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幻想曲“井喷”的思考--“幻想曲”出版现状分析_奇幻小说论文

对幻想曲“井喷”的思考--“幻想曲”出版现状分析_奇幻小说论文

关于奇幻图书“井喷”的思索——浅析当前奇幻图书出版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奇幻论文,图书论文,井喷论文,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中国奇幻文学大爆发

2005年初,两大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先后公布了十大中文搜索关键词,一部名为《小兵传奇》的奇幻小说作为惟一与文学相关的词语,在Google搜索关键词中位列第三,在百度搜索关键词上排名第十。这部在Google的点击率仅次于刀郎和周杰伦之后的作品,成为中国奇幻文学大爆发的先声。

上半年,一部扬言要把《哈利·波特》PK掉的中国原创奇幻作品《诛仙》横空出世,以上市两个月销售40万册的佳绩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该书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数月高踞榜首,并在“百度吧”的“文学艺术类作品”中名列前茅,新浪网的读书首页甚至将《诛仙》誉为“后金庸时代武侠圣经”。

这两部在知名度与销量上分别领军的奇幻文学长篇,像扔进出版界的星星之火,很快造成了蔚为壮观的燎原之势,于是,一把奇幻文学之火,熊熊燃烧了一整年——2005年,因此也被人们称为“中国奇幻小说年”。那些在互联网上点击率极高的奇幻文学作品,如《镜·双城》、《异人傲世录》、《都市妖奇谈》、《唐传奇》、《九州》系列、《灭秦》、《轩辕·绝》、《搜神记》、《亵渎》、《天行健》、《新宋》、《世界》……纷纷涌进读者的视野。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奇幻之旅”丛书和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幻想之城”系列,都以巨大的规模震人心魄。据统计,去年一年出版的大部头奇幻文学长篇多达40余部。而从前被称为“草根族”,蛰伏互联网上的奇幻文学写手们,如玄雨、萧鼎、沧月、龙人、可蕊、白饭如霜、文舟、马伯庸、读书之人、凤凰、狼小京、真髓、明寐、阿越、萧如瑟……等作者,也被推到了前台,成为读者和媒体关注与热捧的对象。一些知名的网络文学作者,如今何在、江南等,也加入了奇幻文学的创作大军。与之相应的出版社的炒作与宣传,也如火如荼,遍布大江南北。奇幻杂志,如《奇幻》、《奇幻世界》、《九州幻想》、《盛大娱乐·小说》等纷纷在市场上走俏,它们每月的发行量少的有七八万份,多的近40万份,成绩斐然。此外,大的奇幻文学网站,如龙的天空、起点中文网的人气,也如日中天。而幻剑书盟继起点网站被盛大收购之后,以2000万被TOM网站买下的消息,也令同行们备受鼓舞。

2006年年初的春季图书订货会,奇幻文学作品依然是最大“主角”,许多出版单位都将各类奇幻图书作为最重要的图书进行推荐。有专家估计,奇幻文学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每年5000万元的市场,而且它的份额正在逐步上升。从这一势头来看,奇幻文学出版热在短期内尚不会消退,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05年中国奇幻文学的大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它有诸多深层原因,笔者总结如下:

一、国外奇幻文学作品的引进与出版,在中国培养了大批忠实的奇幻文学粉丝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除了《哈利·波特》和《魔戒》,还有大量的国外奇幻文学作品被引进和介绍到中国,如著名的《龙枪编年史》、《龙枪传奇》、《黑暗精灵》等等。这些作品,使中国读者对于西方魔幻文化、魔幻作品的角色设定、各种奇幻文学元素,都有了全面的认识,一些发烧级的奇幻文学粉丝,对于这些作品的熟悉程度,未必在西方读者之下;20世纪90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倡导“大幻想文学”时所推行的各种幻想文学理念,虽然影响力仅限于儿童文学界,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出版社同行的观念,为后来奇幻文学的爆发埋下了火种;2005年之前浙少社、接力社等引进的大量适合于少年儿童阅读的魔幻文学作品,如《鸡皮疙瘩》、《骑龙侠》等,也培养了少年读者的口味;各种游戏软件杂志,也时有连载和介绍奇幻文学作品,为奇幻文学的“井喷”设置了前奏;而《哈利·波特》持续数年的畅销,更是培养了各个年龄层的奇幻文学爱好者。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原创奇幻文学出版的大爆发是去年,但是,其潜伏期却在10年以上。

