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微课“组成细胞的分子”微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细胞论文,分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材分析 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应建立在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基础之上。“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节是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其他章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为微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以人体细胞为例,介绍了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鲜重的百分比,并提出问题:“在细胞干重中,C的含量达到55.99%,表明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这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为本章前4节学完后的小结“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 从学习特点上看,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时间是在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需要一个培养期和过渡期,因此生物课堂应尽量带有活泼的特点。此外,由于本章的后续内容与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联系非常紧密,而高一年级没有开设有机化学课程,因此,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颇感吃力,提升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显得更加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组成细胞的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 (2)能力目标:进行饼状图和表格数据的对比和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元素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教学难点是“说出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考虑到学生还没有学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分阶段螺旋式提升,而不要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学生目前能了解即可。待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后,理解起来就水到渠成。为突破重难点,教师要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加强微课的交互性和实效性。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人类制造机是日本漫画“哆啦A梦”的一种道具。只要根据配方,这个机器便会自动制造出一个婴儿。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这是一份怎样的配方呢?为什么用这份配方可以制造出生命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探究 通过互动探究,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主要是“简述组成细胞的元素”和“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首先,播放“人类制造机”的动漫片段,然后,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及时的互动: (1)根据视频列出配方。 请学生事先准备好纸,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在纸上记录下人类制造机的配方(1个脂肪肥皂、1个铁钉、100支磷火柴、一茶杯石灰、450支碳素铅笔、一把硫黄、少许氧化镁、1.8L水)。 (2)根据配方分析元素。 要求学生根据配方的内容,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列出每种材料的化学元素组成(表1)。标签:微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