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过程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过程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将立德树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全过程论文,学科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立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5)09-0035-05

       之所以在这一时刻写这一篇文章,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之际,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如何创新做了新的部署,需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贯彻;二是2015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十周年,过去十年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需要总结,未来十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需要分析,发展规划需要认真谋划;三是在过去十年中,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一些高校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使其协调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加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使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课程建设取得更大实效,必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全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这一现实,有学者提出,人类的希望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希望在改革,改革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人才。对于社会主义复兴和民族国家的复兴来说,人才是最为重要、最为宝贵的资源。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1]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2]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现代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凝聚着这些创新人才的积极奉献。面向未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依然是我们教育战线不变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根据中央文件以及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精神,建立这一学科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呢?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根据党的十八大的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单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之所以在此特别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因为现在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有忽视人才培养的现象存在。

       首先,从学科建设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设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不得不承认,有一些学科建设单位并没有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少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课题申报、科学研究,忽视人才培养,存在着为课题而课题、为研究而研究、为学科而学科的现象,科学研究的成果并没有转化成为人才培养的资源。而在学科建设的考核标准方面,人才培养指标并没有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或者被淹没在众多的考核标准之中。

       其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05方案”实施十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方法改革、师资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和规范,教材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导和管理体制步入正规化建设的轨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正如《计划》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统筹推进教材修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高校并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殊地位凸显出来,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一般公共课程;也有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内容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再次,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来说,二者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建设内容也存在着交叉,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建设内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没能很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二是在管理机制上,有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分属不同的建设单位,有两支不同的建设队伍,参加学科建设的人并不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也并不承担学科建设的任务,未能形成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因此,贯彻《意见》和《计划》的精神,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体系创新,必须把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贯穿其中。

       二、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新形势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积累,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那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何要印发《意见》,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宣部、教育部为何又要联合下发《计划》,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这主要是因为,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都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及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国际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影响深远。尤其是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重要发展战略。西方国家对我国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极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他们借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这一事实,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等,企图用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搞乱人们的思想。中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从国内范围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而且还将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社会成员包括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伴随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十分激烈,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等思潮在青年中广泛传播,质疑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质疑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质疑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些论调也有一定程度的泛滥,致使部分青年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有的甚至还动摇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从大学生群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是一个规模巨大且十分复杂的群体,东部与西部学生不一样,城市与乡村学生不一样,不同学生的家庭条件也不一样,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他们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他们思想活跃,没有权威观念而崇尚自由,但对自由并没有理性的认知;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鲜事物快、知识面广,但在许多领域却缺乏常识,对许多知识一知半解;他们崇尚所谓“小时代”的消费主义文化,主张再不疯狂就变老了,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处于“拼爹”状态;他们独立意识强,但缺乏顽强的拼搏精神,部分学生甚至缺少必要的生活能力;他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亲近自然,关心生态环境,但不少学生却缺少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实效,必须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必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他们的接受心理,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现实针对性。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

       总之,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在多元中确立主导,这是我们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建设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正是因为思想领域面临如此复杂的形势,人才培养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才反复强调:“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4]

       三、围绕立德树人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体系创新的主要任务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意见》和《计划》,笔者认为,必须着眼于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要认真学习《意见》和《计划》精神,真正懂得:无论是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创新,着眼于建立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应该在加强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为依托,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要加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当前,尤其应该加强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研究,弄清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弄清楚这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哪些方面坚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使理论更加彻底、更能说明人,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创新,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要按照《规划》精神,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学科建设必须着眼于立德树人,制定学科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计划,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建设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

       第四,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要按照《计划》的要求,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坚持围绕《计划》确立的目标,科学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总体上,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在教材建设方面,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形成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形成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在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利于形成汇聚各方力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条件保障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把立德树人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第五,要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切实加强对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专项评优奖励、职称评聘、科研管理、教师培训等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完善体系创新的条件保障,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改变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脱节的现状,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全过程,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机制。

       总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既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把握好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就一定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好,就一定能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新成绩。

标签:;  ;  ;  ;  ;  ;  ;  ;  ;  

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过程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