二、港台玄幻和武侠作品,在过去的20年里,培养了大批本土奇幻文学潜在读者

在《哈利·波特》出版之前,甚至在其他的西方奇幻文学作品被引进之前,以金庸、古龙小说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和以黄易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在中国已经拥有了数目庞大的读者。现在的奇幻文学粉丝,在此之前,大多都是金庸、黄易们的忠实读者。2005年出版的中国奇幻文学,虽然在创作手法、写作元素、故事设定上借鉴了西方魔幻文学作品,但是,中国武侠情结,几乎渗透到每一部流行的奇幻小说之中。可以说,即使2005年之前中国没有引进和出版过国外的魔幻作品,奇幻作者们这么写,仍然能吸引大部分读者的眼球。因为这些作品是本土化的原创作品,它在文化上与中国读者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三、互联网与游戏的普及是奇幻文学被不同文化理念的读者群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中国奇幻文学的“井喷”,与互联网和游戏的迅猛普及和发展密不可分。游戏一直以来被誉为“第九艺术”,是人类想像力的产物。奇幻文学在文体特征上与之相似:其核心都是创意和想像力。许多奇幻文学作品,都是起源于PC游戏和网游的,如《仙剑奇侠传》、《魔兽争霸》等,并且,网游和游戏小说,也是奇幻文学中的一类。另外,去年出版的奇幻文学作品,在出版之前,大多已经在互联网上发表过,有着极高的点击率和极旺的人气,如沧月的《镜·双城》,尚未上市就令众多粉丝翘首以待;还有一些作品,在出书之前,在杂志上连载过,已经为读者熟悉,如《九州》系列的作品。由于有之前的基础摆在那里,其畅销就成了必然。

四、奇幻文学的特性迎合了现代读者阅读的需求

奇幻文学的诸多特性符合现代读者的口味,迎合了他们的阅读需求。正如台湾奇幻文学专家朱学恒所说:“奇幻文学的特点是门槛低,只要有想像力就好,就像读《魔戒》并不一定要了解英国骑士文化。”另外,奇幻文学虽然设定复杂,但情节的线索相对简单,读起来不费力。还有,这些作品的读者绝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这个群体基本上都是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受各类游戏、影视、动漫的影响较深,对想像类的文化有着狂热的痴迷。而奇幻文学的设定可谓天马行空无所不能,在这些想像力十足的世界中,主人公有着自己的成长模式与传奇经历,感染力极强。还有,本土的许多奇幻文学还引入了大量中国神话传说的元素,如《搜神记》引入了《山海经》中的设定,让读者以另一种方式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人性、内涵也是让读者们所喜爱并思考的。由于这些原因,2005年奇幻小说的流行可谓是“风靡有理”。

东西方奇幻文学的差异

笔者认为,2005年的“奇幻小说出版热”对于中国本土奇幻文学的贡献,不在于它推出了为数众多的文本,也不在于它使一群本来没有机会出书的作者摆脱了“草根族”的命运,而在于它使更多的读者受众知道了奇幻文学这一文学品种的存在,并对之给予关注。另外,国内已出版的奇幻小说虽然泥沙俱下,在质量上良莠不齐,但是,它们却显示了一种鲜明的品格——与西式的奇幻文学在特征上迥异的东方品格。这种东方品格,与之前的日本、韩国的奇幻小说,以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奇幻文学作品,在文化资源、精神气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将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得越来越远,最后很可能会自立门户与西式奇幻文学分庭抗礼。

