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合理价值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价值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与原因
价值问题在中国早已提出,但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价值论研究,却只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中国正式兴起,并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其兴起的背景在于:
它是适合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内在要求人们去关心价值观问题,所以,哲学价值论在西方兴起并成为哲学研究的重点。价值问题在当今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大哲学问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然把价值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半个世纪以来,前苏联、东欧、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曾作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大成就。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而发现的这一世界性的学术动向,便促使国内不少学者自觉去理解价值问题的意义,并积极开拓对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
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呼唤哲学价值论。改革开放以前,价值问题曾被看作“新康德主义”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专利,在我国哲学研究领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实践标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性大讨论为思想开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被确立为政治基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这新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定解放,敢于去反思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文革”十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在反思和总结中,人们发现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重要性,并力图确立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是在对作为主体的人强调中,人的价值和人格问题被提了出来。之后在对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格塑造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文化、价值、人的实践活动方式三者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这就是: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规定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准则和方式。于是价值问题便日益突出出来。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的变革,便有一个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介和价值选择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景下,价值问题被推到哲学研究的前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迫切需要人们去思考价值问题。当今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并且存在着文化冲突;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体制文化和人格在发生着痛苦的转型。信仰危机、精神迷失、道德滑坡、价值真空和文化选择便由此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念变革、价值趋向、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并迫使哲学工作者对此加些思考和研究,以回应社会实践的挑战。这也是哲学价值论在中国兴起的重要原因。
二、问题与焦点
大致说来,新时期我国价值哲学论的研究经历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至1991年,重点研究价值的一些哲学基础理论;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今,重点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变革问题。
关于价值的哲学基础理论,哲学界集中讨论了以下五个主要问题。一是“价值”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问题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是什么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在同一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不论是哲学还是经济学,科学的“价值”概念都应该是统一的,是一个。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概念体系的科学统一,并不意味着必须是概念定义上的简单归一,而应该考虑是多层次、多侧面、多形态理论内容的有机联系,因而不能过分强调“只有一个价值”概念。过于强调同一,不仅不利于理论面向现实的展开,而且在理论上也是不科学的。二是价值理论的名称及其学科性质。关于“名称”,有三种提法。有人称之为“价值论”或“哲学价值论”,认为它是哲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有人称之为“价值哲学”,指以价值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和流派;有人称之为“价值学”,指一门由哲学的价值研究和各门具体价值学科共同构成的新兴综合学科。关于“学科性质”,在哲学理论范围内,有人认为价值观从属于历史观,有人认为从属于认识论,有人则主张它是与本体论、认识论相并列的一个独立分支。三是价值的本质。这方面的具体问题有:价值现象是宇宙中普遍的还是仅与人类相关的;价值是否是一种存在;价值是一种观念、实体、属性还是一种关系;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价值和真理能否和如何实现统一;怎样看待人的价值;价值选择与历史决定论、价值活动与历史规律是什么关系;价值观和历史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人及人的需要,等等。四是价值研究的方法。对价值问题要采用适合于价值问题本性的方式来加以研究,这一原则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对价值问题要采用适合于价值问题本性的方式来加以研究,这一原则基本上已达成共识,观点上的分歧不大明显。但也可以看出,还是存在着理性化和非理性化两种不同色彩。非理性化的研究方式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因而在研究中注重情感化和意向的抒发,缺乏精确和逻辑的实证。理性化研究方式表现为对一些基本概念界说的确定性和明晰性。五是价值思想史。由于对价值问题研究起步时间不长,故而关于中外价值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搜集、挖掘和整理材料阶段,未有更多深入细致的讨论,这方面研究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般价值理论的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的变革,哲学界重点讨论了以下五个问题: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和结构以及完善和发展;价值观念的变革、冲突和导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关系;信仰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和价值观建设,等等。
整个来看,在我国哲学价值论研究中,提出了两个带有整体性和实质性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一是价值的本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主客体关系论”,认为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人的需要的意义,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是客体主体化,它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主体性人学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种以主体为主导方面的动态的主客体关系,是主体的对象化,它具有极为典型的主体性特征,只存在于人的对象性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中,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主体、人的问题,对主体的深入把握是理解价值本质的关键;“客体属性论”,认为价值主客体的某些固有属性;“人道价值论”,即认为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似乎只适合于说明“物的价值”,不能说明“人的价值”,因为人的价值只是人作为主体存在所拥有的内在人道价值,而且认为用主客体关系的方法论模式来界定价值是有缺陷的,其效用主义倾向极其明显,哲学价值论研究应以人道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和核心理念。
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与价值观念变革。问题多集中在价值趋向、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上。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是社会本位。根据是:规范的市场经济不允许个人追求最大的利益,只允许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权利;个人权利实现最大化原则与社会本位价值观具有相容性,且规范的市场经济也为弘扬社会本位价值观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市场经济之内和之外,社会本位价值观都可直接影响个人的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因而是有其立足之地并发挥重大作用的;在中国,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市场经济一定能够与社会本位价值观成功结合起来。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本位。根据是:在马克思那里,商品经济社会里人的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个人独立,个人本位是商品经济社会推崇的基本原则;中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应把培育独立的个人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况且,中国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缺乏独立个人,而这正是导致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缓慢的一个深层原因。第三种观点认为“能力本位论”。这是我的观点。我从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国情、人类文化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人的本性等方面作了充分论证(详见《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四种观点认为“人民本位”。指出,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以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为基础,来确认我们的价值观核心,这就是它以人民为主体,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价值取向。
三、特征与得失
我国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实质,是力图确立一种适合并能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合理价值观和价值观念,以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人的实践活的价值准则。
我国哲学价值论研究的明显特点,概括说就是:其主流一开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既是理论和文化思想发展的必然,又是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它取得两大方面的成果:一是它立足于对实践、认识、历史、主体和客体、人和世界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为前提来论证价值问题,因而既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价值研究的、有自己风格的概念范畴系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又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二是它又以价值问题为对象,在观念和方法上突破了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狭隘理解的传统框架,重新挖掘和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未曾被注意的思想,因而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当然,中国的哲学价值论研究也有不足,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价值思想还缺乏专门系统研究;思想方法上还有束缚;所做的工作还不能跟上现实发展的需要。
标签: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