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和谐的逻辑结构与系统分析模型--兼论民族关系和谐度指标体系的建立_经济指数论文

民族关系和谐的逻辑结构和系统分析模型——兼及测度民族关系和谐状况的指标体系设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论文,民族论文,关系论文,指标体系论文,系统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08)06-0043-06

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总和,是复杂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层面,而良好的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关系特征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1],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处理民族问题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民族工作必须把握的根本原则。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了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具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共同繁荣的初步性[2]。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的民族关系还有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的巨大空间,我们还面临着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的艰巨任务。那么,如何科学地认知这个巨大空间的尺度?如何准确地识别民族关系的问题所在?建立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民族关系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就很有必要。

然而,民族关系指标体系作为一种度量社会现象的“软尺”,它和度量自然现象的“硬尺”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一种可视性的、恒定不变的器具或仪器,而是人们依据客观条件从主观上构建的标准。所以,科学的民族关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将所有与民族关系有关的指标拿来随意分类罗列,任意加上权值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有一个能够客观反映民族关系内在逻辑结构的理论模型。换言之,这个理论模型应当是与客观的民族关系逻辑结构相一致的主观抽象。这个从现实中科学抽象出来的理论模型是民族关系指标体系的灵魂,并在这个灵魂的主导下,演化出指标体系的骨骼(框架结构)。这样,反映各种民族关系的具体指标,才能各就各位,犹如毛附之于皮,叶依之于干。这是构建任何指标“体系”的内在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体系”,充其量只能是一群杂乱无章的统计数据。而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的所谓“指标体系”,不仅无法完成科学评价民族关系的任务,反而会贻误工作。

一、系统分析模型逻辑架构的设计和阐释

在深刻总结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经验的基础上,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作为民族关系的核心结构,设计和谐民族关系的系统分析模型如下:

和谐民族关系系统分析模型

以上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上方框图是物理模型①,下方框图是评价模型,中间的连接线表示评价模型来源于物理模型的依赖关系。物理模型表达和谐民族关系的逻辑架构,评价模型表达民族关系的操作架构;物理模型来源于民族关系的客观现实,其任务是抽象出民族和谐的逻辑关系;评价模型脱胎于物理模型的逻辑体系,其任务是将抽象的民族和谐概念具体化。在物理模型中,“平等”、“团结”、“互助”三个相互联系的模块共同构成民族关系“和谐”的内在要求,而“国际环境”则构成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关系和谐的外部条件。在评价模型中,民族关系的和谐体现在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10个“领域模块”中,而所有的民族关系“领域模块”都要遵守和体现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并按照这三个原则衍生出具体指标。现将上述物理模型中各个模块的理论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解析如下:

1.和谐。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1]。和谐,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民族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新概括,也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目标。因此,在本模型中,和谐模块表征民族关系价值取向的核心指向,反映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又是民族社会发展的终极性目的之一。和谐模块与其他模块的关系是统领与从属的关系,处于本模型的核心地位。

2.平等。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原则,也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其直接指向是各民族的社会地位问题。民族平等从内容来说,是指各个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平等。无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所有方面都和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相联系。因此,民族平等模块在整个模型的结构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整个模型中的所有模块中所包含的内容,比如民族团结、民族互助,以及民族关系中的政治指数、经济指数、文化指数等等,都与民族平等模块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无不关乎平等原则。

3.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民族团结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因此,民族团结这个模块,在整个理论模型的因果结构中,实际上是其他所有模块的产出结果,与其他模块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4.互助。民族互助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表征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之一。然而,在现实的民族关系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社会形态的起点很不相同,各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并因此造成事实上的发展差距。所以,发展较快民族应尽义务帮助后发民族,通过“互助”来解决事实上的发展差距,对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给予特殊优惠和照顾,采取特殊的政策、灵活的措施、优惠的办法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以缩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在理论模型中,互助模块在整个理论模型的互动结构中,起着途径和手段的作用,是其他各个模块实现自身的必经之途。