首先,我们来看看东西方奇幻文学的作品形态。有人将西式的奇幻文学分为六大类:

1.剑与魔法类(Sword & Sorcery,Chivalry)。又被称为“英雄奇幻”,就是以某一奇幻世界为背景,在里面展开冒险,通常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战斗和魔法,代表作品如《龙枪》系列。这类作品还可细分为蛮族类(Barbarian Fantasy)、剑术格斗类(Swashbuckling Fantasy)等旁枝。

2.黑暗奇幻类(Dark Fantasy)。就是将奇幻小说中的恐怖元素有意夸大,以期造成前所未有的惊悚效果,代表作品如《德拉库拉》、《吸血鬼惊情四百年》等。

3.轻松奇幻类(Light Fantasy)。这类作品更像童话,它将奇幻元素和童话氛围相交融,充满轻松幽默的冒险和挑战,代表作品如《屠龙学校》、《蓝熊船长和它的十九条半命》等。

4.魔幻写实类。这类作品是将某种奇幻要素加入现实世界,其真实性与现实世界的事物没有区别,是一种以幻想影射真实的寓言式文学,代表作品如《百年孤独》、《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5.现代奇幻类(Contemporary Fantasy)。这类作品遵从传统奇幻文学的相关设定与游戏规则,但将故事背景设定在现代,让幻想与现实交错呈现,代表作品如《哈利·波特》。

6.严肃奇幻类(High Fantasy)。又称为史诗类(Epic Fantasy)这类作品结构严谨、内涵丰富、寓义深刻、设定严密、场面宏大、哲学底蕴深厚,创作手法接近于纯文学作品。代表作品如《魔戒》。

以上的分法,既不严密也不科学。另外,笔者不太赞同将《百年孤独》这样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这样的“象征小说”归属到奇幻小说领域,它们毕竟属于不同的文体,虽然使用的道具元素相似,但从文体学的角度来说有天壤之别。不过,这种分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大部分奇幻小说的文本特征。在此暂以这种比较粗糙的分类方法,对东方的奇幻文学来个分门别类,以寻找东西方奇幻文学之间的差异。

1.仿西方奇幻类。即参照西式奇幻文学的设定和写法创作的奇幻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以“剑与魔法类”的作品居多,也有一些“黑暗奇幻类”(吸血鬼故事)作品。这类作品从人物的取名方式,到魔法的设定,以及人以外的生物(如天使、恶魔、精灵等)形象构思都遵从西式奇幻的规则。国内成功的作品不多,在2005年出版的奇幻文学图书中也是少数。日本代表作品是《罗德岛战记》。

2.黑暗奇幻类。这类作品多以吸血鬼为主人公,充满了诸多的惊悚元素。大陆成功的作品不多,台湾知名的作品有九把刀的《卧底》、《太岁》,日本作品有菊地秀行的《吸血鬼猎人D》。跟西式奇幻作品相比,中、日、韩的作品已经有了极大的改造与创新。

3.架空历史类。这类作品借鉴了西式奇幻架空历史的手法,但是,由架空历史所创造的世界,完全是东方人的古代世界。如《九州》系列的策划者从一开始就打算要走一条与“龙与地下城”这样的作品及仙剑一类的作品所不同的道路——从目前的作品来讲,这种效果已经达到。国内代表作品有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日本著名作品有《十二国记》。

4.仙剑奇侠类。这类作品可以说只是受到了西方奇幻作品的启发,是从中国仙侠和武侠作品中脱胎而来的本土奇幻作品。故事中虽然也有超自然力量,但不是“魔法”而是“仙术”;故事中虽然也有英雄,但不是“骑士”而是“侠客”;故事虽然也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但历史年代世界设定均不详。创作这类奇幻作品的作者,如萧鼎,可以连《哈利·波特》、《魔戒》这样的作品都不必看,就能写出洋洋上百万字的小说来。代表作品如《诛仙》。

