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非药物性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蒋艳

ADHD非药物性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蒋艳

常德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415003

摘要: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对患儿的社会功能存在持续不良影响,需要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非药物性治疗。本文总结了针对儿童ADHD不同种类的非药物性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感觉统合、中医、饮食等,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和总结。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i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之一,它是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其核心症状是活动过度、注意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冲动任性[1]。其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就表现出来,典型年龄为3岁,8-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男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女童,男女比例为9:1,我国学龄儿童患病率约为3-10%,且有逐年上升趋势[2],其中70%可持续到青少年,30%持续终生,ADHD是低学业成就、社会适应和心理障碍的重大危险因素,由于病因不明确,也尚无特效药,因此关于ADHD的各种研究如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疾病发展、治疗方法等已成为热点问题。

目前对ADHD总体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3],首选为药物治疗,中枢神经兴奋剂盐酸哌甲酯为经典用药,效果好,但约有20%-50%患者药物治疗无效、药物不良反应(如食欲减退、睡眠紊乱、头痛、运动性抽动、腹痛、激惹、恶心和疲乏、失眠)及潜在成瘾性、潜在药物滥用、残留症状持续等现象,且单一的药物治疗难以达到显著且持久的治疗效果,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治疗,现将近年来国内外非药物性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1、心理治疗:

主要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行为治疗是通过控制个体的物理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前提刺激和结果事件来改变不期望的行为或者塑造期望的行为。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执行抑制的训练、视听工作记忆能力的训练、视觉辨别、听觉辨别、视听唤醒、空间时间感训练等。尤其是执行抑制的训练,训练中要求ADHD儿童尽量减少冲动反应和遗漏反应,提高反应的准确率和效率。心理治疗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较多的依赖家长的信息,缺乏教师的信息反馈,而患儿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二是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行为疗法的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并且要在儿童所有的环境中都要一致性运用,因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不少家长对药物治疗顾虑重重,仍偏爱首选行为治疗。据报道行为疗法有三个效果:一是加强了父母及老师对ADHD儿童的认可;二是在结合药物治疗时刻降低药物剂量但仍能维持药物减量前的疗效;三是联合药物治疗时ADHD儿童的破坏性行为、亲子关系及社会交流技能均有较好的改善。由于心理治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需要家长的配合及一定的场地、人员和器材配备,对家长的依从性要求较高,故在临床中较难实行。

2、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神经心理研究发现ADHD患儿存在脑电波的异常及认知功能缺陷。其脑电图具有阵发性或弥散性θ波活动增加和慢波活动增加的特点,有学者认为这是大脑皮质功能不成熟的表现。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为手段,让患儿在观看轻松的动画游戏时,集中注意力驱动动画运动来完成治疗,通过强化16-20Hz的(sensory motor rhythm,SMR)波,抑制5-8Hz的θ波,训练过程中将脑电模式反馈给患儿让他们知道脑电的变化,通过自身调节来改变脑电波形,强化度大脑有利的波形,抑制对大脑不利的波形,从而改变脑功能,改善ADHD患儿脑功能失调状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治疗过程无电流通过身体,无任何危险及痛苦,无不良反应。研究发现:ADHD患儿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注意力、认知功能、行为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需要指导患儿主动的有意识的配合来调节脑电波,因此对于不太专业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师及不太配合的患儿有效性较差。

3、感觉统合平衡仪治疗:

有报道约52%的ADHD患儿伴有运动功能协调障碍,其平衡能力低于正常儿童。感觉统合观点最早在1969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ean Ayres提出,是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听、触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有效组合过程。感觉统合的治疗就是通过使用滑板、滚筒、袋鼠跳、平衡木及多种触觉训练器材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规律的训练,为患儿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从负责平衡、方向、速度的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输入的感觉,使患儿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神经功能的发展,并作出适应性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感统训练是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的训练达到治疗目的,既安全又有效,有研究表明:对ADHD患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能显著改善其感觉统合失调症状,集中注意力、减少多动、冲动性行为。但是有研究发现感觉统合治疗虽然能明显改善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及注意力缺陷问题,而改善注意力缺陷问题的效果不及药物治疗。

4、中医治疗: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儿童多动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针灸治疗,包括针刺疗法、耳穴疗法和埋线疗法,以针刺为多,所选取的穴位、方法及疗程各不相同,大量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有效的改善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及注意力缺陷,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如“通督静脑”针刺疗法、沿皮浅刺疗法等等。

5、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最大的优点是无任何副作用,成本较低,较容易坚持。现主要有2种治疗方法,一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疗法,二是减少会使人体产生特异性IgG抗体的食物的摄入的限制饮食疗法。Barry Sears[22]等研究证明高剂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补足对ADHD患儿的认知、多动、注意力障碍、攻击行为等有明显改善作用,研究中发现对学习行为具有保护作用的营养素有膳食纤维、硒和维生素C、A等,食物有南瓜、藻类、洋葱、坚果、苹果等。另外,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食物特异性IgG和很多长期慢性病相关,任华丽等通过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对多动症患儿行限制饮食治疗,5周后结果表明限制饮食组70%以上的患儿症状改善率在50%以上,与药物治疗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饮食治疗相对于其他治疗价格低,易坚持,只需进行相关饮食指导即可。

6、小结:

综上所述,尽管ADHD非药物性治疗的多样化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向,但远远还没有达到成熟和完善,因此,对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迫在眉睫,给全世界儿童的成长提供科学的治疗和指导,特别是饮食治疗和感觉统合治疗,由于它们成本低,仅仅需要相关专业组织和部门进行简单的饮食指导及平衡运动方法方式的训练指导,患儿容易坚持,无毒副作用,无成瘾性,疗效与西药相当,优势特别明显,应进行长期的大样本的研究,若长期疗效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将会对ADHD的治疗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凤.关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03):217-219.

[2]赵学良,邢杰等.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

[3]Prince J,Wilens T,et al. Pharmacotherapy of ADHD in adults[M]. Barkley R,ed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itivity Disorder. 3rd ed.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Y:Guilford Press,2006:704-736..

论文作者:蒋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ADHD非药物性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