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元素带来硬效益--冀东水泥厂两种文明研究报告_工作管理论文

“软”元素带来硬效益--冀东水泥厂两种文明研究报告_工作管理论文

“软”要素带来硬效益——冀东水泥厂两个文明都过硬的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泥厂论文,研究报告论文,过硬论文,要素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最近看了《河北日报》1994年12月29日刊登的《“软”要素带来硬效益》一文,认为很好,特作了如下批示:

《河北日报》1994年12月29日二版刊登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院组写的《“软”要素带来硬效益》一文很好,对增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信念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在建材行业可产生很强的鼓舞作用、典型示范作用。我建议在《中国建材报》上转载。

本报遵照人为局长指示,今天摘要转载,为冀东水泥厂的连续报道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请读者留意。

1985年,刚刚建成投产的冀东水泥厂(以下简称冀东)做了一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社会反响的事:按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决定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企业管理,落实到人。10年来,这个厂在“以人为本”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两手都过硬”的成功经验,使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物质文明之果。

共识:物质成果中有精神文明含量

冀东是八十年代初由国家投资兴建,全套设备由日本引进的国有现代化企业。他们把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现代化管理经验结合起来,提出了“设备是基础、技术是动力、管理是关键、人员是根本”的20字办厂方针,将人的因素放在了首位;另一方面,他们又看到本厂职工在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的不适应。认为,要弥补这个不足,只有在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的同时,大力发扬我们党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认识统一以后,他们就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企业的战略规划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冀东人”用不容怀疑的事实证明了他们这个思路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冀东的关键设备──日产4000吨熟料的水泥窑,是从日本引进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设备,该设备停产一天就损失120万元。原设计能力为年运转率85%,他们围绕提高水泥窑运转率,开展“做主人、比贡献”活动,组织全员承包会战,发动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对该设备进行监护、维修和改造,使水泥窑运转率于1987年达到设计水平,1992提高到89.11%,比日本小野田水泥厂在大连的合资企业水泥窑运转率87%提高2.11个百分点,比日本最先进的熊谷水泥厂大窑运转率最高年份的88.36%还超过0.75个百分点。1993年,他们的水泥窑运转率又有新的突破,达到92%,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耐人寻味的是,他们是在“做主人、比贡献”的活动中,在没有一分钱奖金许诺的情况下,用八十年代初的设备,创造了九十年代世界同行业最高的劳动生产率。

全厂上下对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共识,是通过边实践,边总结,一步步深化和坚定的。几年来,冀东对精神文明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算了5笔帐:第一笔帐,从1985年至1989年,由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5年实现利税4个亿,提前13年收回建厂总投资;第二笔帐,从1988年至1990年,全厂开展“做主人、比贡献”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年消化涨价因素1000万元,做到治理整顿期间年创利税超亿元,效益不减,对国家贡献不减;第三笔帐,1991年全厂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职工用身边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好,进一步调动了积极性,在设备大修停产一个月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利税1亿1千万元,比原定计划超出3000万元;第四笔帐,1992年全厂围绕提高水泥窑运转率奋力攻关,达到89.11%的国际先进水平;第五笔帐,国务院批准扩建第二条生产线,需增加2亿元贷款,厂党委大力提倡艰苦创业精神,确定了“一线保二线,年增效益7000万,3年增收两个亿,自筹资金不增加贷款”的奋斗目标,到1993年8月底,提前4个月实现了年增效益7000万的目标。“冀东人”形象地将这种现象称作“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产出”。

冀东通过这5笔帐算出了一个道理:精神领域的效益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领域的效益。厂长杜金弘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厂生产的每一吨水泥,创出的每一元利润,都有两个含量:一是高技术含量,二是精神文明含量。这是全厂职工将精神转化为物质的结晶。”“冀东人”正是凭着他们对精神文明作用的深刻理解,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提高到发挥社会主义企业的强大优势和加速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真抓实干,常抓不懈,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

基础:“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文明职工塑造

企业整体的精神文明水平如何,归根到底是由每一个职工的精神文明水平决定的。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难题是如何避免实施过程中的“走形式”和虎头蛇尾。冀东从本厂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现代化企业一定要由具有高度现代化知识和具有时代精神素质的人来管理,把全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当作基础性的工作来抓。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围绕这个主题,冀东开展了“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文明职工的塑造活动。

