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内涵及评价研究述评
胡海鹏1,袁 永1,黎雅婷2
(1.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33;2. 梧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梧州 543000)
摘要: 多维度深入探讨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全面梳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总结当前研究进展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概念内涵;监测评价;研究述评
近年来,中国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全局发展的核心,相继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顶层政策文件,提出要加强创新监测评价,客观监测评价各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现状,为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与服务。政府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新动向,引发社会各界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作为研究关注的热点。经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当前在学术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阐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关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的构成也各执一词,相关研究成果有待系统梳理总结。为更好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本文系统梳理创新驱动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监测评价研究进展,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与其他要素驱动发展的关系,明确创新驱动发展基本内涵,全面梳理国内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
1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内涵
1.1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当前,政府及学术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大多引用了Joseph Alois Schumpeter(约瑟夫·熊彼特)关于创新界定以及Michael Porter(迈克尔·波特)关于创新驱动界定的相关观点(表1)。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各自独特的看法,但通过对比发现,多数学者观点基本都是在上述两位学者认识基础上提出的[1]。
1.2 创新驱动与其他要素驱动的关系
一方面,创新驱动与其他要素驱动互不矛盾。刘志彪[2]认为创新驱动是由模仿创新转向自主研发与知识创造,需要依托高密度的资本投入给予支持,并且创新驱动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改变要素投入结构,也要更高强度的人才、资本要素投入,消耗更多的资源要素,批评将创新驱动与要素驱动对立起来。王海燕[1]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本质上未脱离消费、投资、出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通过创新引领新的生产方式,推动消费、投资、出口“装载”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与项目,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层次、投资内容、出口产品,实现传统驱动要素的转型升级(表2)。洪银兴[3]、周立德等[4]同样认为,资源和投资等传统的生产要素需要由创新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是通过利用创新要素重新组合传统要素,推动要素重新配置、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及传统发展要素的转型升级。
3.Do you know any tips for a perfect at-home face care,hair care and hand care?\
秦明月再问了一些问题,已经没什么价值了,他掏出名片给两个搬运工,告诉他们要是再想起什么可以给他打电话,搬运工如释重负地走了。
表 1关于创新及创新驱动概念的理论基础
注: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二是驱动,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核心是对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的重新分配、重新组合,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整合与盘活,发挥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价值,实现创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创新资源配置最重要的目的是激活创新资源的存量。若创新驱动发展过程缺乏创新资源配置这一环节,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则无法发挥最大效率;产学研创新主体之间无法开展有效的合作;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成果转化等创新环节之间出现供需不匹配等情况,无法实现高效的创新产出。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为创新主体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通过重组与整合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新产品、新业态。
表 2创新驱动推动“三驾马车”转型升级的内容
表 3创新驱动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区别
1.3 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
当前,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阐述主要两个领域:
一是来自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阐述。政府阐述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代表,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8]”,并在发展方式、发展要素、产业分工、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创新群体等6个方面实现转变。可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阐述更注重创新与其他发展要素结合所展现出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包括先进的发展模式、新兴的产业态势、前沿技术等,注重将创新成果落到技术上、企业上、产业上。
在农村中学,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英语只是作为必考科目去学,因此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这是农村中学生听力薄弱的主观因素。
二是学术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阐述。学术界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阐述:(1)强调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黄锐等[9]、胡婷婷等[10]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创新能够有效助推经济发展;陈强等强调创新驱动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创新实现发展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5]6-15;祝影等[11]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包含了创新和发展之间互为因果、彼此促进的一种循环关系(2)强调依靠创新要素投入推动发展。李燕萍等[12]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是以知识、人才、科技创新等新兴要素驱动经济发展;张来武[7]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投入知识、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打造先发优势;靳思昌[13]认为创新驱动是运用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改造劳动力、资本、物质资源等传统要素,实现发展要素的重新配置和重新组合。(3)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目标是实现内生的可持续发展。洪银兴[3]、周立德等[4]认为通过创新发展要素对传统发展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内生性增长。陈波[14]认为创新驱动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内涵是一致的。
1.4 总结
一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核心是要集聚创新要素。通过吸引智力、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突破资源要素的瓶颈,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多元性集成创新及原始创新。传统的生产要素虽然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但是总量有限,并且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更多地是通过引进、学习、模仿等方式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这种方式避开自行研发的高昂成本,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趋势,属于后发优势,难以追上先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突出强调通过利用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推动传统发展要素升级优化,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劳动力产出,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提升资源、资金等要素的使用效率。这种方式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赶超和创新,并在新兴产业领域建立了强大的产业优势,培育若干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使优势产业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综合各方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应关注创新的全链条,关注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个方面,从外部支撑环境为创新提供支撑,吸纳各类创新要素推动创意的产生,创意通过资源配置及生产要素重组形成技术成果,技术成果通过转移转化形成创新产品,最后产品通过市场化渠道实现经济价值,这个过程涉及集聚创新要素、配置不同类型资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多个方面,可从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图1)。
