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_收入差距论文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居民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全面的改革开放和快速经济增长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对传统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然而,自传统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被打破后的短短20多年时间内,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快速扩大的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评价这些收入差距状况?针对这些收入差距状况,政府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予以应对?本文试图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国际比较,揭示问题背后的成因,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情况

国际上用来衡量收入不平等状况的最常用指标为基尼系数。考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情况,还可从城乡居民之间、城镇不同阶层之间、农村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对比中反映出来。

1、近年来中国城乡合并的基尼系数大致在0.46左右

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估计,中国全国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从1982年的0.30上升到2001年的0.447,20年间上升了50%。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估计2003年中国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7(世界银行,2004)。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根据全国抽样调查所做的估计结果,在将城镇住户的实物收入和住房补贴以及农户自有住房的归算租金纳入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后,估计出来的1988年全国基尼系数为0.382,1995年为0.437(赵人伟等,1999),2002年为0.454(李实、岳希明,2004)。这些估计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估计偏差,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生活费用的差别,它也没有考虑到城乡之间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和实物性补贴方面的差别。从全国样本的10等分组的各自平均收入来看,1988年的最高收入组获得的收入份额是最低收入组的7.3倍;2002年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20%;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32%。10等分组的中最高的10%人群组的平均收入是最低的10%人群组的11倍。总体上说,全国收入差距的不均等性程度在不断扩大,并且这种扩大的趋势似乎仍在持续。

2、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2.2倍扩大到2005年的3.22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于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一度出现了缩小的情况;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虽然若干年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过缩小的经历,但总体趋势表现为持续扩大的过程,2003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3.23;2005年仍达3.22倍。尽管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这一比率已相当高,但该比率还不足以反映城乡之间的真实收入差距。部分原因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实际享有的各种实物性补贴,而农村居民则没有这些补贴。比如,大多数城镇居民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村居民没有;城镇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而农村学校得到的补贴非常少,往往主要靠农民集资办学;城镇职工享受养老、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费救济,而农村居民却无法享受。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会扩大到5—6倍。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总体变动趋势也表现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过程。有关数据表明,在改革初期的1978年,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21,2003年则达到了0.33(孔泾源等,2005),也就是说在25年的经济转轨过程和发展过程中,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了2/3以上。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的住户调查数据,2002年中农村中最富的10%人群占有农村居民总收入的份额是28%,而最穷的10%人群占有农村居民总收入的份额仅为2.5%。最富的10%人群的平均收入是最穷的10%人群的11倍多。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五等份组的人均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中收入最高的20%人群的人均纯收入在2000—2005年期间相当于最低收入20%人群的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2003年达到了7.33倍。

在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上世纪90年代以前,尽管收入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但总体上说,城镇内部的收入不均等程度仍是很低的,而且上升的速度也比较平缓;但9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城镇内部基尼系数节节攀升。国家统计局估计,1986年以前城镇内部基尼系数一直都低于0.2,90年代以来开始超过0.2,1995年城镇的基尼系数为0.28,到2004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37(孔泾源等,2005)。从收入等份组来看,2002年城镇中最富的10%人群占有的城镇总收入的份额是28%,最穷的10%人群得到了份额不过是3%。最富的10%人群的平均收入是最穷的10%人群的近10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五等份组人均收入来看,城镇人口中收入最高20%的人均收入与最低20%的人均收入之间的比率在逐渐扩大,1999年这一比率为3.37,2005年达到5.70,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张的趋向。

3、尽管各地区居民收入增长率存在较大差距,但总体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离散程度没有显著性变化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人们常以人均GDP水平讨论省份之间的差距情况,但GDP并不是一个收入指标,而是一个生产指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适合于收入差距的讨论。由于官方统计不公布各省城乡合一的居民收入数据而只公布分城乡的人均收入数据,我们在分析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时也只能分城乡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1995—2005年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别(国家统计局,2005、2006)。如10年间内蒙古增长了219.1%(年均增长12.3%),而海南只增长了70.3%(年均增长5.5%),内蒙古总增长率为海南的3倍,年均增长率为海南的2倍。199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份是广东,为7439元,最低的是内蒙古,为2863元,最高是最低的2.56倍;而到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份是上海,为18645元,最低的是新疆,为7990元,最高是最低的2.33倍。两极分化程度有所降低。如分别计算1995年和2005年全国各省间的变异系数(反映省际间收入水平离散程度),可发现10年间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略有扩大,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分别为0.2716和0.2914)。

