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在舆论监督中的特殊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论监督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纷纷增强舆论监督力度,提高报纸的知名度、战斗力和竞争力。为此,记者采用暗访这一方式开展舆论监督,采写和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不断增多,并日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何谓“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多年来,我们在新闻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暗访是补充明访难以获得较有价值新闻的好方式。
暗访是明访的重要补充形式,是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从新闻采访的整体而言,尤其是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采用明访难以掌握到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就需要采用暗访方式。
有段时间,《郑州晚报》连续收到来自省内外不少读者来信,诉说在黄河游览区被马主、车夫等不法商贩敲诈、挨“宰”的遭遇。黄河游览区是河南省会的一个“窗口”,记者读着这一封封严重影响省会形象的投诉信,决定装成游客去明查暗访,探听虚实。《黄河美景惹人醉,敲诈游客太恶劣——黄河游览区少数马主、车夫不法经营,损害省会形象亟待治理》一文,很快在《郑州晚报》读者来信版头题刊出。在暗访中,记者也受到不法商贩的敲诈,从而采集到了用明访难以获得的许多珍贵素材,并抓拍到了女马主与记者狡辩的镜头,成为这一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精彩片断。由于报道事实具体,文图并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文一刊登,有关主管部门立即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顿,处罚了一批违章经营者,使这一带敲诈游客的劣行得到较好遏制。试想,如果只靠读者来信投诉或采用明访方式,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就很难掌握到批评报道的有力证据,不但报道会容易流于一般化,而且舆论监督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由此可见,暗访在舆论监督中的特殊功能,就在于它能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向读者推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新闻,这种特殊功能是明访无法可比的。
暗访有利于避开人为设障和说情。
搞舆论监督难,首先难在不易采访,采访对象只要听说是批评他们,就东躲西藏,让你吃“闭门羹”,有时即使费尽周折,好容易找到了他们,也是搪塞应付,不仅不配合,还设置障碍,让你无法采访。如果采用暗访方式,就可避免人为设障等麻烦,使批评报道获得成功。
1998年夏季,《郑州晚报》新闻热线接连收到南来北往的旅客投诉郑州火车站地区一些人以“三包监督”为由乱罚款的电话。为此,记者专门前往火车站进行暗访,果然看见多名旅客被罚,其中一名解放军战士因“咳”了两声,一手拿罚款单据的妇女说他随地吐痰,拦住非要罚10元。解放军战士无奈,正要从裤袋里掏出钱递给那位妇女,记者忍不住问他:“你在这里罚款,有没有执罚证?”那妇女谎称在家里,这时另一罚款人员过来打圆场:“照顾一下解放军,别罚了!”于是,《“三包监督”翻的啥花样——火车站地区乱罚款目击记》刊登后,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火车站地区的主管部门对此专门进行整顿,并清退了一百多名不合格聘用人员。如果采取明访的方式,不但采访不到这些乱罚款的事实,而且采访中的障碍会遇到多少,真是无法估计。
平时,只要一听说记者要批评某个单位,说情者就通过各种关系找人,施加压力,常常使批评稿件无法见报。有时采访尚未回到报社,腰间的传呼机就接连不断地响起,一看就是说情,有时出了大样的稿件也被迫撤下版面。这样不仅使记者白费心血,搞无效劳动,而且让坏人坏事逃脱了舆论监督。记者有时就像地下工作者,采访要讲点策略,机智灵活,特别是采写批评稿件时,一定要注意方法。采取暗访“战术”,是回避说情的最好方法。因为暗访是记者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到采访现场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往往不被采访对象察觉,有时直到稿子刊出后,被批评对象才知道,等他找来已成事实,再找人说情已经晚了。
1997年3月30日上午, 郑州电视台记者闻讯郑州八中金水电子计算机培训中心一间教室里,在29日中午时分,十几块石膏板吊顶连同铝合金框架突然脱落,当场砸伤一女生。我就随电视台记者一块前往采访,途中说好不要介绍我是《郑州晚报》记者,在现场我始终没暴露身份,采取暗访方式进行采访,听目击者介绍当时情景,不仅获得了大量事实,还收集到了受害方提供的照片及医院诊断书等,连夜赶写了一则消息,当晚电视台因为有人说情,这条消息未能播出,而《郑州晚报》第二天见报后,被批评对象怀疑《郑州晚报》记者没到现场采访,怎么刊登了这篇稿子?还找到了报社领导,反诬记者报道失实,并提供避重就轻的假情况,说什么石膏板掉下只有几块,女生头顶骨也没有骨折等,好在记者暗访那天既弄到了掉下十几块石膏板吊顶的照片,又有医院当时的X光片和CT检查诊断证明。我想多亏是暗访,要是明访, 这篇稿子也会夭折。这恐怕就是暗访的魅力所在,具有其它报道方式无法与之相比的优势。
