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的学科教学与准备_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主题教学与高考备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不少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主题教学”模式的尝试。所谓“主题教学”模式,简单说,是指从不同侧面围绕一个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学生感兴趣的、能体现时代发展或者引领学术前沿的引入思考的共同主题来设计,将课内与课外、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主题知识体系,体现以思想感悟为主体的情境教学模式。

历史主题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专题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更不同于教学重点。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着对“主题”概念理解不清、教师“主题”意识不够、教师“主题”定位策略失当等问题。本文试从“主题教学”的基本概念入手,着重分析在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课中,主题教学的重要价值,以及如何选取“主题”,从而最终确定教学内核,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一、明确主题教学,科学高效备考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下面,从课程标准的落实、学科教学的提升、学生个性的发展、高考备考的实效等四个方面来谈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1.课程标准的落实需要开展主题教学

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体例,改变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模块,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选取这些领域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这种模块框架,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通史体系,每一模块所蕴含的主题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都以一个鲜明的特定主题为核心组织展开,进而组成一个个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就是模块的“灵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主题教学,是课改大势所趋。

2.学科教学的提升需要开展主题教学

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思想内涵和增强历史教学育人功能。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特征和教学要求,都决定了构建以“主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特殊意义。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中各知识点的统整,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教学主题”至关重要,它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确立教学“主题”对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构建自主高效的历史课堂。

3.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开展主题教学

按照课标的要求,课程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主题要符合学情,主要包括三个要求:其一,教学主题的要求适合学生认知能力,能够实现学生在主题引导下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向学生认知的转化;其二,是指教学主题通过悬念设置、冲突背景的铺垫,能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强烈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其三,对学生而言,教学主题的提示和理解必须要经过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并不是早已知晓或一看便知的,它经得起课堂探讨的考验,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具备可探究的空间。

4.提高高考备考的实效需要开展主题教学

近几年全国高考题尤其是广东高考主观题,基本是从学术前沿研究热点出发,以新材料、新情境导入,以主题式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实现了模块整合和古今贯通。引导考生从下而上地思考历史,树立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多种史观,关注史学本身特点,增强历史洞察力。所以,提高高考备考效率,需要进行主题梳理与情境教学。

这两年来,各地高考的考查形式和内容可能千变万化,比如说2011年考查了中国和世界史各一个话题,2012年就不同时期中外混杂考查,2013年可能考查另外的主题;再比如2011年考查了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2012年考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2013年可能考查社会史观等,而且多种史学研究方法也蕴含在其中,但考查的基本特点和主干知识不会改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牢牢把握备考“主题”,加强高考主题研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把握主题分类,例析主题内涵

教学“主题”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从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内容呈现来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学从外在层次上分为课时主题、单元主题、模块主题、学科主题。下面,以必修三文化史“近代中国思想潮流”一章中的《新文化运动》为课例来逐层说明如何选择主题,优化课堂教学,科学高效备考。

1.课时主题,指的是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主题

通过《新文化运动》一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文化运动口号,使学生得出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了解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事迹的过程中,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结合上图教学内容呈现重难点,我们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铁肩担道义”,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不断探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自由主义的思想潮流,引领着当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它虽然未能挽救民族危亡,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而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一堂课的教学主题是“感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思想精髓,提倡民主与科学,深刻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迫切性”。也可以确立为“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面对不同的文明碰撞而对西方近代文明和东方传统文明作出的理性选择”。所以,主题是可以“选择”的。

2.单元主题,指的是专题的单元线索主题

在学习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梳理单元线索如下:

器物: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制度:③维新启蒙(君主立宪);④民主共和(辛亥革命)

思想:⑤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⑥马克思主义传播(以俄为师)

思想近代化,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深化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后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不断探求,终于找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断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东西,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器物(洋务运动)到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深入到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推进到一个深层次的全面发展阶段。而新文化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又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序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单元主题为“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过程,体现出西学东渐的渐进性、逐层深入、阶层广泛性等特点”。

