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芦山县人民医院 四川 雅安 6256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视觉电生理技术在中医眼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方法:从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视力色觉障碍患者随机选取68例作为本研究病例,所选68例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分两组,对照组34例,研究组34例,对照组接受假同色图测验,研究组接受视觉电生理技术检查,将两组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确诊率,研究组94.12%明显比对照组79.41%要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诊断视力色觉障碍疾病上,可考虑将视觉电生理技术检查方式作为首选诊断方式,此方式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关键词】疗效;色觉辨别力;色觉障碍;视觉;电生理技术;中医眼科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040-02
Visual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 application in ophthalm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Qian J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sh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Lushan 6256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visual electrophysiology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ophthalm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Methods Choose between April 2013 and May 2013, our hospital vision color deficiency patients 68 case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34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ham figure test the same color. The team examined for visual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 Results For diagnosis rate, the team (94.12%)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79.4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s In the diagnosis of visual color deficiency, can be visual electrophysiology technical inspection way as the preferred diagnostic way, this way is accurate, is of relatively great valu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Curative effect; Color discrimination; Color deficiency; Visual;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Ophthalm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人体视锥细胞包含三大功能,即形觉、色觉、光觉,而光觉属于此三大功能的基础,辨别物体的轮廓形状则主要形觉,而颜色辨别主要靠色觉,也就辨别光波的波长,进而分辨出各物体的颜色。因产生色觉属于物理心理反应,和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多学科均存在一定关系。而色觉功能出现障碍时,临床检查方式主要由色灯法、色盲镜、色相排列测验、假同色图测验等,此类判定方式主观性较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学界各项技术也在不断得到更新。有研究指出,视觉电生理技术在视力色觉障碍疾病诊断上存在较大应用价值[1]。为此,本文列举68例视力色觉障碍患者分两组,两组给予不同的检查方式,其目的在于分析视觉电生理技术在中医眼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状况。而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视力色觉障碍患者随机选取68例作为本研究病例,患者均符合临床视力色觉障碍诊断标准[2]。所选68例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分两组,对照组34例,研究组34例。对照组中包含男性18例,女性16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57岁,平均年龄(34.5±1.3)岁;研究组中包含男性19例,女性15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年龄(34.7±1.4)岁。所选研究对象均符合本研究课题,患者全身均未合并其他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假同色图测验,利用深浅程度一致的色调,但颜色不一样的点所组成的图形或数字,在距离0.5米的位置进行识读,光线为自然光线,测定时色盲本需放正,每个图识读时间需在5s内。无法识读或识读错误则判定为色觉障碍。
研究组接受视觉电生理技术检查,依照视网膜感光细胞所分布的密度状况,刺激图形为六边形,一般为103或61个六边形,固视两侧各20~30度的视觉领域为刺激野,固视视标可用十字交叉型或中央固视点,常用带宽10Hz~300Hz,放大器增益为200000或100000。
1.3 指标判定
测定过程中,认真记录患者测定结果,并整理分析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确诊率,研究组94.12%明显比对照组79.41%要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比较[n,(%)]
*
3.讨论
目前,临床检查视力色觉障碍存在多种方式,但此类方式均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较为常用的则有色盲检查灯、色盲检查镜、色相排列测验、假同色图测验等,假同色图检查等方式均存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等优势,因此临床在进行大规模的筛查时可选用此方式,但此方式无法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应用发展上存在一定局限性[3]。
视觉电生理技术,可协助了解色觉信号在视网膜及神经传导中的表现,已有运用多焦电生理方式进行色觉检测的报告。人体眼睛受到图形或光的刺激后,视细胞中出现光电反应和光化学,出现电位变化,双极细胞收到神经冲动,经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终止到大脑皮质距状裂视中枢,此过程用电生理技术记录下,视觉电生理技术的临床检查可包括3个部分,分为视觉诱发电位(VEP)、视网膜电图(ERG)以及眼电图(EOG)。由于眼球存在一定的电位差,因此在不加额外的光感刺激时,会出现电位活动,临床称之为电位静息电位。当眼球按照一定角度转动时,可改变静息电位,此时采用眼电图可记录静息电位在明适应下和暗适应下的电位变化,同时还能对电位变化的峰值和谷值进行测定和比较。视觉电生理技术是眼科检查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它能够深入的了解眼科患者的视觉信息,而且能够做到客观性以及无害性。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视觉生物记录技术(如视诱发电位、眼电图以及视网膜电图等系列)逐渐得到完善,促使了视觉电生理技术在医眼科临床的应用,同时也为中医眼科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方法和手段,视觉电生理技术能对整个电活动的进行全程监测,如监测视网膜色素神经、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等。如今,视觉电生理技术已成为中医眼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断中最不可缺的手段中医。它可适用于任何一个群体,如伪盲者、智力低下患者以及婴幼儿。在视网膜分离手术前对患者的眼球实施视觉电生理技术,可有效的诊断患者视觉各疾病状况,包含色觉障碍等,以及预测术后患者视力的恢复情况。目前关于电生理方法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有部分学者已经视觉电生理参数视为诊断眼病的主要指标,有部分学者则将视觉电生理参数视为眼科临床治疗的客观依据。视觉电生理技术在视力色觉障碍检测上可更客观、更敏感、更早的检查出色觉异常。但随着人们对视觉的探讨不断深入,不断挖掘各种客观性判定方式,对视觉电生理技术在眼科的视力色觉的应用上评价机制,需将研究方案进一步拓展 。
另外在对患者实施临床诊断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极为重要。目前在对中医眼科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诸多的中医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使用眼膏、散剂、膜剂以及滴眼液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另外也可以通过口服药物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即对患者实施颗粒剂、丸剂、针剂以及片剂等相关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即使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病因辩证以及内外障辩证的手段进行治疗。例如在对出血性眼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将患者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在早期使用凉血止血活血的方法治疗,主要是防止血流瘀,即采取生蒲黄汤合四物汤加减的手段进行治疗,在患者发病中期即淤血期对患者实施行气活血和化瘀软坚的手段治疗,采取血腑逐瘀汤加减的手段进行治疗,在患者发病晚期即恢复期可以使用补益肝肾的理念进行治疗,对患者实施补益肝血以及活血化瘀的手段治疗,采取驻景丸加减方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的手段进行临床治疗。而针对白内障患者而言,可以对其实施10g熟地、10g当归、10g丹皮、10g山茱萸、10g山药、10g泽泻、10g茯苓、10g菊花以及10g枸杞子的治疗。在对黄斑变性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对患者实施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15g车前子、10g丹皮、10g栀子、6g甘草以及6g柴胡的治疗。通过这些手段联合视觉电生理技术,即能够对眼科疾病患者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而本文所列举的68例患者分两种方式进行诊断,从诊断准确率上来看,视觉电生理技术明显存在一定优势。综上所述,临床在诊断视力色觉障碍疾病上,可考虑将视觉电生理技术检查方式作为首选诊断方式,此方式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晏红,张学东,雷博等.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3,29(1):106-108.
[2]郑昌伟,雷博.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的提取及定量技术的进展[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3,15(6):382-384.
[3]田国红,王敏.视神经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的鉴别要点[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4,14(3):160-164.
论文作者:钱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色觉论文; 患者论文; 视觉论文; 生理论文; 技术论文; 眼科论文; 方式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