暗访可以增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党报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那些违法乱纪,违反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有碍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碍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不良现象,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新闻工作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敢为新闻事业献身的精神,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暗访,开展舆论监督,这是喉舌功能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权利。
曾有一段时间,郑州福寿街、正兴街一带不法商贩以卖剃须刀为名,肆意敲诈外地旅客,各地的投诉信纷纷寄往《郑州晚报》。翻阅案头这些投诉信,记者感受到了这些不法商贩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顾客,其危害社会的严重性不言自明,从而激起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了维护省会的形象,于是,记者和一名通讯员前往暗访,结果在制止这些不法商贩敲诈劣行时,记者遭到毒打,幸亏同行的通讯员凛然正气,和记者奋勇擒凶,及时向“110”报警,才将两名打人凶手依法拘留, 清除了害群之马。记者赶写了《不法摊主宰客人,明察暗访揭丑行——福寿街、正兴街一带个体商贩违法活动曝光》一文,很快见诸报端,文中记者把亲身经历、所听所看的事实,捕捉到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披露给社会,收到很好的监督效果,不但这一带违法经营活动有了收敛,净化了市场和社会环境,而且维护了郑州形象。
虽然,进行暗访并非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是,搞暗访面临的困难多,接触的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光靠坐轿车、听汇报、住宾馆、翻材料,去完成暗访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记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奉献精神,躬身亲行,抛弃现成的材料,费时费力地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没有前呼后拥,车接车送,殷勤款待,而要记者自掏腰包,吃苦受累,想方设法去多抓那些读者反映强烈又关心的热点问题。
1998年7月,不少读者打《郑州晚报》新闻热线电话, 呼吁有关部门管管在集贸市场叫卖滥杀青蛙的个体商贩。于是,记者利用一个周日的上午,提着兜篮作买菜的样子,悄悄来到集贸市场暗访,顺利地采访到了所需内容,《剥绿衣蛙用俎肉,刀剪声犹闻哀鸣》一文,使读者看了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里不妨摘录一个镜头:
“……两个年轻女子正在‘咔嚓’地用剪刀剪着青蛙的头,麻利地将青蛙的皮往下一撕,鲜嫩的青蛙腿不停地在抖动,使人看了心里阵阵发怵。”
如果明访,别说能采访到这些生动的细节,恐怕摊贩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因此,暗访可以弥补这一先天不足。此文刊登后,社会震动颇大,市委书记当即在报上作出了批示:工商管理部门下令,把此事管住。从而较好地刹住了这一滥杀青蛙的不良现象。
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暗访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想使暗访立足更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和特殊功能,采用暗访方式进行采访时,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问题要选准,抓那些典型的舆论监督对象,要防止事情不分大小,情节不分轻重,见到不顺眼的现象,动辄就来个暗访,不能以偏概全,坚持客观公正;其次,对每个新闻线索要认真分析,不盲目自信,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准确把握新闻事实,避免局限性;再次,记者应是新闻事件的见证人,而不是新闻事件的制造者,为揭露违法犯罪现象和违背社会道德的劣行进行暗访时,不能以执法者、审判者的身份,只能以一个记录者、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新闻事件之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事件的真相,以免走入误区;第四,暗访的理论问题和法律界定尚待研究和解决,因此,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决不搞道听途说,更不能笔下生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暗访在舆论监督中的特殊功能,使新闻批评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舆论监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