3.模块主题,指的是整本模块教材的主题立意

必修三通过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八大思想和科技文化史专题;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思想和科技文化发展模式,把握时代脉搏;树立“文化需要交流和借鉴”、“文化发展多样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主题观念。从而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以时间和中西发展为线索,必修三人教版①、②、⑤、⑥单元的关系可处理如下表。

4.学科主题,指的是打破教材章节顺序,重新设置主题

在确定教学主题时,往往会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现存教材的内容中归纳出主题,其二是根据确定的主题重新组编教材。学科主题往往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的内容按照某个主题重新梳理,进行再组合,以赋予这些主题新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如在必修三文化史“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章节中,我们按照若干原则,重新确立了五个情境教学的“主题”,每个主题由若干史实和材料组成。

(1)全球史观:中西思想融合。①中学西传:两个领域(科技和思想)。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促进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等;儒家思想——传播到西方,影响近代启蒙思想“以德治国”。②西学东渐:两个阶段(明末和近代)。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到中国;晚清民国——近代大规模西方科技、学术思想传入等,促进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

(2)近现代不同阶段留学热潮

(3)向西方学习的探索

(4)新文化运动前后发展脉络

(5)中国古代和近代儒家思想地位变化

具体来说,以上这五大教学“主题”涉及的相关史实和材料涵盖到必修一、二、三不同章节的内容,主题鲜明,情境合理,知识覆盖范围广,能力要求高,很符合在平时高层次教学和高考备考中的主题教学需求。

以上是以必修三文化史“近代中国思想潮流”一章中的《新文化运动》为课例,从课时主题、单元主题、模块主题、学科主题逐层说明如何确立和选择主题。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是先明确模块教学主题,再逐步确定单元主题和课时主题,再在其中渗透一些学科主题内容。模块教学下,每一节课教学主题的确定都必须完全服从于实现模块学习目标的需要。

三、确定教学立意,准确选取主题

教学“主题”的确定,是一个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提炼过程,也是在旧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的过程,它包含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那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究竟从何而来?特别是在高考复习中,又该如何确定“主题”呢?笔者认为,把握四个基本方向应该能较好地确定教学主题,下面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和广东高考题来举例说明。

1.学科性原则,就是主题选择要遵循新课程标准,同时符合学科特点

教学“主题”的设计不但要有意义,而且要有一定包容度,即能够尽量多地涵盖课标和所教的内容。教师可以从历史教材入手,理解整合历史教材内容,挖掘史料内容的思想性,提炼与教学材料相匹配的教学“主题”。

例如必修一《国共十年对峙》一课,可以结合建党90周年,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条红色经典旅游线路,把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会宁—延安等串联起来,看看这些地方曾经发生哪些有意义的重大革命事件,让学生体会到中共“农村包围城市”艰难的革命历程,从而“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这堂课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又比如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可以确定教学主题为“感悟美国开国元勋们的政治智慧”,或“三权分立学说的发展”。

2.时代性原则,就是主题选择可以从社会现实、时事热点等取材

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定位,同样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角度。这里的现实生活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国际国内时事中的重要事例等等。

2010年广东文综高考两道主观题有农民工、自由贸易与货币经济政策,其中第38题涉及的农民工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持续的热点话题,如何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转型时期所产生的独特社会群体,值得探讨。第39题也与当今的金融危机息息相关。2011年广东文综高考第39题的时代性体现得非常明显,探讨历史上中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和变化,对于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改革深化大有借鉴之处。

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这些热点都是历史教学中的长效热点,有效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命题人员对历史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我们梳理了近两年广东各地一、二模题和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把20个时代性强的主题作一归类如下:

(1)货币:唐飞钱、北宋交子、明清白银;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解放战争通货膨胀;英镑、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评价,70年代滞涨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城市: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唐宋城市与市民阶层、明清商帮与中小城镇大量兴起:商人,与城市化进程类似,但侧重于群体变化

(3)教育:科举、近代以来的改革、科举制度向现代教育转型;西方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后文化教育发展

(4)社会管理:秦朝到清朝的社会结构,历代王朝对乡村社会的管理,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商业团体(商帮)的形成

(5)水利与交通:春秋战国都江堰、隋唐京杭大运河;西方工业革命与商品运输;第聂伯河水电站;田纳西水利工程

(6)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抗震救灾(水灾、瘟疫、地震),考查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自然灾害与环保