5.游戏小说类。这类作品多是以著名电子游戏或网络游戏为背景创作的奇幻小说。其作品设定以原游戏为基础,个人发挥的余地相对较小。代表作品如“轩辕”系列、《魔兽争霸》等。

6.伪历史类。这类作品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主人公,将奇幻小说元素与中国谋略智慧相融合,呈现一种“伪历史”的特征。代表作品如《唐传奇》、《灭秦》等。

7.现代奇幻类。和《哈利·波特》不同的是,这类作品一般都不太遵从传统奇幻文学的相关设定与游戏规则,虽然也是将故事背景设定在现代,让幻想与现实交错呈现,但是,作者的随意性相当大,多是按作者的意愿让妖魔鬼怪、神仙巫师在现代世界来去自如。代表作品有《都市妖奇谈》。

8.玄幻小说类。这类作品的创作原则是无原则,它的幻想基础是无基础。因为它融入了西方奇幻、中国武侠、日本动漫、传统科幻,甚至当代军事的各种元素,但是,它和它们又有明显区别,是一个大杂烩。玄幻类作品是否可以归入奇幻类作品中,至今尚无定论。但是,目前媒体和网友们在讨论奇幻小说时,经常会把玄幻小说纳入奇幻作品的旗下,因此,笔者也权且将其算作一类。这类作品写科幻,却不必在科学上自圆其说;写魔法,又不考证西方巫术体系;写武术,却比传统武侠更神奇强大……不论是虚拟世界的架构,还是人物经历,都是玄之又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代表作品如黄易的《寻秦记》、玄雨的《小兵传奇》等。

还有一些小类,如“军事奇幻类”、“体育奇幻类”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观照以上的作品,我们会发现虽然东方奇幻小说脱胎于西方奇幻,但是,在许多方面,它却在走自己的路:它们是东方的思想(儒教、佛教、道教、武士道精神等)、西式奇幻思维和中国谋略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一般都不太遵照西式奇幻的设定,写作手法比较随意,娱乐性强,人物个性鲜明。另外,许多作品以东方惟美的“绝世情”来吸引和打动读者(如《诛仙》、《仙剑奇侠传》),这在西式奇幻小说中也是没有的。对于国内的出版社来,如果能在本土特色上多加引导和鼓励,将可以使中国奇幻文学走出西方奇幻作品的巨大阴影,成为影响华人文化圈及日韩等东方国家的全新文化资源。

奇幻·动漫·游戏

中国儒家向来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敬鬼神而远之是老百姓的普遍心理。由于这个原因,出过《山海经》、《搜神记》这样的幻想名著,奇幻文学传统也算源远流长的中国,自近代以来,幻想文学传统出现了断裂。一直到现在,以精灵、神怪和超自然力为创作元素的奇幻文学,要想在国内推行依然困难重重,并且可能招致各种各样的误解和非议。

但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忽视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奇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潮流,它几乎渗透到了文化产业的所有领域——从图书到影视,从游戏到动漫,以及广告、网络服务、计算机软件、信息、数据服务等等,都与“奇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奇幻,实质上是人类发自内心的一种空灵的想像,是摆脱现实的飞翔。由于这个原因,“奇幻”成为了以想像力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创意资源——可以说只要与创意有关的行业,都有可能与“奇幻”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21世纪的内容产业与数码技术息息相关,新的数字化技术为内容的创意生产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日本对数码内容产业的界定分为四个方面:音乐、影像、游戏和信息出版。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奇幻作品,在数码内容产业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在影像(影视、动漫等)和游戏方面,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由于这个原因,欧美和日韩在生产奇幻产品时,都很重视将奇幻图书的出版,与动漫、影视和游戏的制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联动,彼此促进。