注: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中国统计摘要2006》。由于缺少西藏1995年数据,重庆1995年尚未单列为直辖市,本表只列出其他29个省份的比较数据。

表2列示了1995—2005年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国家统计局,2005、2006)。与各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有所不同的是:增长率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如10年间宁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51.2%(年均增长9.6%),而广西只增长72.5%(年均增长5.6%),宁夏总增长率为海南的2倍,年均增长率为海南的1.7倍。1995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省份是上海,为4246元,最低的是甘肃,为880元,最高是最低的4.83倍;而到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份仍是上海,为8248元,最低的是贵州,为1877元,最高是最低的4.39倍。两极分化程度呈下降趋势。1995年和2005年全国各省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555和0.4462,表明10年来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仅没有扩大,还略有收敛。

注: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中国统计摘要2006》。由于重庆1995年尚未单列为直辖市,本表只列出其他30个省份的比较数据。

4、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

城镇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垄断行业所获得的高收入,成为收入分配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按行业大类分组,2000年工资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中的航空运输业,为21342元,最低的是采掘业当中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为4535元,二者相差4.71倍;2004年最高的是金融业中的证券业,为50529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中的林业,为6718元,二者相差7.52倍。4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1.8倍。而在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二、若干收入差距指标的国际对比

人们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判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出现了两极分化,有的认为当前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有的认为当前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大,有的认为当前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较大,但可以接受。要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客观的评判,需要进行适当的国际比较。根据所收集到的有关数据,我们以下从基尼系数、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等三个方面进行国际比较。

1、从基尼系数上看,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扩大趋势值得重视

表3列出了世界36个主要国家1990年代中期至最近年份基尼系数(G)的变化情况(世界银行,2006)。在表3所列36个国家(包括中国)中,最新年份G≥0.5的国家只有2个,占全部国家数的5.6%,0.4≤G<0.5的国家有8个,占全部国家数的22.2%,0.3≤G<0.4的国家有20个,占全部国家数的55.6%,0.2≤G<0.3的国家有6个,占全部国家数的16.7%。基尼系数处在0.3—0.4之间的国家最多,其次是处在0.4—0.5之间的国家,它们合占全部国家数的77.8%,由此可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基尼系数处在0.3—0.5之间,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处在这一区间内。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了,但收入不平等的程度按国际标准衡量仍属中等。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0/2001和2006年版。a指按人均支出计算,c指按人均收入计算

表3显示中等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普遍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表3所列15个国家属高收入国家。除美国外,所有高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都在0.4以下,其中10个国家处在0.3—0.4之间,5个国家处在0.2—0.3之间之间。表中8个国家属高收入国家。除柬埔寨外,所有低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都在0.3—0.4之间。上述情况说明:收入不平等状况有伴随人均收入的增长呈现倒U形曲线(库兹尼茨曲线)的趋势,即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时期居民收入普遍贫穷,收入差别并不显著,而当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的过程中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扩大,在人均收入达到较高程度的同时收入不平等程度再次降低。表中所列13个中等收入国家基尼系数普遍大于0.33,而且中高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又普遍超过中低收入国家。中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其基尼系数在所有中等收入国家属中等偏上水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呈持续扩大趋势。在表中所列32个(日本和澳大利亚缺最新数据)中,基尼系数上升的有12个,下降的有17个,不变的5个,说明上升的不占多数(仅占37.5%)。特别是在13个中等收入国家中,只有4个国家上升,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上升幅度最大。在上世纪90年代基尼系数超过中国的俄罗斯、泰国和土耳其,进入21世纪后基尼系数都已下降至低于中国的水平。

2、与若干国家比较,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偏大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很大,在1979—1985年,差距曾经缩小,但此后又开始扩大,进入1990年代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回复到了改革以前的水平,而且超过了改革以前的水平。表4的基尼系数可以间接反映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大小,居民整体的基尼系数越是超过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开计算的基尼系数,说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反之越小。中国居民整体的基尼系数超过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开计算的基尼系数比其他国家多,说明中国的城乡差距更大。表5中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则直接说明中国的城乡差距大于其他国家。改革之初的197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2.5∶1,在一度于1984年缩小至1.8∶1后,以后便呈现持续扩大态势,到2005年差距已扩大到3.2∶1。而在其他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超过2.5∶1的极为罕见。正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才造成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偏大,这是中国收入分配所独有的现象。

