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市上小学 515100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实践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实践因素,根据内容不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数学游戏、注重课外实践,让学生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去探索,去验证,去推导新知,去“做”数学。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创设设计 课外
数学是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让学生在生活中、游戏中和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仅从几方面浅谈一下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与联系。”而现实生活本身犹如一个数学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觉到许多充满着数学因素的内容。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进而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紧密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同时,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
生活缺少不了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和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这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设计数学游戏
爱游戏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根据这一教育、心理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尤其注重数学游戏的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把传授新知这一环节创设为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全班同学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各个程序的游戏活动中。课一开始的“找朋友”活动,吸引了全体同学。教师先让带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的4名小朋友到前面来,然后让带牙膏盒、魔方、球、茶叶盒等学具的小朋友去找自己的“朋友”。同学们既兴奋又认真,生怕找错“朋友”难为情。然后再让作为“朋友”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你们是“朋友”(物体形状相同的才是朋友)。通过交流,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形状及特点就清晰而深刻地印在同学的头脑中了。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概念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也被牢固掌握了。再如教学“加减法”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及合作的机会,课前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5个“小棋子”。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一看似简单的事儿,却萌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索意识。上课时,当学生看见每张桌子上老师都用粉笔画了一个小圆圈,更觉得莫名其妙。同学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急切地想要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老师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顿时,教室里一片掌声。接着教师提出要求:同桌每人将这5个棋子,往圈里扔一次,(教师先演示)分别记下圆圈内、外各有几个,然后根据每次圈内外棋子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做得快的可再扔一次,看哪个小组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的算式既对又多,待学生反馈时,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全部呈现出来了。接着再让他们玩“伸手指或磕拳”的游戏,再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实践证明,这种“游戏式教学法”是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既激发了学习欲望,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注重课外实践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我让学生去实际测量你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同学竟测量耳朵、眼毛的长等等。并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8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融入生活情境,着手于再发现、再创造的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论文作者:赵静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实践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游戏论文; 情境论文; 算式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