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研究论文_朱绍华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研究论文_朱绍华

朱绍华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 710032

【摘 要】目的:分析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1年4月-2013年5月,我院接收肝癌患者40例,均经临床栓塞治疗后行磁共振灌注成像介入治疗,观察临床结果。结果:直径在3.0cm以下的小型肝癌患者10例,剩余30例患者均为巨块型肝癌,直径在10.0cm以上。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对于肝癌术后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技术,可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尽早发现残留肿瘤及复发,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关键词】磁共振灌注成像;肝癌;介入治疗

肝癌为临床常见性病症,病死率高。目前,临床均借助手术治疗,然由于患者年龄、手术承受力等因素的存在,未能达到临床预后效果。近年来,伴随着微创介入疗法的不断发展,在肝癌患者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1]。对此,本文将我院所接收肝癌患者40例作为本组研究成员,均借助磁共振灌注成像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抽选2011年4月-2013年5月,我院接收肝癌患者40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位于25-70岁时段内,平均(31.2±1.2)岁。40例患者临床手术前期均进行基础性共振扫描、磁共振灌注成像扫描;术后1周进行复查,术后前4个月每月复查一次,随后1年时间段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4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进行针对性比对(P>0.05)。

1.2方法 40例患者临床手术方式均完成栓塞疗法,术后借助临床常用超导型磁共振设备进行扫描,扫描期间采用腹部相控阵线圈。平扫:TR为105ms,TE为4.7ms,每层厚度为8.0mm,两层之间的层间隔为0.8mm,总层数为20层,视野范围为36.0×27.0cm,矩阵为510×380,次数为4次,成像时间在20s左右;ISE T2WI序列为:TR3600ms,TE为100ms,每层厚度为8.0mm,两层之间间隔为0.8mm,总层数为20这能,视野范围为36.0×27.0cm,矩阵为510×380,次数为4次,成像时间在20s左右。磁共振灌注成像给予轴面扫描,TR为210ms,TE为1.2ms,每层厚度为8.0mm,两层之间的层间隔为4.0mm,共20个时相,每个时相扫描4层,视野范围为28.0×21.0cm,矩阵为256×208,次数为4次,成像时间在20s左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临床扫描期间借助高压注射器,经由患者肘部静脉注入欧乃影,根据患者体重确定注入剂量,一般为每千克0.2mmol/L,药物注入速度为每秒钟3.0ml,待注入药物高达2.0ml后停止注入,并借助临床相应设备测量患者腹腔水平,查看是否达到药物最高峰,于药物高峰达到前10秒钟给予扫描处理。注入30.0ml此药物后再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这样可确保药物的充分利用,成像时间在20秒左右。灌注扫描结束后继续执行增强扫描,最后分析成像结果。

1.3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临床肿瘤生长情况及病理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x±s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例患者磁共振灌注成像结果为:直径在3.0cm以下的小型肝癌患者10例,剩余30例患者均为巨块型肝癌,直径在10.0cm以上。此外,4例患者经由手术、30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取得病理标本,6例患者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诊断未复发。4例手术包括:肝脏移植患者3例、肝段切除术患者1例。患者临床介入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消融1个月内均表现为肿瘤细胞坏死,1个月后出现液化性坏死现象;行栓塞治疗患者,肿瘤中心区域出现较为不规则的液体坏死现象,环状强化区域主要表现为炎性反应;结节状强化区域为肿瘤残留,均呈现出不同结构,如:条索状。并且,此过程中还出现血管增生;8例患者纤维组织中可见癌细胞,部分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肿瘤、坏死组织分离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癌细胞浸润包膜,坏死组织分布混杂,并逐渐向肝脏组织转移。

3讨论

肝癌为临床常见性病症,目前,临床均将化疗栓塞术作为该疾病主要手段,此手术治疗后肝脏动脉中血供会减少,病灶组织部分坏死,效果明显。临床资料显示:新血管的形成可为肿瘤提供生长环境,也是肿瘤转移的必要条件,给予其临床针对性诊断和评定,不但可准确鉴别临床疾病,还可了解肿瘤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3]。我院借助磁共振灌注成像进行诊断,和CT诊断相比,效果更佳。毕竟该诊断方法不会受碘油的影响,且分辨率高,药物使用剂量少、药物毒副作用少,可更加清晰、准确的判定肝癌化疗栓塞术临床效果。

本组研究实验的40例患者经磁共振灌注成像治疗后发现小型肝癌患者10例,巨块型肝癌患者30例,说明磁共振灌注成像可鉴别较为微小的临床病灶;从病理结果得知术后8例患者纤维组织可见癌细胞,而借助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后确诊为6例,提示磁共振灌注成像对于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来说意义重大,和黄允[4]成就相似。

综上,磁共振灌注成像对于肝癌术后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技术,可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尽早发现残留肿瘤及复发,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曌,郭友,郑晓林,等.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8,23(6):679-682.

[2]You Guo,Zhao Chen,Xiaolin Zheng,等.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研究[J].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英文版),2009,8(1):33-36.

[3]马霄虹.MR扩散加权及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36(4):344-348.

[4]黄允.磁共振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99-136.

作者简介:

朱绍华(1984年-),男,籍贯:江苏徐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肝衰竭、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以及人工肝治疗方面研究.

论文作者:朱绍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7

标签:;  ;  ;  ;  ;  ;  ;  ;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研究论文_朱绍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