5.国际环境。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研究一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已不可能忽视境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因素对该国民族关系的影响。应当拓展眼界,努力从世界各国互动关系的视角来看待每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3]。从世界各国和我国近年的民族关系状况来看,民族关系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显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模型中设置了表达这种客观实际的“国际环境”模块。这个模块和其他模块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

总结对上述物理模型的解析:和谐是模型结构中的“目标模块”,是统领整个模型的内核;平等、团结、互助既是民族和谐的基础,又是民族和谐的主要特征,这3个“特征模块”在模型中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民族和谐之鼎立三足,缺一不可。与此同时,这3个特征模块又脱胎于理论模型渗入评价模型,并与评价模型中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狭义的)、历史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思想因素、宗教因素和国际因素10个具体的“领域模块”,构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双向辐射关系,即评价模型中的每一个“领域模块”,均要在所内含的指标中渗透或体现平等、团结、互助3个特征模块的内在要求。换言之,在所有具体的民族关系领域中,都必须从各自的角度或侧面体现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

二、评价模型中各领域模块设置的理由及指标构成

评价模型即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主要由“民族和谐指数”和在“平等、团结、互助”3项原则指导下的10个“领域模块”,以及分别隶属于各个领域模块的、由具体统计指标组成的“指标群模块”构成。10个领域模块基本上囊括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它们对上以平等、团结、互助为评价尺度并受其统领;对下各自衍生出本领域表征平等、团结、互助的具体指标,并组成其内部的逻辑结构;而其相互之间,则构成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其中任何一个领域模块发生明显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几个领域模块的相应反应。最后,由属于10个领域模块下的众多原始统计指标,按照一定的分类构成本模型的“指标群模块”。

下面,将各“领域模块”(即二级指标)设置的理由以及可以包含的具体指标加以阐释,同时给出各个指标的建议权值②(见“民族关系和谐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一览表”)。

1.政治和谐指数(权重:14)。政治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政治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所谓民族政治和谐主要是指各族人民对政治共同体认同的性质。一般表现为民族社会的可控和有序状态,即政治共同体在根本制度性质不变前提下的动态平衡。具体包括各个民族之间政治权力和地位及其尊严、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等等。在民族关系中,政治和谐居于核心的地位,是其他几个方面(模块)实现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尤其在我国社会转型和世界全球化中,政治和谐往往决定着民族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经济和谐指数(权重:13)。经济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经济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民族经济和谐是指各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生状况上的均衡性。一般表现为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结构的合理性,归根结蒂是反映民族地区民生状况的均衡性。在民族社会中,经济和谐居于基础地位,民以食为天,经济的发展是民生的前提。经济权利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甚至决定其他权利的获得与实现。经济上落后的民族,不可能与经济上发达的民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当今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人们更加重视和关注经济权利的时代。因此,经济模块是其他几个方面(模块)实现和谐的重要基础,它会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对其他方面的和谐发生重要的乃至根本性的影响。

3.文化和谐指数(权重:9)。文化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文化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民族文化和谐是指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尊重和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就必须了解和尊重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保护和利用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使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文化和谐是民族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各民族文化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

4.社会(狭义)和谐指数(权重:10)。社会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社会发展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社会和谐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指“社会事业”层面的、狭义的社会发展,用以反映民族之间在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领域发展的均衡状况,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和谐或不和谐状态。这个指标的设置,无论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及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上讲,还是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实际状况来看,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5.历史和谐指数(权重:9)。历史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历史上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这个指标主要用以反映历史上所形成的民族关系对当代民族关系的影响。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许多民族关系现象,无论是友好往来还是敌对,往往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历史总是纠葛着现实,历史的创伤不但需要一个艰难的愈合过程,而且裂痕往往会成为引发新的民族矛盾的诱因。因此,历史不仅是解读民族关系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评估民族关系和谐与否的重要变量。换言之,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必须充分重视民族关系的历史因素。