由玛格丽特·魏丝和崔西·西克曼合著的《龙枪》系列,是奇幻图书与游戏成功互动的一个典型案例:《龙枪》系列的出版者TSR公司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横扫纸上游戏的TRPG游戏公司。1983年,该公司通过一份市场调查了解到,玩家对现有的游戏不满足,希望TSR公司能够开发更多的新游戏。于是,公司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公司的一个创作小组,该创作小组是由游戏设计者、画家和作家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可以组建一套生产线,让玩具、游戏系统和小说一起制作与发行。于是,TSR高层经过讨论决定,把原来只有三套游戏的小项目,变成十二套游戏、全彩月历、三本小说、各式各样的短文、模型及玩具的大项目。创作小组在创作游戏和小说的过程中,还请来玩家扮演游戏中的角色,于是,作品中的人物,逐渐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其间,由于没有先例,TSR也走过一些弯路:公司刚开始的想法是联络所有对这个计划有兴趣的作家,并请他们写一小段故事供小组参考,但结果并不尽人意。最后,公司将写作任务交给了创作小组的两位成员,即玛格丽特·魏丝和崔西·西克曼专门写作。二人各有分工:游戏设计师西克曼设计故事大纲和世界观,魏丝执笔。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艰辛的写作,二人终于完成了《龙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1984年,随着《龙枪》游戏被推向市场,玩家们都有盼望读到其小说的强烈愿望。1985年,在营销上受到挫折的小说终于打开了通路,到达书店。最后,读者的口碑越传越广,《龙枪》系列的第一部小说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达数十周之久。随后,《龙枪》系列的其他作品被推出后也成为畅销书,一时风靡。美国最大的出版商兰登书屋也因此书成绩斐然,与两位作者签约,推出了《龙枪》系列的后续作品。《龙枪》系列,因此也成为奇幻小说的经典名著。《龙枪》的创作模式,也成为后来所有与游戏相关的图书的创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诞生了与奇幻小说交界的文学品种——游戏小说(游戏小说不单是奇幻小说,还包括科幻小说、军事小说、体育小说等等)。

在将动漫、游戏与奇幻图书结合起来这一点上,日本走在了欧美的前面。日本的奇幻作品,和《魔戒》、《龙枪》这样的作品相比,行文更为简洁,更具有画面感、动作感和节奏感。另外,也特别重视少年读者的阅读心理。看日本的奇幻小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看漫画和动画片——很多影像都历历在目。其大部分作品,稍作修改,就可以成为用来画漫画的脚本。这一点,正如朱学恒所说:“日本奇幻文学是奠基于以影像为主导的一个思考模式上的。”因此,小读者看《魔戒》这样的大部头、情节较复杂的图书可能会很不耐烦,但是,看篇幅短、节奏快、高潮迭起的日本奇幻小说,却能津津有味、手不释卷。由于这个原因,日式奇幻很适合于做基层推广工作,奇幻作家也很容易培养出自己的“粉丝”(即读者群)。加上日本的动漫及游戏产业都很发达,奇幻作品也更便于与动漫及游戏相结合,形成共同的、强大的市场营销助推力。这一点,可以从日本有点名气的奇幻作品,往往都同时出图书、游戏、动漫,其音乐也常常令人记忆深刻得到证明。

日本与欧美的经验表明,奇幻文学只有与游戏、影视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持续与长久的生命力。国内的情况是奇幻小说、游戏和影视三者基本上是割裂的,各自为营。这当然与历史有关:中国的游戏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虽有20年的历史,但是,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虽然像《仙剑奇侠传》、《轩辕剑》这样的游戏得到了玩家的认可,但毕竟是少数,并且制作者的经济实力也不够,没法做到小说、游戏、影视三管齐下;中国的动漫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经过了10年的摸索与抗争,至今也没有摸索出一条路来,成功的奇幻动漫作品,至今也没有出现;奇幻小说进军中国是1998年以后的事,直至2005年才出现了爆发,也就是说在创作方面我们是刚起步。和欧美、日本,甚至韩国相比,我们的奇幻产业都是幼稚的,处于萌生阶段。而来自于主流及媒体的误解和批评,也随时有可能扼杀这一星星之火。

