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预防论文_冯燕

综述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预防论文_冯燕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针灸康复科 重庆 400050)

摘要:产后抑郁不仅危及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婴儿的健康成长、母子关系的建立及家庭生活质量。本文通过综述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从孕前、孕期、产时、产后、及产后访视等各个环节采取措施,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抑郁;影响因素;预防

产褥期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又称产后抑郁,1968年Pitt首次提出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产后抑郁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产后抑郁不仅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婚姻家庭,而且影响婴幼儿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正常发育,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压力。本文就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预防综述如下。

1 影响因素

据文献所述,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均可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

1.1生理因素

1.1.1雌激素的下降

妊娠分娩过程是女性内分泌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阶段,在产后24 h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发生剧烈的变化,由于胎盘类固醇分泌量减少女性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分娩时疼痛又使产妇焦虑、紧张及恐惧的心理更加明显,致使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内分泌激素发生改变。

1.1.2 5一羟色胺1A(5一HT1A)受体基因C(一1019)G多态性

5一羟色胺1A(5一HT1A)受体基因C(一1019)G多态性因素是产后抑郁发病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证实抑郁患者大脑内5一H T1A受体水平下降,而受体蛋白的表达由基因进行调控,其中最重要的为人类5一HTR1A启动子区域的C(一1019)G基因,其基因多态性已被证实与人类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关。

1.1.3 遗传因素

临床统计资料显示,有家族精神病史的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概率要高一些。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概率,有抑郁症家族病史的孕妇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1.1.4其他因素

产妇在怀孕期间或者产后发生感染、发热或者其他疾病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症。

1.2心理因素

性格内向、保守、固执、敏感、较真、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自我为中心,以及高神经质(N)、高精神质(P)人格特征的产妇易发生产后抑郁。而孕产妇对分娩育儿知识的缺乏使孕产妇担心自身和婴儿的安全,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心理状态不稳定,易诱发抑郁情绪,研究发现有近1/3 的孕晚期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孕妇发生产后抑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社会因素

研究显示,文化程度高、剖宫产分娩方式、独生女产妇、中国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年龄大于35岁、婆媳关系差、夫妻关系差、母乳喂养情况差、新生儿性别不满意。新生儿健康状况差、初产妇、家庭支持差和居住条件差、家庭经济状况差、分娩疼痛承受力低等因素都是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

2全程预防对策

2.1 孕前预防

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和优生优育相关知识。利用遗传学知识说明生男育女是由双方决定的正确生育观,减少育龄女性的心理压力,在健康宣教中提倡选择合适的年龄生育。鼓励孕前咨询,完善相关孕前检查,定期服用叶酸以及平衡饮食和调整身心,为孕育健康胎儿做好相关准备。孕前咨询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初次筛查。对其中有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存在的育龄女性,要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指导,特别是具有内向不稳定等人格特征和遗传抑郁史等高危人群,及时提供相应的遗传及心理咨询服务,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2.2孕期预防

加强孕期健康保健,嘱咐孕妇定期规律产前检查,鼓励孕妇和家属共同参加孕妇学校和培训。通过知识讲座、影像、宣传资料以及通讯平台等多种方式向孕妇和家属宣传讲解妊娠过程、身体变化、胎儿生长过程、妊娠注意事项以及掌握后期妊娠监测胎动、临产特征、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各自的优点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等相关知识。让孕妇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正确对待孕期出现的不适,并且鼓励孕妇做好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应激能力,医护人员还应与孕妇家属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制造温馨气氛。让孕妇家人积极支持,照顾好孕妇,掌握妊娠的相关知识,更好的配合分娩过程,减轻孕妇心理压力,在思想和技术上使孕妇逐渐向母亲角色过度。在妊娠期及早的普及产后抑郁症相关知识,让丈夫和家人尽量减少对孕妇的刺激,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对有产后抑郁倾向者,再次进行评估再次筛查,孕妇于产前接受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定,得出两表评分均<50,从而排除孕妇患有产前抑郁的可能。针对异常结果,积极寻找病因,对具有高危因素(孕前情绪异常,有难产倾向等)孕妇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心理咨询,提高孕妇的积极应对能力,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2.3产时预防

加强产时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临产时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助产士及丈夫陪伴。密切关注产程进展情况,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并适时地与孕妇亲切交谈,满足其提出的要求并予以心理支持。运用无痛分娩技术及拉玛泽呼吸减痛法减轻疼痛和不适,加入导乐分娩技术以降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焦虑和恐惧等,采取合理的助产方式避免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

2.4 产后预防

产科护理人员应增加对产妇的支持,提供相关健康知识、及时解答产妇疑问、经常关心产妇的饮食、休息及排泄,满足产妇的基本需要。尤其关注产妇的进食与活动、产妇的情绪反应及对新生儿的接纳程度等,并鼓励产妇的家人和朋友给予其支持,帮助其应对产后压力。及时进行产后宣教,产后康复指导、传授母乳喂养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技能。宣教过程中注意采取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以便不同文化程度的产妇都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家人的关心、体贴及良好的居住环境可减少产妇不良情绪的出现,为产妇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舒适的居住环境非常重要。嘱咐家人要主动关心产妇,密切关注产妇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讲解产后抑郁相关知识,积极预防产后抑郁。

3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建立孕前、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全程的防护体系,有利于及时发现导致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实现早期筛查,早期预防与干预。并对高危人群实行重点管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章小莉,汪琳,李家福等.5-HTTLPR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3):432-435.

[2]李立梅.北京市初产妇人格特征与产后抑郁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5):760-763.

论文作者:冯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  ;  ;  ;  ;  ;  ;  ;  

综述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预防论文_冯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