉴。我国目前的地产拍卖制度、开发商信贷模式就存在很大问题,需要改进。整个市场的管理体制需要系统完善,以既适度活跃又能防范过度所做带来的巨大风险为调控目标。
4、建立与完善社会信用体制。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制和诚信文化,银行的信贷缺乏健康的环境难以正常运作,必然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导致资金流动受阻和偏倚;其次,企业和其他主体会产生将风险向政府和社会转移的习惯,风险累积的速度和程度均放大;最后,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结构的失衡。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已成为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尽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