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应对城市内涝和面源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自从2015年4月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评审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予以一定的财政支持后,就在我国迅速的开展起来。但是在建设完成的试点区域,内涝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虽然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其中也有建设质量满足不了要求的原因。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优质的建设工程质量对海绵城市设施的功能实现显得愈为重要。本文针对我国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中产生的一系列建设质量问题,探讨如何更好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质量控制。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工程质量
引言
“海绵城市”是一个现代概念,建立在城市发展需求上,也是人们基于高品质生存环境需求之下的必然之路。湿地建设主要服务于城市环境和生态质量,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存环境,不仅能净化空气,也可以稳定生态链条,但是可能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一些冲突。然而,青山绿水才是永久的财富,可持续的发展是一切建设都应当遵循的原则。故而当下的问题是要协调好城市经济建设与湿地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能保证经济上的持续高速发展,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所以有很多人支持将保持土地资源、水环境、生态平衡的理念纳入城市设计与建设,建立海绵型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1 新建筑与小区的特点
新建筑与小区为新开发或近几年内建设小区,多数屋顶坡度较大,注重景观绿化,绿化率相对较高,综合径流系数低。排水机制为雨污分流制,雨污管线清晰明朗,较少出现雨污混接现象。一般设有广场,景观水体和地下车库;人口密度小,径流污染轻。新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设施一般结合原有景观、建筑、给排水等专业进行设计和综合优化,达到布置合理、造型美观、注重协调的特点。设计上多采用下沉式绿地,使用传输型生态草沟将径流雨水引进雨水花园,建筑的屋顶可根据坡度情况设计为生态屋顶,雨落管采用断接形式,通过铺设的消能设施将雨水引入草沟和雨水花园进行净化和下渗,将景观池塘作为雨水最终收集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景观绿地的浇灌和净化。新建筑与小区处于初始建设阶段,施工过程中也无需考虑到居民的参与和影响,在满足业主方的需求,并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情况下,一般都能顺利的进行,也更能保证海绵城市设施的工程质量。
2 海绵式小区设计
以某在建设住宅小区建设工程为例,探讨海绵型住区的景观设计思路。小区地块总地面积(约307亩,东西长约530m,南北宽425m,大致为长方形)。规划容积率不大于2.2,建筑密度不大于28%,绿地率不小于30%。现状地形除了有小起伏外大致平坦,最高点为于地块北侧,高程约11.24m,最低点位于地块南侧,约8.8m。
2.1 沟通景观水体,循环往复利用
首先,在小区内部增设多段景观溪流,将中央大水景和三处独立小水景联通起来。景观溪流宽度一半控制在1.0m左右、水深一般控制在0.3m左右,并可根据现场情况局部调整。中央大水景通过景观溪流自流至三处独立小水景(独立小水景溢流的水则通过小区管网引至蓄水池),不但提高了小区的景观品质,而且从别墅区的北侧和东侧绕行,将别墅区与其他区域分隔开来,有利于分开管理,提升了小区档次。其次,在小区东南侧最低处增设1座蓄水池,水池有效容量为500m3。蓄水池中安装了净化以及回灌设备,并且与小区绿化浇灌系统相结合,洪涝季节可以缓解地表径流,干旱季节则可利用储存下来的雨水直接用来道路冲洗和绿化浇灌。由于蓄水池高程较低,雨水可以通过小区雨水管道或者景观溪流进行收集,再通过循环泵(该循环泵功率为7.5kW,流量20m3/h,可以兼作为浇灌泵和强排泵,减少了一次性投资)和雨水回流管道回补大水景;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管、超流管和强排泵等措施排至南侧自然水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植被浅沟以及下凹绿地植被
浅沟主要指的是地表浅沟中种满了植被,通过设置这种植被浅沟,能够起到更好的蓄水、排水作用,而且能够对雨水进行净化,这种沟渠一般设置在小区范围内,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径流排放系统进行连通,从而使径流雨水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下凹绿地与植被浅沟具有相似的功能,下凹绿地主要作为天然雨水渗透设施,直接从源头上加快雨水渗透,避免雨水堆积过多,导致洪灾问题产生,而且能够在下凹式绿地内部直接消耗部分雨水,避免生态循环系统失去平衡。但是为了使下凹式绿地具有良好的渗透功能,必须注意这样两点:一方面,必须根据植被耐淹性以及土壤渗透性合理设置下凹深度,从而充分发挥下凹式绿地的渗透功能。根据相关实践调查和研究发现,大多把下凹的深度设置成200mm左右,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适当更改。另一方面,在下凹式绿。
2.3 排水设计
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有些城市因为降雨过多导致内涝,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把雨水排掉。当降雨峰值过大的时候,通过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经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的概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3 施工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建筑与小区中常采用的海绵城市设施有雨水花园、生态草沟、透水铺装、生态屋顶、渗透湿塘。工程质量的控制分为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的控制。由于海绵城市建设依托了传统的园林建设基础,需要满足水文作用机理,更注重各单体设施的工序完成度。而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建设刚起步,施工方和监理方缺少工程经验,仅仅依靠传统的监理制度很难将施工质量提升上去,在重要的施工工序上需要设计方的技术和理念支持,设计方在具有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专家支持下检验设计成果的现场完成度,因此将海绵城市设计与施工质量进行协同控制,并辅以监理方的现场监管是解决我国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工程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