不过,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不应当放弃。令人欣喜的是,游戏与影视的结合,虽然不多,但毕竟已经有人开始做了,比如《仙剑奇侠传》,虽然没有制作成动漫,但真人版电视剧已经拍摄制作了;游戏与小说的联姻,数年前也已经有人尝试,大红大紫、受到读者普遍认同的作品虽然还没有,但毕竟已经有人在作努力;另外,现在许多游戏厂家和投资商也在关注着奇幻小说的发展,期待与筹划着可以制作成游戏的图书。只要这股势头保持下去,中国迟早也会出现《哈利·波特》、《魔戒》这样的超级畅销书,以及《龙与地下城》、《罗德岛战记》这样在动漫、游戏和小说方面均取得成功的奇幻大作。

优势、现状与不足

中国奇幻文学创作与出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中国文化拥有巨大优势:中国是个文化资源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有记录经过五千年延续不间断保留下来,并还在继续大规模使用的伟大文化。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具有极大的独特性、丰富性、完整性和消化变通能力,这是任何其他文化所无法取代的。这种说法,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陶醉,而是一种客观现实——它可以从日本、韩国的游戏、奇幻小说、动漫(游戏如《三国志》、动漫如《十二国记》、网游如《传奇》等等)都以中国古代文化为资源得到强有力的证明。2005年出版的奇幻小说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为创作资源也是一个佐证。

其次,奇幻小说已经成为网络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门类,网上数不清的自发、勤奋、不惧失败的奇幻小说创作者,是中国奇幻文学作者资源的生力军。诚然,如一位网友所说:奇幻小说无法摆脱网络小说整体浮躁、经不起推敲的通病,而一本小说从网上落到文本上,读者的判别眼光自然会苛刻了许多。奇幻小说背后数以百万计的网上读者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小说文本的读者,网上创作者也未必都能成为真正的作家。但是,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一些经得起网上网下考验的作者和作品出现。只要有好作者好作品,奇幻小说这一文体的真正繁荣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另外,中国的游戏业正在崛起。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环境和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也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的大背景,对于奇幻小说的创作和出版也是非常有力的:只要游戏和动漫起来了,奇幻小说和作者的需求量就会增大,奇幻图书,也自然而然会被带火。

还有,奇幻小说的读者已经被培养出来了,并有逐渐壮大的趋势。有读者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虽然大家现在对“奇幻热”到底能持续多久持怀疑态度,但是,我认为出版者大可以放心的是,就算“奇幻热”冷下来了,市场的蛋糕仍然还在,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比谁的书好、谁的书有生命力的事情了。

中国奇幻小说的优势还有许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枚举。不过,奇幻小说出版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图书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也在威胁着奇幻出版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以下一些现实大家都有目共睹:当前出版的奇幻图书虽然品种多,但是,佳作仍然稀缺,多数图书销量也就一两万册,并不理想;出版社对自己出版的奇幻图书多是夸大宣传,例如都在封面上标榜自己出的图书在网上点击率达数千万,在港台狂销数十万套,作者也被冠以“大师”、“奇才”之名等等;即便是受到公认的畅销书,因为出版社追求速度与数量,作者的创作质量与后劲也很成问题,有的图书,在出到第五本、第六本的时候,出现注水现象(如加入一些游离于主题的情节、书的字号加大、行距增大等等);一些假借知名作者或知名系列的名义出版的“伪书”也屡见不鲜,搅浑了市场;格调不高,被网友们称为“意淫”(YY)的奇幻作品,充斥着图书市场……此外,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艺术和娱乐性方面俱佳的奇幻文学大作并没有出现;大多数作者都是初出茅庐,还在成长阶段,大多数的作品都比较稚嫩,还处在模仿阶段;中国的奇幻文学,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有深厚哲学和文化功底的作品尚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拔苗助长的行为,很可能毁了本来有很好发展潜力的作者,以及当前“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从这一点上说,给出版社“爆炒”起来的“奇幻热”降降温,对于奇幻文学这一文体的发展也有益无害。

