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建设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这就是说,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了解我国学术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讨论的争论,有利于我们理解、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目的、任务、特点和途径。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什么关系,是矛盾对立的还是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对立论、阻碍论。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是两个不相干的社会领域”,“市场经济与私有制、个人利益、等价交换、竞争结合在一起,与道德无缘。”既然搞市场经济,就应从个人利益出发,提倡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才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建设与义、善、公正、奉献、集体主义等结合在一起。”讲道德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说得更明确:“要挣钱就不能讲道德”,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冰炭难容”。这种观点多见于学者们的引述,未见独自成文者,自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批评。
(二)蕴涵论。这种论点认为,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蕴涵着道德经济,但对市场经济中所蕴涵的道德的涵义却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就蕴涵着道德的“因素”。(1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最基本的前提是经济主体的独立自主和对自身利益追求的自由。”这一前提是对个人利益、个人自由、自主性、主体化、个人发展和创造性等新的道德价值的肯定。(2 )“市场经济的交换法则则意味着对超经济强制和剥夺的道德否定”,“意味着交换的正义、交往的互利和平等。”(3 )市场经济的运作有其内在的道德机制。这种道德机制包括市场经济借以运用的道德原则、道德精神动力和制度化的经济正义法则。
有些学者还进一步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蕴涵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的原则。他们认为,“个人和企业的个别劳动能否最终实现其价值,要看他们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是否最终为人民所接受。”而第三产业“体现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否则就没有经济效益。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规模经济、社会主义企业中人和人之间的团结精神则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第一种解释认为,市场经济蕴涵着对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前者强调的是“因素”,后者强调的是要求。第二种解释认为,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突出特征是与市场经济必然要求的一致性。例如,市场经济的规范法则要求遵守等价交换、平等互利、公平竞争、遵纪守信、对社会的责任感。有的学者进一步把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道德规范进一步概括为:“市场义务、市场良心、市场公平、市场信誉、市场文明、市场评价”等六项内容。
(三)双重效应论。这是多数学者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具有双重社会道德的效应。市场经济是“双刃剑”,一方面市场制度把独立人格、自主、自由、平等、权利、互助合作等现代人的道德倾向带给社会时,也把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扩展开来,甚至推到了极端。有的学者则从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律、法则、特性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双重效应。(1 )市场经济根底的价值选择之一是“经济主体的自利。”这一本质一方面肯定了个人对利益的正当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可能导致见利忘义。(2)市场经济的另一根底价值选择是“经济人的自由”。 这一本质一方面否定了人身依附,肯定了个人自由自决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容易导致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3)市场经济的交换法则, 一方面可促进“平等、互利、合作、契约信用等伦理的生成”,另一方面又可能出现斤斤计较,交换原则泛化,把交换原则引入非经济领域,导致对非交换价值的否定。(4)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特性, 一方面可以激发主体精神、创造精神,甚至引发公平、正当竞争的伦理,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功利主义、弱肉强食和拜金主义。有的学者把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上述双重效应概括为“对人性的发展既有解放的作用,也有‘异化’的弊端。”
二、对我国目前道德状况的评价问题
对于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如何评价,在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学术界争论也很激烈。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爬坡论。这种意见认为,我们的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从实质上看,也就是从大多数人的道德要求来看,目前呈现的主流是进步,是在酝酿着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作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目前我国社会的道德风气在发生最深刻、最有力的变化,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正在“由伪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一元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这种意见在肯定我国目前社会道德的进步和爬坡评价的同时,也承认我国目前“还未走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
(二)滑坡论。这种意见认为,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不是“爬坡”,客观事实是“滑坡”。“滑坡”的主要表现是: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的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生活的普遍冷淡。概括起来就是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有的学者把中国目前的道德状况和基本特征评价为“一种无序状况,整个社会缺乏基本的道德共识和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人们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场合和社会群体的活动中,各自分别按照不同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道德规则行事。”并认为,这种道德上的无序状况正是“我国经济关系和经济生活中的无序状况的真实反映。”认为,经济关系及经济活动的无序状况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行政权力大量介入经济活动之中,形成权力经济与市场共存的局面,权力经济与市场经济交织在一起。”这种经济关系必然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是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大量泛滥,从而既干扰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有效运行,又败坏了社会道德;其二是导致经济活动中规则的多样化,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失去了共同遵守的规则,而是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于是说谎、欺骗、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等种种现象不断在社会蔓延开来。”