1、开展文明职工活动──多数带少数。

企业管理注重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我国十几年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在这两个方面虽有改进,但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提约束,就是对职工劳动纪律的简单考勤登记、打卡封门等;激励方面,虽然坚持评选先进,搞物质鼓励,但由于评选名额有限,多数职工没有份,没有荣誉感,形不成氛围,而少数后进职工在非先进的大多数中,也感受不到压力,因此效果不明显。有鉴于此,他们大胆创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着眼于表彰激励大多数职工,赋予大多数人以荣誉和责任,以多数职工的自我管理实现企业的管理,并给少数后进职工以压力和带动。因此,他们决定在全厂开展文明职工活动。首先是拟定文明职工条例,现在该厂施行的文明职工标准共有6条,其中既有政治标准,又有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包含严格的劳动纪律。如第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第二条是热爱企业,争创一流;第三条是学雷锋、树新风;第五条和第六条是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而第四条则是遵守厂规厂纪和岗位责任制,达到“十无”,如“无迟到、无早退、无脱岗、无责任事故、无违章操作”等十条明确的劳动纪律。这样,实际上是把在企业做一个好职工和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统一起来,把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统一起来,把纪律约束寓于职工的个人进步之中,最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管理融合在一起。而这些规范要求又都是每一个人应该做到和能够做到的,达到这些标准,便会被赋予一种荣誉──“文明职工”。

自1985年初公布文明职工标准之日起,定期评选,凡具备条件者一律命名为文明职工,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全厂由此出现了争当文明职工的热潮。1985年10月,厂党委召开了首次文明职工命名表彰大会,在当时的1800名职工中评选出文明职工1720名,占职工总数的95.5%。当场授予“文明职工”荣誉证书,奖励一个月工资,并宣布,未被评为文明职工的,月奖金下降20%(现在已改为下降50%),此外,还影响到升级、定职、评选、年终奖、文明奖等,直到恢复称号为止。为了使“文明职工”活动真正起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又建立了文明职工升降制度。文明职工有违章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便被立即取消荣誉称号。如恢复文明职工称号,一般需经过4个月的考察期,经个人申请、群众评议,合格后方可恢复。由于非文明职工只是极少数,又都分散在各车间、科室,产生压力感,再加上各级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创造文明氛围,积极引导教育,几年来非文明职工一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文明职则逐年上升,现已由1985年的95.5%上升到99.7%。这样,绝大多数职工连年保持着文明职工称号,整个企业形成了文明上进、人人争当文明职工的良好风气,各方面工作井然有序,多数带动了少数,职工自己管理着自己。

“多数带少数”是冀东在管理方法上的一个重要创举,对于企业和社会的管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它的原则建立在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和对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肯定之上,承认广大职工群众是社会发展和企业生存的主动力,而其余的少数人是可以带动和影响的力量。冀东的这个经验对于后进单位和落后企业的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全方位精神文明建设──把文明职工活动延伸到社会和家庭

冀东把精神文明建设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把文明职工活动从工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一是在规定文明职工标准中,既要求劳动纪律和职工道德,又要求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只有在工厂、社会、家庭都符合文明职工标准的,才能评为文明职工,其中有一个方面不符合就不能评为文明职工,已经评上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文明职工称号。二是要求各级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和领导者,均兼任生活区和各楼层单元的管理员,不仅要负责厂内的文明管理,而且要负责职工在社会、家庭的文明行为管理。三是为加强职工在厂外的文明行为管理,该厂于1986年在周围的农村、街道、居委会、派出所、农贸市场、商店等处建立了36个文明监督站,聘请43名文明监督员,定期座谈,沟通情况,实现文明监督。1988年,该厂又把文明活动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延伸到职工家庭,把生活区建成了“文明单位”。

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工作,使翼东形成了全体职工在厂内做文明职工、在社会做文明公民、在家庭做文明成员的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精神文明建设格局,企业在自我建设中也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它辐射家庭和周围社会,而周围社会和家庭又通过职工把健康的、无形的精神动力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企业,使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自主管理──向职业道德深化