6.环境和谐指数(权重:8)。环境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本指标体系中环境和谐指数的设立有双重含义:其一,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核心理念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到民族团结、民族生存、民族发展,甚至严重制约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个事关民族和谐的重大社会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严重恶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存在着奉献区和受益区的区域错位的现象,造成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受益区的繁荣有时以奉献区的被损害为代价。发达地区享用着民族地区供给的廉价资源,保证其经济快速发展,而民族地区付出的环境生态代价却得不到任何补偿,为了生存只有牺牲生态资源,最终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不仅影响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存,而且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总之,历史经验表明,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势必转变为相应的社会风险。

7.心理和谐指数(权重:9)。心理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心理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心理和谐在本指标体系中特指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认同,尤其是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执行效果的心理认同状况。随着我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我国各民族之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方位接触,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密切联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与此同时,一些不利于民族和谐的消极心理因素依然存在。如狭隘的民族意识、盲目的民族优越感或自卑感、民族恐惧心理或戒备心理、民族认知偏见或歧视,等等。应当说,我们党和国家在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于民族心理和谐是各民族在参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没有障碍和心理压力的自我感觉,这种抽象的精神性的感觉是要由各少数民族自己体会的。因此,本指标体系设置心理和谐指数,从少数民族自我心理感觉的角度来测量民族和谐状况。

8.思想和谐指数(权重:10)。思想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思想观念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与心理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重要区别。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社会心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意识活动,而思想则是一种高水平的意识活动。在民族关系中,民族心理作为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活动,它是对民族存在的直接的原始反应,它处于自发的、朦胧无序的状态,而民族思想(如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思想)则是经过思想理论的加工提炼,形成了某种观念并上升为自觉的社会意识。这种“自觉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民族关系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而当代国际社会流行的一些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则是破坏民族团结的祸根。

9.宗教和谐指数(权重:9)。宗教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宗教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在我国,宗教与民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宗教会引发推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能,也会在一定条件下爆发出破坏民族团结、社会安宁的强大动能[4]。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宗教、民族、国家之间既有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健康互动,也有与之相伴的矛盾冲突。从当今世界来看,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纠缠在一起,成为国际地区冲突、一些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诱因。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应是一个宗教和睦的社会。各民族应当正确处理好本民族信仰和他民族信仰的关系,使宗教发挥向善、宽容、追求美好、平等、诚信的精神,为各民族和谐共存提供理念支持。

10.国际环境和谐指数(权重:9)。国际环境和谐指数是由若干反映民族关系国际环境和谐状况的具体指标构成的复合性指标。国际民族关系环境和谐,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特指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干扰。设置这一指数有两方面原因:其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开放,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联系日益紧密,民族方面的各种思潮和活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情况日趋增大,这些因素对国内民族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二,我国不仅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周边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相当活跃。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边疆地区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是境外文化渗透的前沿地带,尤其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把我国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这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和谐和边境稳定构成了威胁[5]。

总之,评价模型即指标体系框架共分为4个层次3级指标:第1个层次是目标层,设1级指标“民族关系和谐综合指数”。第2个层次是准则层,设置指标遴选的3项原则。第3个层次是分目标层即领域层,设10个2级指标,反映民族关系和谐的不同方面或侧面。第4个层次设3级指标,主要是对第2级指标(指数)内部构造的分解,由对应于10个2级指标的10组统计指标构成,共有39个。各级指标中每个指标的权重,系运用德尔斐法和AHP法确定。

注释:

①物理模型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属于“因果法”的分析技术,其关键是事物之间的客观关系应该抽象成怎样的关系形式。由于这类模型必须得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称为理论模型。

②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指标在不同民族之间的重要性系数即权重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测量不同民族的和谐状况时,某些指标的权值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殊性调整,即变权处理。我们这里给出的权值仅仅是根据总体情况的一般性建议。

标签:;  ;  ;  ;  ;  ;  ;  ;  

民族关系和谐的逻辑结构与系统分析模型--兼论民族关系和谐度指标体系的建立_经济指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