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语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学科,对于其教育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现今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关键点在于缺乏对语文文本的解读方面能力不足,使得学生不能更好的品鉴出文本的深意,从而影响到了课堂效率。基于此,本文将对语文文本解读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并巧妙的通过文本解读教学将理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自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关键词:语文文本;解读教学;渗透;理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9)08-211-01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语文老师总是能在讲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做到良好的互动交流,之所以会出现此类情况,主要是因为老师们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对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与用心体悟。为此,我们需要对学生也进行文本解读的培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应该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文本探学生们去解读,这样在加深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想教育,使学生在提高自身学习兴趣,自身情感表达的同时,能够提高其的思想品德素养,争取做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的人。
1、细读文本的重要性
1.1消除隐患,以备随时补充
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语文教师也不例外。每一篇课文中都可能会存在 自己知识面以外或难以确定的知识点 ,即便只是一个不太有把握的读音。如果我们没有通过细读 ,就只会将这些隐患带进课堂,只会造成对学生的误导以及教师威信的丧失。相反,若能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提前消除错误隐患,便会避免不应有的尴尬与失误 ,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2把握亮点,改善教学环节
实际上在细读文本、熟读文本的同时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有助于教师进一步领会教参与网络资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把握更多的教学亮点,因而可以更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案撰写。虽然小学语文课堂一般不太适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面积地扩展 、发挥 ,但适当的扩展、发挥还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而且 ,通过细读文本也可以产生更多的灵感,唤起教师对于文本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对于学生而言,其影响无疑也是潜移默化的。毕竟,教师授课如果只限于对内容的了解,只纠缠于内容的疏通,学生的收获也将会大为减少。
2、教学文本解读的常见路径
2.1咀嚼文本
咀嚼文本,要求停留在字词句上的单位时间足够长,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生成自己解读的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文本应当咀嚼之处一般包括:细节描写、矛盾之处、重点字词和一些不经意之处。比如,《赵普》中的一处细节描写“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表现出了赵普面对太祖的暴怒依然勇敢、镇定的凛然气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再带领学生想一想赵普为何能如此勇敢沉着,学生就能解读出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那一份担当,以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那一份坦然。又如,《桃花源记》中“便邀还家”一句中的“便”字,细细咀嚼就能发现,“便”字表现了桃花源是一个纯净、诚信的社会,这里没有欺骗,没有邪恶,互信互敬,因此,桃花源中人才会不加防范地邀家做客。如此,学生就能解读出陶渊明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形态。
2.2契合体式
体式,即文体样式。文章的体式决定着阅读目的、教学目标和解读方法。诗歌教学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意境来体味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表达技巧。如马致远的经典小令《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老树”“昏鸦”三组意象勾勒出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泊在外的孤寂。带领学生学习这首小令时就要遵循诗词解读的方法,指引学生品读意象,想象意境,体味情感。小说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透过形象认识主题。如,在组织《孔乙己》教学时,就需要通过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分析出孔乙己的迂腐等特点,并且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便会理解小说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3追本溯源
深入理解文本,需要对文本进行追本溯源。其一,需要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可谓作者生成文本的环境,影响着文本的情感表达与态度倾向。因此,文本解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以学习《陋室铭》为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无案牍之劳形”一句了解刘禹锡是在被贬之后搬到陋室3,写下此篇铭文,那么当学生读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时,很容易感受到刘禹锡的豁达乐观、安贫乐道的情怀。其二,需要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意图是作者写作的终极指向,因此,作者的用词造句都会或隐或现地包含作者的情感指向。其三,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作者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影响着作者的生命路线。无论是苏轼的“黄州被贬”还是鲁迅的“弃医从文”,对作者的思想都产生较大影响。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一定要积极的开展文本解读教学,遵循源于文本、指向课标、依托教材、基于学生的原则,使得学生能够走进文本深处,享受阅读世界,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在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课本中挖掘出理想的教育素材,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就可以增强自身德育渗透,提高其的思想道德素质。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该做到细细的品鉴,并依托文本寻找相关的文献材料 ,弥补文中的不尽之意,丰富课堂知识的信息量。合适的文本解读有两个特征:一是阅读取向常态,也就是像拥有较高阅读能力的人那样正常的去读一个作品,二则是找到与阅读文章相契合的方法来读。符合这两种特征就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活水,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同时,文本的解读也会向学生渗透理想豆得儿教育理念,从而使学生拥有自身的崇高理想,提高其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文本细读教学实践思考[J].刘传田.小学教学参考.2017(10)
[2]精读揣摩,细读品味——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细读教学策略[J].刘颖.课程教育研究.2017(17)
论文作者:翟三宝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作者论文; 理想论文; 语文论文; 体式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