(三)“代价论”。这种意见认为,当前道德建设与社会经济转型错位,存在着道德失范或某些无序状况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还没有到位;二是转型期法制的不完备、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在体制变迁、社会转型期都曾出现过道德与思想上的混乱,“这是市场经济新体制没有彻底形成前的‘阵痛’,也是社会为之付出的一种代价”。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正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之一”。
三、关于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导向与定位问题
在道德建设的导向问题上大体存在着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主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道德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尤其是吸收东方发达国家道德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来导向我国的道德建设。因为这些国家的道德文明反映了现代化的方向。这种看法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产生出‘中西合璧’的中国现代文明”。这种看法也称为“向外看”。
第二种看法主张“向回看”,即回到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上去。该看法认为,我国的传统文明是根基,只有牢牢地立足了这个根基,弘扬其精华,“方能保持民族精神的永久活力”,“为中华民族的重新振兴提供道德文化上的正确导向”。“向回看”的主张也不反对向西方现代文明学习,但“必须是‘中学为本’、‘西学为末’。”
第三种看法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这种看法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中,吸收中国民族道德文化的精华和借鉴西方现代道德文明的某些经验和成果是必要的,但都必须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和借鉴。这种看法也称为“向前看”,是一种“现实论、创造论”、“建设论”,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导向创造和建设“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道德文明。该看法批判第一种看法忽视了“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事实”;批判第二种看法是“被怀旧复古的情绪所左右,企图将历史拉向倒退。”
在道德建设的定位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两种意见:
一种看法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与此相类似的提法还有:“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一定的道德观念与之相适应”、“逐步建立与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致性”,等等。
另一种看法认为,第一种“提法有一定道理,但很不完整”。“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其论据是:
(1)“受市场经济机制的内在制约, 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伦理“只是不以损人为前提来利己”,“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市场机制制约了人们对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
(2 )“市场经济道德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作用于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各行各业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它不能完全等同于市场经济道德的价值取向”。在经济领域讲不损人为前提的利益追求、公平竞争、平等互利、遵纪守信、责任感、效率等。在社会领域则讲义、仁爱、友谊、利他主义、奉献精神、高尚人格。经济人的道德和社会人的道德是不同的,二者适用的边界也有严格的限制。
(3)“把道德建设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层面上, 不符合道德的本质特征和人类对道德生活的追求。”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道德还是人类在精神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有两个层次的任务:一是建立与市场经济适应的道德规范,即“经济人道德”。其核心是对产权、法权、消费者权利、市场规则的尊重,是互利观念、契约观念、公平观念的树立。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上正常运行的伦理基础。二是超出经济伦理的范畴,按照社会公平的理念和社会道德价值,通过公共选择,在整个社会建立起有效的道德规范,即“社会人道德”。
四、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与功能问题
市场经济道德的合理性、原则、功能也是学术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是不违背经济伦理的获利原则,或称为“不以损人而利己”的伦理原则。在市场经济下,道德的作用“不在于限制经济主体对最大利益的追求,而是在要求经济主体用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和方式获取利益。”“市场经济道德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有的学者还为这一原则提出了道德上的根据,认为,“个人利益是个人需要的最后社会表现,它是社会道德的最终目的。”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及其价值体系“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它的最后目标总是个人的,社会本身并没有最终的独立存在。”
第二种意见认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的合理性或价值取向是“以义制利”,“以义统利”,用道德限制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限制的“标准就是义”,“就是公利”,就是先公后私、爱国奉献等等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而检验义是否具有真理性,就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种意见,主张用社会主义功利论(或目的论)和社会主义道义论(或正义论)相统一的伦理学观点来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或称为“义利统一原则”。其根据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性。功利论和道义论相统一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致性”;“与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与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理想目标的根本一致性”。有些学者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原则统一起来进行导控,并具体阐述了如何用道德导控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原则统一起来的五个方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的目的性,依据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性,依据义利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依据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依据自强自主与学习借鉴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的趋利性,依据经济发展与适度消费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这些学者强调道德导控要突出弘扬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