3.1 累积工程建设经验
施工是海绵城市得以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质量决定海绵城市设施建设的成败。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设施主要有雨水花园、生态草沟、透水铺装、生态屋顶、渗透湿塘、雨水罐等,设施的工序质量常出现因建设经验的缺乏而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因此需做好工序细节的处理。譬如保证雨水花园的铺设砾石的厚度与整洁度,打孔管的铺设方式且与雨水井接口做法要合理;生态草沟的坡度、雨水井的标高与设计相符;路缘石的开口间隔距离符合要求,且开口位置不能正对着雨水;进水口要做消能砾石的铺设防止表面土壤冲刷严重;对景观植物的保护等。工程经验的欠缺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性能和观感,因此需要施工方多进行总结和记录。
3.2 优化自然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系统是由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组成。自然的排水系统是对景观破坏最小的一种形式,保留自然调节系统,自然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的排水系统,传统的排水方式是指让雨水顺着街道流入收集管道,然后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只能做到排水,不能收集雨水有效利用,现代排水系统而是将雨水留住,充分利用自然作用,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下渗,对地下水进行补充。自然排水系统比传统自然排水系统相比,造价更低,也可以有效控制径流量。
3.3 驳岸设计
驳岸设计是指生物工程护岸,自然护岸以及台阶式护岸等类型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型的护地设计,工程量较大,是整个湿地景观建设工程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两栖动物能够生存的必要环境。生态栖息地生境构建的构建中,除了要为能看到的植物与水体构建充足的生长环境,还要为蟾蜍等动物营造栖息环境。动物是生物链中的必要环节。因此,要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和特殊方案制定,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也要预判位置环境,准备好应急处理方案,预留足够的生态缓冲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涉及对象的坡度大于自然土地,景观建设位置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就要运用柳条等纤维做成草垫子让原生纤维回归于自然,起到对土地的保护作用,需要设计出外观上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效果,才能不显得突兀和奇怪,还能发挥出植被优势。
3.4 完善施工监管机制
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是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得以保质保量实现的重要手段。目前,新旧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要着重加强以下三点监管方式,一是加强监理方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的了解,使现场监理能提供深入的监督指导,保证隐蔽的施工工序质量;二是当多个区域同时进行施工时,增加设计方的定期现场指导次数,但是对于设计方进行不定期巡视,无法做到定点定量的全程重点控制,以及施工的进度快的时候,只能看到的表面问题的现象要针对性布置应对方案,充分发挥设计方的现场作用;三是加强施工负责人员的配合,使其能提供详细的现场施工记录资料,包括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并就施工过程中问题能及时保持与监管人员的沟通交流,而非擅自处理,隐瞒不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海绵城市需要各方参与人员的努力与支持。在实际建设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提升设计和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且政府部门尽早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和条例,以保证我国快速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保质保量的完成。海绵城市的建设对现如今的我国许多城市来说迫在眉睫,这一工程的完成对我国各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能充分利用水资源,且还能减少各城市因强降雨而产生的洪水,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想要做好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研究,提高城市雨水体系构建工程的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福祉。
参考文献:
[1]杜涛.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湿地水体景观设计探索———以蓬安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装饰,2016(3).
[2]李梅红,于海琴,王建良.对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2).
[3]王思思,张丹明.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20):64-68.
[4]杨劲松,彭湃,赵芳.国内外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比较[J].山西建筑,2012,38(11):123-125.
论文作者:林艳新1 刘煜霄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小区论文; 景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