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方法论文

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方法论文

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方法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 金文君

[摘 要] 历史作为人文性学科,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国民人文素质的责任。高中历史教学逐渐重视学生生活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生活、社会联系更加紧密。陶行知教育理论倡导的教学与生活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陶行知思想为切入点,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家国情怀的措施,以期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家国情怀 培养方法

家国情怀即个人对人民、对国家的博爱情怀,也是一种国家使命感、责任感及归属感的表现。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便是家国情怀,也是历史课程人文功能的体现。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通过批判、继承及创新得出影响深远的教学理念,也就是生活教育理论。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落实家国情怀的措施。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3.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问题

(一)忽视培养世界意识

目前全球已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国家之间的利益竞争愈发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这点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国家立场与世界眼光。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普遍忽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如教师讲解四大发明的影响时,通常停留在推动欧洲近代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产生错误观点,觉得如果四大发明不传入欧洲的话西方国家也不会强盛,我国近代也不会沦落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二)教学过程思维僵化

信息时代背景下各项技术发展迅速,世界各国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精神,这也是推动人类知识进化的主要源动力。但高中历史课堂上很多地方都存在思维僵化的情况,这需要历史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在正确的认知下生动探究历史课堂。

(三)缺少有责任担当的教育

我国教育历来强调责任担当,教学改革也在核心素养中纳入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和担当意识。但将历史教材打开,均缺少关于责任担当培养的内容。如教材上有这样一段话:“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段话中只强调外来侵略,并未自我反思。这种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出不足,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更新完善。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措施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内容就是“社会即学校”,这个观点与“生活即教育”相辅相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社会和学校的关系从根本上进行了说明。陶行知认为:生活处处都存在教育,社会既是生活的场所,也是开展教育的场所。高中生思维活跃,但与表现欲强烈的初中生不同,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判断力,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依托信息技术完成教学。

(一)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文化认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历史情境应利用多媒体、音乐等形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使得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接收到更多信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实现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师可通过联系教学内容的方式塑造情境,增强文化认同。如在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我国20 世纪70 年代的民众生活情境展现出来,可以发现当时主要是低矮建筑,衣服色调单一且出行依靠自行车;而现在是高层建筑、衣着丰富且出行交通便利。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时代的社会变化,就可以明白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加深对这些变化的体会,明白当时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明白现代社会祖国是我们的坚强依靠,深化家国情怀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祖国统一”主题历史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做好资料搜集、分析、归纳及总结,制作出符合活动主题的作品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准备的资料播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让学生选定内容,指导各小组学生列出大纲,并给出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接着帮助学生完成多媒体作品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信息技术素养;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多媒体作品评比活动,准确评价学生作品并做好反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多媒体展示活动的参与、制作,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通过展示活动的内容,更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

2018年马不停蹄地赶到了12月,是该作年末总结了,让我们看看十二星座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都做了什么,你有没有中招呢?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方法提取历史信息,并对这些历史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培养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历史课程想要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教育,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挖,实现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拓展教学内容,在创设历史情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可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大幅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多方面入手展开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就要提前到校。当然,学生迟到的时候,教师也需要问清楚原因,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学生。如果就是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那么教师就需要按时批改完成作业。久而久之,教师的所作所为都会表现出来,教师用行动引导学生,用爱感化学生,可以让学生看到美好的教师的同时,效仿教师,成就美好的自己。

(三)结合史实故事,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关键内容就是“教学做合一”,也是教学理论实施的主要组成内容,陶行知对此进行了重点阐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承担着理论知识传授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大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比例,并将其与历史史实结合起来,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史实就是历史上存在的内容,将这些史实故事利用起来,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历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历史事件,这些事件都有固定的时间与内容。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灵活运用这些历史知识、内容,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完成学科素养的培养。

如:学习甲午战争事件时,教师可以罗列一些与之相关的战役,如威海卫战役、黄海战役等。虽然这些历史史实相对枯燥,但利用甲午战争这一条线索,可以将这些战役串联起来,使得学生脑海中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这个知识脉络体系中蕴含着很多历史史实,可体现出学习历史的价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引入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利用这些人物的精神感染学生,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包括孔子、孙子、岳飞等。家国情怀教育时选择这些人物故事作为课堂内容,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待阳极泥自动冲洗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后,该电解厂欲将此控制系统逐渐推广至整个电解车间生产线。根据工艺生产需要,通过PLC快捷而方便的软件编程控制,最终将实现全过程定时自动排放阳极泥。

三、结语

总之,随着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可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选择合适的史实资料,拓展教材内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勇.寓“史料实证”于历史时空叙事——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8(06).

[2]马蔚.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探究——以《近代化的探索》专题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8(05).

[3]周云华,黄飞.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8).

[4]李南亮.在视域融合的历史深处内化核心素养——以人民版《罗斯福新政》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 2018(04).

标签:;  ;  ;  ;  ;  

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