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式、效果与其他要素驱动有显著差异。虽然创新驱动发展要依存于其他驱动要素,但创新驱动发展是以追求创新作为发展基本取向,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断将经济推向高技术经济活动的轨道[5]6-15。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驱动发展要素[6]、竞争优势[7]、经济发展态势、产业特征等方面[5]6-15,具有不同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和“投资驱动发展”的基本特征(表3)。
创新驱动发展在国际上一般称为科技创新发展,因此,国外关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主要是围绕创新能力展开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持续对本地区及全球范围开展创新能力监测评价,形成有影响力的创新指数研究报告包括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创新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欧盟创新记分牌、世界经济论坛创新能力指数、美国3T创新指数、波特与斯特恩的国家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硅谷指数等。由于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技术、产业的发展,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也不断调整。当前,国外关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已较为成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关注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指标,第三阶段则在创新调查和公共数据整合基础之上进一步丰富创新指标,第四阶段关注创新环境、创新资源配置等创新过程环节指标[15]。
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差异具有显著性(t=-11.549,P<0.05),说明从整体上来看,实施PBL教学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图 1创新驱动发展内涵概念图
2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三是发展,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果,核心是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价值,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反作用于外部支撑环境,外部支撑环境是创新驱动发展过程各环节交互作用的载体空间。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从外部环境中吸纳人才、技术、知识等各类创新要素,并通过创新主体组合各类创新要素,形成新的生产体系,依靠市场经济的基本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
2.2 国内研究进展
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表4),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展开。
日粮蛋白质水平和RPFA对干物质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不存在交互作用(见表2)。肉牛干物质采食量和初始体重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末体重随日粮蛋白质水平增加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RPFA的添加而增加(P<0.05)。平均日增重随日粮蛋白水平的提高和RPFA的添加而增加(P<0.05)。肉牛料重比随日粮蛋白水平的提高和RPFA的添加而降低(P<0.05)。
一是注重从创新过程环节监测评价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当前的研究成果中,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以“投入-产出”模型为理论基础,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包含创新宏观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经济发展4个环节,以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监测评价省域[12,16]、特定区域[9]、产业[17]、企业等尺度创新驱动发展能力[18]。其中,关于创新宏观环境的描述包括创新环境[9,12,16,18-19]、创新基础条件[15]、创新要素[17]、创新驱动主体要素[16];关于创新投入的描述包括创新投入[15-16]、创新资源投入[12,19]、创新投入能力[18];关于创新产出的描述包括创新产出[12,15-16]、知识创造[19]、科技创新[9]、创新影响[15]、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18];关于经济发展的描述包括绿色发展、经济效益[17]、市场开拓能力[18]。
三是注重从考核评价角度监测评价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自2013年7月科技部通过《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以来,国家多次提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特别是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家层面,尚未提出监测评价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在省域层面,广东出台了《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将科技进步贡献率等10个指标作为考核指标[24]。2017年初,广东又制定《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近期重点工作任务评价监测实施办法》,对各地级以上市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等八类35项指标进行评价监测。
二是注重从创新内容视角监测评价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当前研究中,创新内容主要以国家或政策文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内涵为基础,提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维度。其中,北京市市统计局等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考虑,从创新要素、驱动、发展3个维度构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对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状况的监测评价[20]。吴海建等[21]从内涵出发,提出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支撑、创新成果、服务驱动和发展绩效5个维度。刘焕等[22]根据党十八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论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协同创新、区域创新体系、治理绩效等5个方面。王珍珍等[23]基于创新驱动的内涵,从创新驱动投入、支撑和绩效等3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由上可得,虽然以上学者基于创新内容制定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但不难发现,其形成的评价框架仍然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从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开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
表 4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汇总
表4(续)
此外,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成果较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陆续开展国家、省域、城市或高新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监测评价,较典型的案例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技部与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中关村指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等。
3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支撑薄弱。当前,社会各界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性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分歧,并且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时间不长,未能系统阐述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指标框架理论依据,导致理论支撑较为薄弱。评价框架是建立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能否有效评价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首要工作应深入探讨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依据,系统明确创新驱动发展定义内涵、特征及发展目的,建立评价标准。本文通过剖析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基础,并理清创新驱动发展与其他发展阶段的关系,以此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系统性不强,理论框架局限于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框架。现阶段,国际上评价科技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评价指标与较为成熟的度量方法。国内学者评价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借鉴投入-产出模型、创新链模型等创新能力评价理念,提出建立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导向。通过比较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看出两者本质上相似,并且评价框架仍局限于对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实际上,评价一个经济体是否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更应考量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关注创新的全链条、动态性以及系统性。一方面,充分考虑创新驱动过程的环节。当前,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更多关注创新要素等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前端环节以及创新成效等后端环节,对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等中间环节考虑较少。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循环过程,当前研究多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结果而忽略发展对创新的反作用。评价发展对创新的反作用应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的动态性、互动性,注重评价创新活动是否产生了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程度如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创新驱动能力的影响。
