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语翻译学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学论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在分析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维汉语翻译学。认为翻译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一门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指出了构建维汉语翻译学的四条基本原则,并重点论述了维汉语翻译学的理论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 维吾尔语 汉语 翻译学
1
纵观历史,新疆就一直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古代,游牧于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一带的丁零、高车、铁勒、葛逻禄、黠戛斯、乌孙、突厥、回纥等部落和部落联合体都操古突厥语。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大体可分为欧洲人种的胡人和蒙古种的羌人以及汉人。因此,这里有汉语、藏语、吐火罗语、粟特语、波斯语和梵语等语言。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部落的联合、吞并和迁徙以及民族的形成、融合和分化,新疆的语言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9世纪中叶,回纥人分别在吐鲁番和喀什建立了高昌回纥王国和喀喇汗王朝,接着又向塔里木盆地周围发展。11世纪初,塔里木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开始了突厥语化。到了近、现代,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就分布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蒙、达斡尔、图瓦、锡伯、俄罗斯、塔吉克等主要民族语言,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广布天山南北的阿尔泰语系多种民族语言同汉藏语系主体语言汉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动态运行的分布格局。
在多姿多彩的新疆语言生活中,翻译活动一直非常活跃,翻译的历史也较为悠久。如作为维吾尔人先民的狄人,“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就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与华夏诸部毗邻而居……但语言却不同。双方交往时需要‘舌人’居间译语”。(见杨圣敏著《回纥史》第5页)西汉时,张骞给汉武帝的奏疏中建议“重九译,致殊俗”,意思是通过几道辗转的翻译,招致远方的民族和异国的人。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三十六国也都设有“译长”,负责翻译事务。历史上,中原汉民族去印度求经和译经之事也极为盛行。唐朝玄奘法师去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学习佛经,往返路线都途经当时的西域,也常在途中为西域的一些国家讲授佛经。这些交流活动都要有翻译人员进行语际转换工作。在佛教盛兴时期,有许多佛教经典是由古代焉耆—龟兹语、古波斯语、汉文和藏文转译成回鹘文的(唐朝时、漠北回纥汗国后期使用的一种古突厥文字),如由汉文转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八阳神咒经》等,在当时的西域地区都广为流传。
新中国建立后,新疆的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从自治区级到乡级的党政机关、各业务职能部门。主要报刊杂志社、出版社和广播电视台都设有翻译编制。现在新疆有专职翻译人员近5000人,而且高等院校还在不断地培养不同专业的翻译人才。翻译人员和翻译语种之多,翻译量及其覆盖面之大,翻译活动之普遍,这在新疆历史上是空前的,在我国各省区中也是仅有的。中古突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突厥语词典》,维吾尔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和古代维吾尔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作品都已译成汉文。汉民族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及历史巨著《廿四史》都已译成或正在译成维吾尔文。许多部电影、电视剧、话剧也都译制成了维、哈、汉语。新疆翻译界可谓硕果累累,经验丰富。
2
1987年新疆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新疆的翻译活动开始走向学术研究的轨道,几所高校的学报和自治区语委会主办的《语言与翻译》学术刊物为翻译学的探讨提供了园地。
翻译活动已经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行为模式,翻译工作已是新疆各项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翻译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翻译教学与科研也为建立有新疆特色的翻译学作了理论与方法论上的准备,维汉语翻译学已在孕育之中。
无庸置疑,语言研究的水平,语言学的发展将直接制约着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5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和突厥语言的内部结构描写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维、汉语的对比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构建现代维、汉语翻译学的基础,国外翻译理论的介绍和中国翻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为维汉语翻译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营养。
3
在新疆,使用维吾尔语和汉语的人数最多,两种语言承载的信息量和社会交际功能最大,维汉语翻译活动也最为普遍。维汉语翻译学的产生是社会交际活动的必需,是学术发展的必然。构建维汉语翻译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直接指导维汉语互译活动的顺利开展,能促进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更准确有效的畅通,也能为新疆其他语种同汉语言之间、各少数民族语言间的转换工作起示范和启发的作用,从而为加强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为繁荣新疆做出贡献。维汉语翻译学是中国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中国翻译学充实新的内容。
4
