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以阿富汗为例_自主学习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以阿富汗为例_自主学习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聚焦阿富汗”研究性学习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富汗论文,自主学习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案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设计的“聚焦阿富汗”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验目标是:以主题研究为过程,以“任务驱动”为策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易获性和超文本链接及交互共享的信息技术优势,采用“情境—探究”方式,扩展和深化学科教学,建立“探索—迁移—创新”的认知过程,从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上探索如何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采取政、史、地三科综合的形式,力图在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情境下,引导学生根据战争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将政史地学科的有关知识重组、综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情景交融、信息获取、思维碰撞、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网络教学的备课不同于常规教学,在设计思路基本形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下载信息、设计栏目、组建模拟网站。将各种材料分别链接在“9·11事件”“战争概况”“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学科观点”等栏目中。这个模拟网站和其中的网页内容,就是一个在信息网络平台上构建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背景和动机。教师播放9·11事件的场面和美国发动对阿富汗军事打击的新闻图片,设置“问题场”,引发思考,并将问题聚焦到其中一点:阿富汗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联系政治课关于“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基本观点以及历史、地理的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提供研究的范围和任务。

第二阶段:实践和体验。学生在信息网络情境中搜集和加工信息,同时开展组内合作与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提纲,用BBS发布结果。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活动是:指导学生排除干扰,把精力集中到当前的研究问题上;帮助学生寻找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网页和栏目;引导学生学会快速浏览网页,择其关键处复制并粘贴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帮助学生以现有材料为依据,提炼、升华,生成自己的观点,并在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第三阶段:表达和交流。利用信息网络工具交流和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我们的作法是:①各组论文提纲传人教师机。②大屏幕显示,小组发言人演讲。③师生讨论、评价。既要评价活动成果(小论文提纲),更要评价活动过程。比如收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路径、速度、广度、准确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及小组合作程度(分工是否合理,参与是否全面,讨论是否热烈等)。

最后教师做简短教学总结:研究性学习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是重在发现更多的问题。我们必须自觉地利用越来越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布置作业,以“阿富汗战争爆发的原因”为题,继续利用网络资源,每人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时政小论文。

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实现了教与学模式的突破。为了将这一模式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教学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1.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地点在我校的网络教室,配备有60台网络计算机,学生一人一机。在这里,计算机不是教师专用的授课工具,而是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模拟网站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置身于信息海洋,揿按鼠标,打开网站,精彩的新闻图像、逼真的动画演示,构筑了一个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真实的学习环境。

信息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也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学生的“网络兴趣”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网上资源、建立学校的网上资源库,确定主题、指定网站、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入网络的“正门”,那么,信息技术教育就可以建构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在开展这次“主题教学”时,很多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网络高手”的才干,争着在课后帮助老师搜寻有关网站,下载有关素材。是师生的共同劳动使我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聚焦阿富汗”的模拟网站及网页内容。实际上,很多学生早已学会驾驭“网络快车”,他们需要的是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建构信息网络平台上的自主学习方式,这显然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2.师生角色分析

本次实验以学生自主学习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模式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信息网络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可能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全才”,教师完全有可能被学生问倒。“我们一起来研究”、“你打开某某网站,也许能找到相关资料”、“你去问某某同学,他对这个问题有研究”等等,将是新环境下的教学常用语。

当然,这种角色的转变并不是削弱教师的地位,如果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和交流,那么这种教学必败无疑。必须要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台上的“主演”变成场内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都将大大增强。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的人,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师生间的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学生。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为适应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需要,不能仅仅以制作几个孤立的CAI课件为满足,而是要整合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要熟悉任教学科的在线资源,要提高自己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掌握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方法。

3.课件模式分析

通常开发的各种演示型CAI课件(包括国内很多软件公司开发的所谓“精品课件”),不论是深入浅出地演绎教材重点、难点,还是形象直观地再现教材内容,虽然在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技术层面上已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从教育思想的角度审视,不足之处都在于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学生的自主认知。