三是市域等尺度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有待开展。当前创新驱动监测评价基本围绕国家、省域或特定区域开展研究,缺少针对小尺度的研究成果,如针对市域、县域等小尺度的研究较少,小尺度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理论基础、评价指标区别于国家、省域评价。以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为例,在建设内容、创新主体构成、对创新环境的要求等方面区别于大区域尺度评价。(1)在建设内容方面,国家等大区域尺度评价注重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共性技术等特性的科学研究;具有前沿特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项目、大工程。市域等小区域尺度评价注重从地方优势资源考虑及具有发展实际需求的实用性研究;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利于技术推广、转化应用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2)在创新主体的构成方面,创新主体一般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等,但小尺度区域可能存在部分创新主体要素缺失,市县区域一般缺乏大学院所或大学院所科研能力弱,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呈现出特殊性,如市县区域注重通过外部产学研合作引进创新主体要素。(3)在对创新环境的要求方面,小尺度的区域创新文化氛围对创新主体及各主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更直接。市域尺度介于国家、省域与特定区域之间,其指标选取具有特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针对企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监测评价也有待开展。
开展难度对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调查发现社会距离较远,社会地位相等的人进行请求言语行为,开展难度容易时,倾向于选择直接请求策略。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情景10,商场售货员一般不能强制顾客消费,但会进行一些游说,比如称某物品适合顾客,解说产品性能让顾客相信产品质量,产生购买欲。从情景3、5、6中可以看到,社会地位比请求者自身高,社会距离较近,但开展难度却较大。调查发现,该情景下还受额外因素影响,即请求发出者自身问题,如情景3乱花钱,情景5公司工作忙,情景6自身忘记。受自身限制性因素影响增加请求难度,因此倾向于请求策略间接化。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郑秀梅.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7(1):41-49.
[2]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4):1-7.
[3]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J].群众,2011(8):5-7.
[4]周立德,周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253-254.
[5]陈强,余伟.创新驱动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6]辜胜阻,李洪斌,王敏.构建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4(1):11-18.
[7]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1-5.
[8]新华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 (2018-10-23) [2016-05-19].http://www.most.gov.cn/yw/201605/t20160520_125675.htm.
[9]黄锐,任锦鸾,张殊,等.创新驱动发展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8):5-11.
[10]胡婷婷,文道贵.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1-4.
[11]祝影,王飞.基于耦合理论的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16, 13(10):1509-1517.
[12]李燕萍,毛雁滨,史瑶.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2):103-108.
[13]靳思昌.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6(2):89-92.
[14]陈波.论创新驱动的内涵特征与实现条件:以“中国梦”的实现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6(4):39-45.
[15]吴优,李文江,丁华,等.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开放导报, 2014(4):88-92.
[16]王进富,候海燕,张爱香.创新型省份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素识别研究:以陕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6,36(20):6-10.
[17]王新红,李世婷.基于改进熵值法的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能力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7, 59(1):27-33.
[18]齐秀辉,武志勇.创新驱动视角下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动态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1):114-119.
[19]蒋玉涛,招富刚.创新驱动过程视角下的创新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 29(7):168-169.
[20]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结果[EB/OL].(2017-09-20)[ 2016-09-06]. http://www.bjstats.gov.cn/bwtt/201609/t20160906_357849.html.
[21]吴海建,韩嵩,周丽,等.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J].中国统计,2015(2):53-54.
[22]刘焕,胡春萍,张攀.省级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监测评估:一个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8):128-132.
[23]王珍珍,许婉婷.福建省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熵值法的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3):49-56.
[2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实施办法[EB/OL]. (2018-10-23)[ 2016-01-14]. 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601/t20160120_640261.html.
A Review of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Capability
Hu Haipeng1,Yuan Yong1, Li Yating2
(1.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enter,Guangzhou 510033, China; 2. School of Law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Wuzhou University,53000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in many dimensions, and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capability evalu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capability; concept connot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review
收稿日期: 2018-11-12,修回日期: 2019-01-15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创新监测与国际对标研究智库建设”(2017B07070300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监测评价研究”(2017A080804002)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16.002
中图分类号: G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 2019) 16-0011-07
作者简介: 胡海鹏(1990—),男,广东仁化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监测、创新政策、创新战略;袁永(1983—),男,河南商丘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政策、创新战略、创新监测;黎雅婷(1985—),女,通信作者,广西梧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标签:创新驱动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概念内涵论文; 监测评价论文; 研究述评论文; 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论文; 梧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