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野下长安画派精神延续的当代思考论文_勾若楠

丝路视野下长安画派精神延续的当代思考论文_勾若楠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随着丝绸之路的提出及一系列国家层面上战略愿景的实施,陕西作为丝路的源发点,当前正迎来了经济与文化难得的发展机遇时期。长安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凝聚地,中国主流文化发源地。古长安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演进过程中,曾生发出许多能代表中华文化蓬勃向上、雄浑博大的经典文化标志与不朽文明遗产。 “丝绸之路艺术”精神,丝路文化战略倡议,给西部经济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样代表着中华文化主体精神、西部文化标志的“长安画派”,在当代应该给予它新的文化评说,赋予它新的文化意义,确立它新的身份定位及阐释它新的价值意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长安画派 丝绸之路 当代精神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的路线。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1400年前,唐玄奘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取经。而在海上,2000多年前,由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路也已形成。丝绸之路已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 同时它也是一个经济战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这个构想,不仅促进了世界性的文化共通互融,更为各国文化创新融合疏通了渠道 ;为西部、特别是为陕西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的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经济,打造政治互信弘扬复兴中国文化。

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动荡与演变,使得封建体制与社会结构不断地遭受着冲击与变异。上层建筑决定意识形态,表现在中国艺术领域,比如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的经营形式及题材内容的纵深拓展,都超越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这种局面,客观上得益于社会外力的碰撞,社会内部结构的重组,主观上得益于文化自觉、民族精神与革命情怀的责任担当。但这更多地是艺术形态领域的革命(新文化运动)和社会学意义上的触动。其结果是中国艺术客体表现与艺术图式确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在中西文化教会与冲突,融合与改造的背景下发展,经历了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美术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国画运动”的两次洗礼,才逐步完成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长安画派作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画派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康师尧,李梓盛,方济众6位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家团体在中国美术馆组织了一次西安美协“国画研究室习作展”,随后去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巡回观摩展览。其作品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勤劳淳朴陕北劳动人民形象的人物画,呈现出滂沱的气势,新颖的笔墨和鲜明的主题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人称“长安画派”。

在创新之路上“长安画派”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内容与民族气派、传统特色有机融合和中国画的新境界、新形式创新发展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长安画派”在新时代精神的统摄作用下,是那一特定时期中国画领域探索的最高成就,它是特定时代国家意识在绘画领域的表现,因而它是超地缘的。

在现代美术史中“长安画派”是新时代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和选择的必然结果。是“西安国画家们向新时代交的一份集体答卷”,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具体解决传统艺术形式时代化这一重大而艰难的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了经验”。

比较丝稠之路文化与长安画派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同起点于西部,起始于长安;源发实践地启程于西部。以赵望云为首的众多艺术家,承袭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以平实之心,朴素之情,在丝路文化区域,不断实践,身怀民族之心,用写生开辟了一条改革中国画的创新之路。时至今日,两者既是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彰显长安文化的标志;更是当今引领振兴陕西文化艺术的旗帜,同时也拥有其独特的美学标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石鲁的理论,风格 “野怪乱黑”;赵望云的写生与开拓;何海霞继承坚守传统的文人画风格,李梓盛为画派组织联络各项事宜,共同主张艺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并坚持“美术只有为人民服务才有前途”的艺术思想。“有意识” “有计划” “有步骤” “有措施” 的“集思广益” “互相影响”。其六人用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来创作实践方法,通过中国画的西北画风来表现丝绸之路人文风情的开拓。

1942 年赵望云历时两月,携杨乡生沿河西走廊武威、张掖、祁连山旅行写生。

1943 年 1 月重庆展出。7 月东方出版社出版《赵望云西北旅行画记》。

1943 年春夏之交与关山月、张振铎及关夫人一行四人,历时一月出嘉峪关、登祁 连山,并在敦煌临摹壁画 20 多天。

1948 年携黄胄、徐庶之第三次西北旅行写生。与黄胄西行青海、祁连。--兰州展 览—新疆迪化—应张治中之邀,用三个月时间作画 50 余幅—交天山学会出版。

1962 年,应常黎夫之邀,西行甘肃、青海。--国庆西宁画展 200 幅。--兰州画展 250 幅作品。 等多次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组织深入西北的写生活动,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开辟出一种属于西北的新绘画形态与新绘画流派。

“长安画派”对当代长安画坛的意义及贡献与价值是整个陕西当代艺术,中国画艺术生态与西部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后长安画派时代”艺术家群体文化传承脉络;长安画派艺术领域中所具有的“创新、融合、传承 、坚韧、担当”精神和“朴茂、雄浑、醇厚、平易、逸秀”美学品格,与丝绸之路文化,永远是中华主体文化、西部经典文化的体现与凝聚。

客观看待当下陕西画坛,其生存状态是多元文化碰撞、市场经济冲击、艺术缺乏自信,由此带来的是长安画派之后(后长安画派时代)格局动态的迷乱、精神传续的弱化及艺术空间的消解挤压。我们确实强烈地感受到长安画派之后当代陕西中国画坛格局动态的迷乱与流派纷呈的尴尬。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对昔日长安画派艺术文脉的精神守护,更需要我们透过当下艺术界浑浊的雾霾尘埃,寻觅那曾经闪烁在我们情感深层的精神火炬。那么,研究长安画派艺术现象便是当下陕西画坛的必需。

丝绸之路文化愿景的倡议与实施,给丝绸之路文化基因与长安画派精神传承带来了强大的体制动力与实践资本。当下对两者文脉的延续、精神的坚守及实践创新,需要我们胸有家国情操与人文情怀;更需要我们用艺术笔墨去讴歌赞美。

在当代陕西美术界,虽然长安画派的第一代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许久的时间,然而他们的精神力量并未因其肉体的消失而消失,相反,它有着强大的历史延续性和穿透力。因此,在当代,我们能对得起那些成就长安画派老先生唯一的地方,就是应该像他们那样延续长安画派血脉并身体力行向下一代传承。这也是对长安画派及陕西美术界纯正艺术精神的坚守。

参考文献

[1]张少华. 试论“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J].理论观察.2005.12.20

[2]肖云儒. 论“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J].西安交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05

[3]屈健.20世纪 “长安画派”及其影响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5

作者简介:勾若楠(1995.1—)女,汉,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陕西省西安市,710069。

论文作者:勾若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丝路视野下长安画派精神延续的当代思考论文_勾若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