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绿草--小学古诗教学中把握诗情的策略_诗情论文

追溯绿草--小学古诗教学中把握诗情的策略_诗情论文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小学古诗教学把握诗情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情论文,古诗论文,青草论文,策略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得一位画家说过:“工笔画在设色方面有其特定的程度,它在描述时,不是直接的,而是渐进的,是层层渲染积累而成的。比如一块绿色是由几重纯色相互重叠而形成,在表现时,心中总是惦着那种效果,而接近的路却十分遥远……”这也道破了古诗教学的难点。既明白渲染过程的渐进,又常常在接近的路上徘徊往复,便是古诗教学时常遭遇的事。小学古诗教学是在教小学生读诗,他们并不是一张素白的任你勾勒的纸,而是要在诗人、诗情与孩子的心灵间架起一座桥。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把古诗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眼前,在交替重叠中寻找学生情感的至浓点,完成对诗的品味。

一、“勾勒”——把握基调,激发学生学诗的情感

勾勒即白描,就是在一张素白的纸上勾勒出齐整的形象。课堂伊始,就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古诗的整体基调。而要完成勾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关键是兴趣。程颐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学生由于阅历少,不可能自觉地将思维触角伸向遥远的古代,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就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愉悦的氛围,营造阅读期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情感体验,必定会产生乐学的兴趣。

1.铺垫写作背景,营造阅读期待

因为孩子们所处的年代与诗人不同,有些诗歌在理解时有较大的难度。在课堂上可以介绍一些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例如:张艳平老师在教《长征》这一课时,他就首先借助长征路线图,激情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及《长征》的创作背景,并激情诵读了整首诗。这样一来,不仅铺垫了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也为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奠定了基础,营造了阅读期待。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练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积极因素,学生易被诗中的景、景蕴的情而深深感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这是周静渝老师教学《池上》时的课前引导:

师:孩子们真可爱,周老师带你们去荷花池游玩,想去吗?那咱们就出发吧!

小朋友看到什么就大声地说出来。(课件出示:有关荷塘风景幻灯片,并配上古筝演奏的乐曲。点莲蓬图)看,这是什么?(生答“莲蓬”)

师:对!这是莲蓬。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是白生生的,所以又叫白莲……面对这美丽的荷叶,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孩子们,看着这么美的荷塘风景,你最想干什么?

生:去闻闻荷花的香味!去采莲蓬!把荷花池的美景画下来!……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周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把荷塘、荷花、荷叶、莲蓬、采荷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对荷塘、对莲蓬的喜爱,以及对江南儿童采莲生活的向往,创设了愉悦的氛围,为帮助孩子领悟古诗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设色”——层层渲染,加深学生对诗情的理解

设色即渲染,就是经丰富细腻的颜色层层铺设渲染,把画者的情绪、心灵、经历,经笔端一点点传送出来。这又何尝不是古诗教学的过程?课堂中,我们着力于关注学生与诗情诗境的融合,层层铺设,在交替重叠中寻找学生情感的至浓点。

1.开展表演,理解诗意

有些古诗中的词语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如:周静渝老师在教学生理解《池上》中的“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句诗时,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诗人看到小娃悄悄采了白莲,还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小船划过,浮萍一道开。假如你就站在荷花池边,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小朋友加上动作再读读后面这两行诗,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自读)

师:小朋友,你在读“不解”时为什么做这个动作?

生:“不解”就是不知道藏起来。

师:是呀!小娃偷采了白莲,还不知道——(生:藏踪迹)小娃真是可爱!偷采了白莲却不知道把自己藏起来,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湖面上留下了他的踪迹。(师做动作)——浮萍一道开。

师:看他留下的踪迹在哪儿?谁来指一指?(一生指)

师:原来,他的踪迹就是(师做动作)——

生:浮萍一道开。

师: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娃??

生:天真的小娃!顽皮的小娃!……

周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和制作的动画,边指导学生观察,边做动作,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浮萍一道开”的意境。学生心领神会。

2.巧抓空白,拓展空间

诗歌是言志抒情的艺术,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人或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获得诗歌空白处的完整意象,在诗的国度里自由翱翔,实现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这是万小兵老师教《泊船瓜洲》中的一个片段: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照我还故乡。故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时此刻,也许诗人又想起了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同学们,诗人在家乡度过怎样美好的时光呢?请你想象一下,拿起笔,用三五句话写一个小小的场景。

(学生开始写)

师:也许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带着全家去郊游……也许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扶着老母亲去看花……也许那是一个日暖风轻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块儿谈天……也许……也许……也许有许多也许……

万老师匠心独运,启发学生在诗的“空白”处作丰富的想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学生联想诗人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为孩子们体验到诗人思乡的愁绪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3.给诗配画,丰富内涵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古诗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体验到的意境,可以采用水粉画、水彩画、漫画、水墨画、工笔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同学们画的画可能有的粗犷,有的纤细,有的动感十足,有的静若止水……但这都是孩子们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维火花的进发,创造性灵感的闪现。给诗配画,不但会大大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能诱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合作,拓展外延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合作,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性学习,并把探究形成结果进行交流。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三、“复勒”——提升主题,引领学生将“诗情”融入生活

复勒即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是我们在引领孩子完成对古诗理解之后,对诗情的一次提升、拓展。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就要把古诗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验诗情,让孩子们的心灵与“诗情”共振。

例如郭萌老师在教《游子吟》这首诗时就把古诗紧密地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努力让孩子们将无声无息的诗句转化成鲜活生动的生活情景画面,引导学生回忆母爱,体验母爱,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从而激发起孩子们对母爱的感激。紧接着,郭老师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古诗,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下面就是他教本首诗时的两个片段:

1.在引导学生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诗意后,说:“母亲的担忧,母亲的企盼,母亲的祈祷,母亲的祝福,做孩子的怎能感受不到呢?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有的说:“有一次,我要参加钢琴考级,可是有几首曲子还没有练熟,心里特别着急,可妈妈鼓励我说:‘孩子,别着急,即使考不好也没关系,尽力就好!’这件事让我很感动。如果妈妈就在我眼前,我会对她说:‘妈妈,谢谢您!’”有的说:“有一天晚上,我感冒发烧,爸爸妈妈连夜送我去医院,然后,我挂了一夜的点滴,妈妈就整整陪了我一夜。我看了三天的病,妈妈就陪了我三天,人都累病了,我想起来很感动。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2.在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时,郭老师问:“同学们,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话,曾勾起多少人的感恩之心。想想在什么情境中,人们会引用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有的同学说:“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操碎了心。我想对老师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的说:“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我想为奶奶送上两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的说:“我想把这两句诗送给我的邻居阿姨们,我的爸爸妈妈很忙,经常不在家,她们就像妈妈一样来照顾我。我想对她们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教师要善于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

如果说古诗课堂教学,是学生对诗情诗意的最初遇见。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勾勒、设色、复勒”,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引导孩子自主参与,在实践中、在生活中体验,层层铺设、渲染,努力把学生与古诗的最初遇见渲染得诗心重些,诗情重些,诗味足些,为今后一生的遇见铺一个厚实的底子。

让我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标签:;  ;  ;  

追溯绿草--小学古诗教学中把握诗情的策略_诗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