长期以来,新疆翻译界在讨论维汉语翻译问题时,偏重于翻译技巧和具体的译法上,多属经验之谈。近些年来,随着维汉语研究的深入,开始重视言语和语篇结构形式的转换和转换中民族文化、习俗、语言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但从整体上进行学科性理论的探讨还是很薄弱的,翻译理论还滞后于翻译实践。
正像一切理论都来自人们的实践活动一样,翻译理论则抽象于翻译实践。翻译活动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一种社会行为模式,这种社会行为模式主要发生在操不同语言的人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之中。因此,翻译活动既有语言体系内部的问题,又有语用问题和语言之外其他社会因素的问题。它的表现形式是把原语的话语转换成译入语的话语,但它的背后却有丰富的内涵,如涉及到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活动、心理因素乃至美学艺术等等。但不管怎么说,翻译过程始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应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加以研究。由于翻译活动本身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这就决定了翻译学的性质应是应用语言学中的一门综合性的分支学科。维汉语翻译学作为个别翻译学的一种,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
5
根据翻译学的这种性质,构建维汉语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应是:
(1)针对性。维汉语翻译学只针对维吾尔语、汉语两种语言间的言语转换现实。因此,它要以这两种语言的材料为基点,进行对比分析,从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活动中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并为译者提供可能的对策和最佳的参照系。
(2)应用性。翻译活动是在语用中产生的,是具体操作在两种语言使用中功能对接时的言语转换,因此,翻译理论就有很强的应用性。但既然是理论,就不能只是经验的总结,不能是纯经验主义的或机械主义的,而应是对翻译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系统。维汉语翻译理论则是对维汉语翻译活动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系统,它直接为维汉语互译活动服务,并能对从事这种实践活动的人从意识到技术上起启发、指导作用。
(3)描写性。维汉语翻译理论是在描写维汉语两种语料事实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种描写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这种对比既可以是两种语言结构体系的对比,也可以是两种语言在使用中出现的种种变体的对比,还可以是语言之外的并与语用密切相关的因素的对比,如民族文化、宗教、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意识、语境等等。维汉语翻译学视维汉语的语言事实为第一性,所概括出的基本理论为第二性,而且这些基本理论着重于描写上,而不是规定上,着重于启发性和参照性上,而不是在僵硬的公式上。维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在互译中做到形式和意义上的完全等值是极为困难的,而基本翻译理论的描写性却能为维汉语转换提供灵活的选择和变通,以求达到尽可能等值的功效。
(4)综合性。因为维汉语翻译是双语性的语言活动,它比单语性的语言活动要复杂得多。它象粘着剂,使维吾尔语和汉语在功能上对接起来。但它又不仅仅起粘着剂的作用,它在维汉语这两种特定语言的交际环境中,要准确理解和掌握原语所表达的意义、信息,再借助译入语的言语材料和形式(语音的或文字的)准确表达出去。从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可看出它的不简单,因为它要集维吾尔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知识于一身,并能使用这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双语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维汉语翻译活动的翻译理论必然是综合性的,而这种综合性研究的需求可以从现代语言学中得到满足。
6
维汉语翻译学的整体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
翻译理论是维汉语翻译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其他分支部分的基础。如由翻译实质与任务决定的可译性和等值性是翻译学的两条基本原理。等值性涉及到翻译标准与翻译单位的选择,这又与翻译方法有密切联系;可译性的研究与翻译风格有直接关系;翻译思维的研究与翻译过程有内在联系,而翻译基础主要是可对比性研究。既有两种语言体系的对比,又有语言体系外的如维汉两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语境等因素的对比。这部分的研究与翻译教学和翻译方法的关系密切。
7
翻译的实质是语际间意义和信息的转换。居于双方言语互不相通的交际者之间的翻译活动,只有将原语传达的意义、信息全部转换成译入语的表达之中,才能使这种交际成为完整的现实。语言既是意义的载体,又是信息的载体。意义大致可分为概念意义、语法意义、形式意义、语用意义、修辞意义、风格意义和文化意义。信息大致分为语义信息、文化信息、文体信息、情态信息、审美信息等等。在言语交际中,信息和意义有密切联系。这里只略说意义内容。
(1)概念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序列负载的全部意义中的核心部分,也是翻译理论研究意义转换的基础,主要指语言单位的理性意义。在语义系统中,各民族语选取不同角度去反映同一类事物,对同类事物的切分有差别,词语的理性意义的范围大小则不等。只有在双语对比中找到概念意义的对应,才能实现这种转换。
(2)语法意义。运用语言表达一定的概念意义的同时,由于各级语法单位进入了结构之中,便产生了种种关系意义,这就是语法意义。在语际转换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关系意义的对比分析。如维吾尔语没有述补关系,汉语“他写得很好”,在维吾尔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是。(直译:他的写是很好的。),变成了主谓关系,或是。(直译:他很好地写了。)是修饰性的偏正关系。这反映出维、汉语在语法功能意义上的差别。语法意义还包括语法范畴和句法结构意义。研究语法意义的转换,直接关系到翻译方法的选择。
(3)形式意义。形式意义主要指特定的语音结构形式、词句和篇章结构形式承载的修辞审美意义。诗歌、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绕口令等都有鲜明的形式意义,涉及到音节、节奏、韵律、修辞形式和语法结构形式。在语际转换中,这些形式哪些可以对应,哪些可以变通,都需要认真推敲。如维吾尔族谚语:
若译成“独木难盖房屋,一人难作伯克”就不如译成“独木难盖房,一人难成王”,既押韵又简洁。