“奇幻热”之后,奇幻文学的出版下一步该怎么走,笔者认为我们至少要做以下一些事情:

首先,在舆论导向上,我们仍然要向社会推广优秀的奇幻文学作品。虽然奇幻文学中有很多超自然力、神魔精灵的描写,但是,它们和伪科学、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奇幻”是一项巨大的产业,奇幻文学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和另一种思维方式,大多数奇幻文学的读者,都是无神论者,他们并不相信奇幻作品中的精灵、鬼神和超自然力是一种真实存在,他们之所以阅读奇幻文学,和阅读小说、散文一样,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休闲与释放。奇幻文学那种飘逸、绝世、大喜大悲的浪漫主义美感,可以给读者带来其他文学品种所无法带来的享受。对于青少年来说,只要引导得当,他们未必会逃避现实、沉迷于幻想世界中,相反,奇幻作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意能力,使他们在心智上健康成长,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要注意营造一个良性的创作与出版环境。可以说,奇幻主要是一个经由网络文学兴盛而繁荣起来的题材,许多人对这类书的考量,依据也大多是作品在网络上的人气(如点击率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然后才来决定是否将其出版。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许多点击率高的作品,有时并不是因为作品很优秀,而是因为它们在打擦边球,黄色、暴力、荒诞不经(即“意淫”)的成分居多,出版者在挑选优秀作品时,不能以“点击率”作为惟一标准,许多点击率不高,但人物、结构、意蕴、哲理俱佳的作品,出版后未必不能成为畅销书。此外,恶性竞争的情况,也要尽量遏止。对于有潜力的作者,要注意培养。

另外,要尽量地将图书与游戏、动漫、影视结合在一起。毕竟,在21世纪、数字为王的年代,如果不能让自己的产品高度影像化、数字化,图书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以娱乐性为主要功能的奇幻图书更是如此。

此外,出版社在打造图书品牌、市场推广与营销、与互联网的结合、读者群的培养等方面,也有诸多需要摸索与探讨之处。

笔者衷心希望,拥有源远流长的奇幻文学传统的中华民族,也能拥有托尔金这样的奇幻文学大师,以及《哈利·波特》、《魔戒》这样的奇幻名著。在未来的文化产业竞争中,中国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链接:

奇幻文学的源流

什么是奇幻文学?

“奇幻文学”,是一个在《辞海》里查不到的词汇,也是一个至今没有准确定义的名词,各种媒体对于这一词语的使用也极其混乱:许多时候,奇幻、魔幻、科幻、玄幻、惊幻、异幻、灵幻、神幻、大幻想等与“幻”字有关的词语是混着用的;但有些时候,这些词汇在使用时又被人们作了分类,互相排斥,比如说忠实的科幻迷往往将“魔幻”、“奇幻”视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胡编乱造,铁杆的魔幻迷对没有文化背景、想像天马行空的“奇幻”嗤之以鼻,而热衷于阅读“奇幻”作品的读者们也常常嘲笑科幻、魔幻小说的死板和拘谨。

笔者比较同意作家乔纳森·菲斯麦对奇幻文学所下的定义:“描绘在一个凡物皆为可能的世界中冒险的文学。”就更广泛意义而言,凡超自然力量在作品的叙事中能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品就可称为奇幻。这样的定义也不够准确和全面(例如在童话中也是凡物皆有可能,超自然力量在叙事中也占重要位置,但童话不能算作奇幻)。不过,它相对于其他定义,还能比较接近地反映当前以“奇幻”为标签的出版物和网络小说的特点。

如果以乔纳森·菲斯麦的定义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来寻找奇幻文学的源流,我们会发现,奇幻文学的源头是各民族的神话、史诗、宗教和民间传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南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还是苏美尔人刻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或者是《伊利亚特》、《奥德赛》,或者是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抑或是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以及基督教的《圣经》……均可视为奇幻文学的鼻祖。