3、行业垄断导致中国行业之间的劳动报酬差距偏大

由于不同的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总供求状况、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同部门的工会化程度等的不同,不同国家行业间工资水平的高低和相对工资水平并不存在统一的判别标准,但从世界各国来看,行业间的相对工资差距还是存在一个大致合理的区间。表6表明,日本、美国分产业与全部产业平均工资水平之比基本上处在0.8—1.6之间,工资最高的行业与工资最低的行业工资比率在2倍以下。将中国的数据与此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偏大,不仅最高的行业平均工资与平均工资之比超过2,最高的非农行业门类的平均工资与工资最低的非农行业门类工资比率高达2.7倍。历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排在前列的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排在后列的是采掘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这说明行业垄断成为中国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行业间存在竞争,资源能够自由地在不同的行业间流动,应该说这样的差距不会持续这样长的时间。

资料来源:a 中国资料来自国家统计局《2004年劳动统计年报》。“信息通讯”包括“邮政”、“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

b 美国按小时平均工资计算。资料来自美国劳工统计局网站http://www.bls.gov/ces,“批发和零售业”采用“批发业”和“零售业”人均工资的简单算术平均

c 日本按月均工资计算,日本资料来自日本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1628000.xls,“金融业”包括“金融”和“保险”

三、简要评述与政策建议

1、简要评述

(1)收入差距扩大是工业化和经济转轨阶段的普遍现象

一般而言,一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时,收入差距最为明显。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目前中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其基尼系数在所有中等收入国家属中等偏上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基尼系数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不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缓解,收入差距将会继续拉大,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

(2)中国整体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最主要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距

无论是做纵向对比,还是进行国际间比较,都可以发现中国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差距在持续扩大。不缓解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难以缓解全国的收入差距。另外,在城市地区,行业间的劳动报酬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行业垄断已成为中国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3)造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经济发展方面。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类型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收入分配失衡。

②生产要素贡献方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不同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随国家政策、定价机制和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

③市场化进程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业、地区、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不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

④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方面。由于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造成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分配不公,政府职能改革滞后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低覆盖和运行效率不高也不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缓解。

⑤户籍制度方面。尽管传统的户籍制度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已大为松动,但从全国整体来看,城乡隔离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一系列就业、医疗、教育等不同待遇是导致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原因。

2、政策建议

参考国际上有关缩小收入差距的国别经验,政府有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措施:

(1)在初次分配过程中确保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培育中产阶级。欧美国家通过工资、福利和税收调节等来巩固和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例如,美国、加拿大政府通过实施有关最低工资、工资支付、同工同酬、加班工资、休假权益等法律法规规范初次分配。上世纪90年代,由于税收调节的作用,英国税后基尼系数由税前的近0.5降至0.37。在美国,仅累进所得税一项,就使最低和最高收入群体的差距大幅度缩小。

(2)在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构建弱势群体的“安全网”。相关措施包括: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以低收入者为重点,政府的有关福利要明显向最贫困者和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家庭倾斜;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5%以上,很多国家接近100%。

(3)重视发挥慈善、捐助等“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第三次分配在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残障人群,保护弱势妇女,收养孤儿,帮助失业者、贫困者、艾滋病者方面,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

(4)重视教育、卫生和医疗方面的政府投入,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倾斜,创造“机会公平”的社会氛围。瑞典、德国等都十分注重教育投入。德国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巴西政府近年来投资7亿美元成立东北部教育基金,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并从2003年起实行名为“面向人人的大学”的改革计划。意大利每年将中央财政收入的1/3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其中2/3是专项拨款,主要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开展文化教育、职业培训、住房供给、医疗卫生等事业。1970年,韩国政府发起了“新村运动”,免费向各村提供300袋水泥,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并帮助改建厕所。韩国、印尼和马来西亚还十分重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与培训,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印度政府拨款推进国家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在乡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在这方面,可供参考的国际经验不多。但近年来巴西一改前些年把城市边缘的“贫民窟”排斥在城市公共服务范围之外,转而把这些城市“外来户”纳入到城市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相同服务的做法,值得借鉴。

标签:;  ;  ;  ;  ;  ;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