而本次教学实验的课件概念不再局限于辅助课堂教学的范畴,已成为辅助课程学习的软件(Courseware)。课件的基本形式既是一个模拟网站,也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资源库。通过超文本(Hypertext)技术把相关内容以网页的形式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跳跃式的发散思维;运用栏目检索功能,又可以把发散的思维聚焦于某一点;通过网络传输功能,无疑为学习者的多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这就为开展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创造了条件。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网络平台上的自主学习课件系统应当具有以下功能:

①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Based Learning)。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网上检索,不受时空限制而且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学习。

②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在技术本质上是数据库系统和情报检索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它能按照学生提问(关键词搜索),从学科数据库中检索出大量有关信息。学生通过收集、筛选、整理、重组、推理、证实等活动,得出对预设问题(通常由教师事先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导向作用)的解答。

③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CSCL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学习伙伴之间的互教互学、讨论合作等活动。

可见,在这种网络型课件中,信息技术已经从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具有了“整合”的特征。与传统辅助教学的课件相比,整合的课件能够从完成某项工作(教/学)的整个过程出发,全面准确理解技术的整体内涵,能够寻找提高学习质量的效率和方法,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资源库,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保证和支持。

4.学习评价分析

“学习评价”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观念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和再现程度,对照“标准答案”进行评分。这种方法用于接受性学习的评价,有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在网络平台上的研究性学习中并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答案。在“聚焦阿富汗”的主题教学中,我们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定性分析。对交上来的114篇学生小论文,从论点是否准确、有无新意、论点与论据是否一致、论据是否充足等几方面进行评价。这些小论文筛选吸收了网站上的大量信息,有论有据,思路开阔,反映出新型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性。而如果采用传统时政报告的形式,即使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洗耳恭听,主动思维又能激发几分?

②定量分析。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思维活动,只能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从学生的“认可度”进行评价。为排除“公开课”的气氛干扰,避免学生对“新模式”评功摆好的心理暗示,两周后才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完全认可或者比较认可的。部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接受性学习已经习惯,对新型学习方式有潜意识的排斥性,一时难以接受也很正常。我们相信,随着各学科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经常开展,学生逐步转变习惯性思维,自主研究意识增强后,这种认可度还会提升。

评价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体验性”。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对研究性活动本身产生认可;体验程度不同,认可程度也会不同。如果信息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模式能够客观地反映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心理规律,那么,对这种“认可度”的测量也就能够间接地反映出主体的体验程度,也是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种有效依据。

5.存在问题分析

①学习“个性化”不足。由于采用了组内合作式学习,组际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展示,组内协作也较充分。但是组内成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的“求同”意识有可能掩盖了个人认识上的差异(因为要急于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也许会扼杀个人的创新意识,不利于“个性化”学习。

②学习评价经验不足。对于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意义建构(反映在本节课上就是各组讨论交流的小论文提纲),进行当堂评价时,既要正确引导,又不能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比较深厚的学识功底和随机应对能力,而这在实验阶段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显然是勉为其难的。但我们相信,随着信息网络平台上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推广和深入,这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③课件缺乏开放性。由于准备时间有限,再加上未接宽带网,下载速度太慢,因此模拟网站中下载的信息资讯有限。局域网未与因特网相联,学生无法利用相关网址,直接下载最新信息。理想的网站应该通过动态数据库(ASP)的形式运作,使开发者和学习者都可随时添加或修改内容。

6.可行性分析

本实验所探究的教学模式并非空中楼阁。只要学校具备了一人一机的硬件环境,就具备了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物质条件。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网络教室,不能只是计算机课的专用教室,更不能当做仅供参观的陈列室,而应该向学科教学开放,向课外学习开放,充分发挥网络教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资源优势和教育功能。

总之,作为一种智能化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不仅仅是旧知识的形象直观再现,更应该是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教师完成了“从教鞭到鼠标”的转变,这固然是迈向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但是,只有把鼠标交给学生,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建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那么,计算机技术才会真正成为认知的工具,教育的现代化才会真正到来。而实验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目前局部的实验可以为将来的全面铺开提供借鉴和经验,这正是我们的期盼。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以阿富汗为例_自主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