(7)服饰:唐朝服饰中外交流,明清官服与民间服饰;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中西并存服饰,西服、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衣服在各个阶段的变迁,布拉吉、军装

(8)报刊:新闻传播与现代社会的转型(传播渠道的转变)

(9)移民和人口:古代移民;近代商人、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出现的原因和影响;人口数量、结构、素质、流动情况(图表)反映了经济、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

(10)能源环保:古代中国土地利用与环保;工业革命前后的资源利用、环境变化等;能源战略与新能源的开发

(11)建党90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思想)联系中共党史,注意掌握党史发展线索(革命史)

(12)中外印象:中国人如何看世界;2008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反映政治、经济变化(如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李鸿章看世界等)

(13)宪法制度:世界6大国的民主法制;中国近现代4部宪法;民主政治交流与完善、多样化

(14)土地政策:社会分配的公平与正义问题,如古代土地政策;近代太平天国、孙中山民生主义、中共土地政策;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4次调整;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出现;西方国家工业化时期对农民的掠夺和工人生活处境的恶化;前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等;俄国、日本改革、英美大农场、法国小农经济等

(15)外交:近现代美、日、前苏联对中国影响;中美、中日、中苏关系;古代从开放到闭关锁国、近代屈辱外交、现代独立自主外交

(16)经济政策:前苏联改革、计划与市场;福利政策;工业革命与自由主义、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重商主义—垄断—国家垄断主义—70年代减少国家干预—混合经济(第三条道路)

(17)思想观念:儒家思想演变(法、道、佛);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智者学派、文艺复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18)大国关系:美苏关系、英法关系、美英关系;二战后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东西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等

(19)资本扩张:资本全球扩张,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问题;新航路开辟、资本原始积累到两次工业革命到经济全球化

(20)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区别于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农民私有制、公有制等);经济管理模式(计划、市场等);分配方式;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中美苏生产模式

3.学术性原则,从近些年史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出发确立主题

近几年广东高考题注意体现学术研究前沿知识,2011年广东文综高考第38题强调以史观、史学认识、历史分期等为视角考查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分别考查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世界近现代等史学观和史学认识。其中渗透了纪传体史学、梁启超的史学观、人文主义史学观、世界近现代史不同分期法等,考生如果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熏陶和训练,会感觉这道题很难,因为一般在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才会去专门接触这些知识。第39题强调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难形成历程。把中国放到世界大背景下去考查,有全球史观的理念,各国经济体制要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这种命题倾向要求我们老师关注学术前沿,了解史学研究动态,做好主题梳理。从留学生群体,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近现代不同阶段留学热潮”。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思潮在中国的发展,理解20世纪中国深受日本、前苏联、美国等影响,要重点掌握国别史,梳理清楚中日、中苏、中美关系等教学主题。

比如“多元史观看近现代史”可以做一主题归类:

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多面、多视角、多元化史观;加强通史课堂渗透和史学新观点渗透。

革命史观(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文明史观(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近代化史观(政治、经济、思想、社会)

社会史观(关注下层和平民生活)

4.情境性原则,指的是从史料中寻求主题依据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定位,在遵循中学课程教学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符合历史教学的史料教学原则。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绝不是教师想当然的看法或对史实的随意性判断,而是根据相关的史料整理分析而来。只有建立在史料论证基础上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才具备可探究的价值。

比如把中国外交置于当时国内外格局下,结合情境教学,设定“现代中国外交与国内外政局”的主题(见下表)。

教学“主题”是历史感悟的“内涵”,是历史体验的“根基”。教学“主题”的确定仅仅是构建主题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主题”的呈现与引导才是构建主题式教学的主干和关键,教学“主题”的延伸与拓展是主题式教学的补充与整合。在单元主题复习中,笔者从每个单元主题中又特别梳理出若干“学习主题”,把分散在不同时间发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重大事件相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不同地方的内容按照一定“主题”重新组合在一起。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只有切实理解历史学科思想和历史课程特点,掌握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高效进行复习备考。

标签:;  ;  ;  ;  

论高考的学科教学与准备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