(4)语用意义。语用意义涉及到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句式、语气的选择和语境的限制问题。特定的言语环境常常赋予词句以特殊的意义。用词和选用的句式是否得体会直接影响语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语际转换对语用意义的研究也极为重要。
(5)修辞意义。在语用中,修辞意义无处不有。它是因语言使用者对所谈对象的态度、联想和采用的语体所产生的色彩意义。每种民族语都有自己的一套修辞手段,以增强言语交际的效果。由于维、汉民族在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地域环境和联想角度等方面的差别,所用的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如维吾尔语中
直译:有两个馕,也要用一个当手鼓敲。(意思是“有一点钱就乱花”)。这些例子中既有语用意义(言外之意),又有修辞意义(都含贬义色彩)。
语体色彩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产生的。由于交际的范围和领域的不同,选词择句就有了特点,形成了语体。如谈话语体、书卷语体,这两种语体又都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书卷语体又可分为科技语体、政论语体、艺术语体和事务语体。语言中有许多同义词语和同义结构句式,这就为各种语体的需求提供了方便。翻译人员一定要根据各种语体对语言材料的要求,在译入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式,把原语的语体色彩鲜明地转换出来。
总之,原语中的修辞意义,只有依赖言语环境,遵循言语规律,在译入语中找到有效对应手段和材料,才能得以完整的再现。显然,这和翻译方法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6)风格意义。风格意义包括民族风格意义、文体风格意义、文风意义和个人言语风格意义。
一种语言的民族特点的总和,形成语言的民族风格意义。如维吾尔语形态丰富,各种句子成分多置于谓语之前,动词在句中起核心作用,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派生词构词法占优势,有较明显的元音和谐和辅音和谐规律,固定重音、语调和灵活的词序可协调韵律等特点。汉语则缺乏形态,声调区别意义,讲究平仄,音节以元音占优势,多双音节词和四音节成语,双声迭韵、节奏明朗;以复合词构词法为主,词序严格等特点。在语际转换中,语言的民族风格首当其冲,要特别注意研究。
文体风格是一种功能风格,如语体的功能特征。各民族语的文体风格都有很大的相通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文风是形成个人风格的基础,是人们使用语言的作风,它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的作品是依据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去选用语言材料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形成的文风则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维、汉语中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文风特点是语际转换时不可忽视的部分。
个人言语风格是在文风制约下形成的个人言语特色和格调。优秀的作家、诗人和思想家都有鲜明的个人言语风格。在语际转换中,对个人言语风格意义要细心琢磨,不能任意加进译者的风格或使其面目全非。
对风格意义的研究是翻译理论中的高品味内容,它与翻译风格论密切相关。
(7)文化意义。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神韵风貌都能在该民族的文化中表现出来。汉族和维吾尔族都有悠久的文化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而语言又是记录和承载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因此,语言中的文化意义给维汉语的转换增添了特色和异彩,同时,也带来了复杂性和许多难点。由于两个民族的历史、经济生活、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中的文化内容和色彩也有很大差别。但文化的可理解性、渗透兼容性和两个民族的长期交往历史,又为文化意义的转换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新疆翻译界很重视维汉语的文化意义的对比分析,并有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研究文化意义的转换对翻译方法和翻译教学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8
翻译的任务是在双语中找到有效对应点,将原语所传递的意义和信息尽可能完美地转换到译入语的表达中,使双方的言语交际顺利进行。
翻译的作用是在言语不通的两方之间架起一座金桥,保证信道畅通。但翻译者并不是直接的交际者,而是交际的参与者。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会受到种种限制。首先,要受交际的话题、意义和信息的限制。话题、意义内容和信息都是交际者规定的,译者既不可能事先规定,也不能在转换中任意更改。其次,承载意义和信息的语言结构形式、语体风格和交际形式制约着译者,这是由语言的民族性、约定俗成性和特定的言语环境造成的。再次,翻译的成品要受社会规范的限制。所谓社会规范是指社会群体(即读者、听众)在一定时期内可接受的标准,也就是成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社会可承认、可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活动是一种社会交际行为的模式,具有社会性。
这种种限制并不说明翻译完全是被动的活动。译者在尽可能等值地转换意义和信息的过程中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的,如同在无垠的戈壁和高山峻岭中可以开辟出一条丝绸之路一样,只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就能在两个互不通语言的民族之间构筑一条交流思想感情和文化的平坦大道。这就要求译者要有很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有丰富的双语知识和双民族文化的修养,有联想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驾驭双语的表达能力。可见,翻译活动是一种高智力的创造性活动。
9
为维汉语翻译学提供理论思想的有众多学科。如对比语言学可提供方法论方面的机制,转换生成语言学可提供从语义结构到形式结构转换的机理,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可提供语言变体、言语变体和话语使用的分析方法,文化语言学、修辞学和语体学可提供对语境和风格的分析原理,工程语言学可提供机译语言学理论和原理,心理语言学可为翻译教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另外,哲学、逻辑学和思维科学的一些原理可作为翻译学的立论依据,文化学、民族学和社会心理学可提供参照系和综合分析的机理。
(本文经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先生审阅,特此致谢。)
* 本文于1995年4月17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