任何管理,只有使被管理者的行为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才能说这种管理达到了新境界。冀东水泥厂党委于1993年3月作出《以道德建设为突破口,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讲竞争又讲职业道德;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既讲改革开放又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把经济搞上去又要提高道德水平”的总目标,发动群众制订出13类有岗位特色的职业道德规范,突出了岗位针对性和争创一流意识。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开展了“道德评议”活动。全厂2500名职工都进行道德自我评议,填写评议登记表,职工自评,班组互评,车间评与文明办评相结合,厂内评与厂外评相结合,大力宣传表彰涌现出的3100多件好人好事。同时,因势利导,开展“讲职业道德、树冀东新风”的演讲比赛,上至80多岁的老大娘,下至13岁的小学生都踊跃参加,整个社区风气焕然一新。

冀东从“多数带少数”到“全方位精神文明建设”,最后到“职业道德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塑造”,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最终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为基础的、奋发向上的职工精神和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把对职工的管理转化为职工积极奋进的自觉行动。同时,他们还在不断探索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职工,厂党委为全厂每一名职工购置一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他们利用车间、班组每天的班前会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对职工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并进一步深化企业伦理、企业哲学研究的新路子,促进全方位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该厂生活区的职工文化大楼,既有图书阅览室又有文艺活动室,既有党校又有书画摄影部,成为全厂职工业余活动的场所,使职工不论在生产岗位还是8小时之外,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冀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实现了全方位的文明建设,在厂内和厂外、班上和业余的整个生活空间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文明氛围,形成了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整个社区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冀东经验不仅对我国国有企业如何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人具有宝贵的示范价值,而且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以人为本,通过对人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启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将直接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将企业置于这样的境地──你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就没有竞争力,就将被市场所淘汰。企业整体素质是决定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的综合,主要包括劳动者的质量、劳动手段的质量、劳动对象的质量,以及这三个要素的组织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整体素质的高低一般表现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一国或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劳动者的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所以,企业整体素质的核心是劳动者的素质。这种观点已经取得国内外企业家的共识,并成为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大趋势。

怎样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已经完成了由“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的过渡,即由把人看成“利益动物”,单纯用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的经济刺激,转向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精神激励。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够在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通过精神文明建设这种特殊方式,把人作为企业素质的第一位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潜能,将劳动者的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爱国意识和集体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经济行为,从而使企业获得第一生产要素的内涵式的增长。冀东的先进设备在国内并非独此一家,同时从外国引进同样设备的水泥厂还有几家,而冀东的水泥窑运转率和经济效益始终走在前列。这说明差距并非主要在设备上,而在人的工作及其劳动者的作用的发挥上,也就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效益上。

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开发精神能源的软件工作,比直接管人、管物的硬件工作还重要得多、有效得多。犹如没有计算机软件的作用,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设备就会变成一堆废铁一样。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软件工作搞好了,就能够完成硬件工作所不能完成的硬任务。冀东从1989年以后每年都要内部消化一两千万元的涨价因素,今年提出要内部消化8000万元各种加大成本的涨价因素。这人潜力从哪里挖,怎样挖出来?厂里有人用计算机算来算去也找不到出路,但厂领导依靠群众,用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软件,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把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挖掘出来,终于完成了这个硬任务。冀东的实践给我们一个启示,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素质提高,也是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动力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冀东已经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形软实硬的工作来抓。这种认识本身就包含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成功秘密。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时期。在这个特殊发展阶级,“市场失灵”不仅仅是一个宏观调控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的微观管理问题。从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走向市场经济初期的“经济人”手段,虽有一时之效,但不能持久。因为奖金、工资等有形刺激和压力,终归是一种游离于人的外在东西,并且这些经济手段的效用具有“只上不下、只高不低”的“刚性”特征。当这些手段作用的条件和对象发生变化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企业管理中的“市场失灵”。冀东经验的意义就在于,他们通过“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文明职工的塑造,使全厂上下、企业内外形成了精神动力和精神压力结合而成的企业文化氛围,将外在的刺激压力转化成职工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在企业内部获得一种持久的、自觉的发展动力。现代企业发展的实践揭示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趋势:从长远看,一手硬、一手软是一种暂时现象,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状态。一手软,另一手不可能永远硬下去。企业只能在要么两手都硬,要么两手都软的方案中作出选择。冀东以他们的实践表明: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具备的品质,同时,也只有如此,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自《河北日报》)

标签:;  ;  

“软”元素带来硬效益--冀东水泥厂两种文明研究报告_工作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