在文学数千年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幻想文学作品,也成为现代奇幻文学的源流,西方作品如《一千零一夜》、《神曲》、《格列佛游记》以及18世纪和19世纪的神秘小说和哥特作品等等。中国的《山海经》、《镜花缘》、《封神演义》、《聊斋》等作品,也可视为中国奇幻文学的源流之一。

和科幻小说一样,奇幻小说(即幻想小说)也是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中呱呱落地的——它是超自然小说大家族的一个成员,其基本特征是以魔法为基础,其形态既不同于玛丽·雪莱和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也不同于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描述的是一种与自然规律相悖的纯幻想的故事。一般认为,由英国作家威廉·莫里斯于1894年出版的小说《世界那边的森林》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幻想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英雄与魔法的故事,用到了许多魔法角色和布局。在威廉·莫里斯之后,美国作家罗伯特·霍华德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力最大的幻想文学作家,也是剑法巫术幻想小说的创始人。他从1928年开始发表的“野蛮人柯南”系列小说,成为那个时代幻想小说的经典。在这个故事中,柯南是一位远古时期的勇士。他无父无母,孤身长大,但上苍赐予了他过人的天赋和无穷的力量。在漂泊生涯中他遇上了一位来历相当神秘的长者,这位智慧化身的人物带领柯南学习武艺。学艺出师后,这个貌似野人的勇士独自闯荡江湖,战胜了野兽、荒蛮部落和女巫的魔法。罗伯特·霍华德的作品对其后的奇幻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两部标志性的奇幻作品:《魔戒》和《纳尼亚》。《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是牛津大学教授、古英语专家。《魔戒》讲述的是虚构的种族——霍比特族少年弗罗多为了拯救世界,前往火焰山的厄运山口,摧毁魔戒的魔力,使人类免受黑暗势力的奴役的故事。《纳尼亚》是英语世界中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刘易斯也是牛津大学的学者,和托尔金是好朋友。《纳尼亚》由七个独立成篇的小说组成,描写的是幻想世界——纳尼亚王国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发表后均风靡西方世界,其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作家和作品的崇拜,也造成了奇幻文学的复兴。

70年代,TRPG游戏的流行,为奇幻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契机。TRPG游戏是一种“纸上角色扮演游戏”,也是一种桌面游戏。游戏的玩法是:由一名游戏主持人(GM)以一本游戏手册为标准当裁判,由数名玩家扮演游戏的角色,通过掷骰子进行想像游戏。其中最著名的TRPG游戏有:龙与地下城、GURPS、CallofCthulhu、SwordWorldRPG、WaresBlade等等。70年代末以后,TSR公司发布的AD&D系列游戏的规则,成为许多经典奇幻小说的背景和规则设定。这类作品最著名的是由玛格丽特·魏丝和崔西·西克曼合著的《龙枪》系列。这是一部篇幅浩繁、背景庞大、年代久远的作品,描述了发生在虚构世界——克莱恩大陆的历史。

八九十年代,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的出现和发展,更加推动了奇幻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翻新。日本的奇幻作品在向西方学习后加入了本土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因子,后来居上,势头强劲,代表作品如《罗德岛战记》,从作者水野良创作开始,就做好了小说、动漫、游戏、玩具等全面铺开的准备。奇幻小说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气息,也更加浓厚。90年代,韩国奇幻作家和作品也异军突起,风起云涌,东方奇幻文学以日韩为代表逐渐崛起,与西方奇幻文学形成了对抗之势。

90年代末,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通过小说、影视和游戏将奇幻大火燃烧到了全世界,造成了一个充满了“全球化”意味的幻想大潮。中国本土奇幻文学的出版,在这种大背景下,于2005年,出现了火山喷发式的集体大爆发。

标签:;  ;  ;  ;  ;  ;  ;  ;  

对幻想曲“井喷”的思考--“幻想曲”出版现状分析_奇幻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