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之探究论文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之探究论文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之探究

王斌 欧金英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摘要: 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赖以发展和传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正在经历巨变。少数民族文化与外界之间文化和信息的交互、碰撞日益频繁,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正在与外来文化趋于同化。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主体在民族文化意识、行为方式和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日渐脱离传统文化的发展轨道。本文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基于文化生态学视野,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通过学校教育让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并重获活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文化生态学;少数民族;文化认同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和传承环境,在漫长的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基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和发展出了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各异、凝聚了历代先人智慧的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而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在相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危机。

为了验证该模型在高校工程测量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中的有效性,以青岛理工大学某工程测量实验室为例进行综合分析.

一、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发展和传承现状

人类为了生存,通过不断发明、创造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也是运用个人和群体的智慧与创造力不断适应环境、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伴随这个过程产生了特定人类群体独特的宗教习俗、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而在经历历代战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变迁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体系在保持相对独立和固有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和持续发展,才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在衣食住行、语言、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在各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舞蹈、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文明成果,在精神层面体现出独到的价值观和信仰,在物质方面则拥有特色的民族建筑、服饰以及手工艺品等。在如今人们日益懂得欣赏多元文化和热衷于体验不同民族传统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其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包括益生菌9篇(64.29%),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西酞普兰),2篇(14.29%),抗过敏药(赛庚啶)、解痉药(美贝维林)、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各1篇(7.14%)。所纳文献均未设基础治疗。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现状

鉴于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生存和传承困境,在无法逆转其赖以传承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问题,使其通过学校教育得以传承和重获活力是最为可行的途径。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诞生并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体系的过程中,自然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又运用自身的文化成果不断改造自然环境,形成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共存共荣的格局。但是在现代外来物质文明的侵蚀下,少数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变,公路四通八达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局面,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融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元素。在部分地区开展的特色文化资源旅游项目,让少数民族文化赖以传承和发展的环境成为了观光景点,让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并且由于商业化和工业化的侵蚀,扭曲了传统少数民族手工艺、音乐舞蹈和宗教与节日活动的内涵[1]。因此,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威胁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困境

人文和社会环境是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其价值的基础,在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下,少数民族的习俗、信仰和技艺是维系和促进其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人们通过节日庆典、宗教活动和集体生产创造美好生活,分享民族文化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与此同时,通过语言交流和集体活动不断完成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在近年人们越来越多与外界的社会环境产生交集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受到了深刻的影响[2]。首先,由于通过电视和互联网接触到了外来的艺术、语言和价值取向,让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悄然转变,对民族传统的服饰、音乐以及语言的价值产生错误的认知,盲目推崇流行文化元素,导致民族艺术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其次,由于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走出世代生存的环境,导致原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少数民族社会环境被打破,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席势必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的日渐式微。

(一)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变

余荫山房的空间布局以自然为宗,注重水环境的营造,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20]。“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可藏风聚气,对于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极其重要。余荫山房与水关系密切,水除了可划分空间,还使得园中“烷红跨绿桥”与“玲珑水榭”等建筑更加灵动富有生气、充满艺术魅力,东、西两方水池则将园中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与“来熏亭”等各部分连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变化

在全球的文化发展和价值取向日趋同化的背景下,探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使其保持生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人类文化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是最合适的理论工具。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的局限性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万古霉素(Eli Lilly Italia S.P.A.公司,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050069,规格:0.5 g)0.5 g加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q12 h,滴速为10 mg/min(不宜超过15 mg/min);同时行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7]。

(四)学校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问题

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加以运用和创新,是现代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模式。但是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特点、人们的文化认同以及学业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缺少专业的教师以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4]。首先,由于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以及科学技术等的学校教育专业研究资料不够丰富,导致开展这些民族文化教育缺少专业的教材。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民族文化教育,对如何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最后,由于现代学校教育和考核体制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学生认为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对其职业发展和未来的生活没有现实意义。

三、通过学校教育让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并重获活力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并且所有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因此,其文化传统保持的相对独立和完整,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在社会和家庭环境中通过言传身教、口口相传和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得以传播和继承。因此,由于近几十年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各民族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物质文明改变了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基于农耕文明和手工艺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明显影响。而由于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转变,传统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以及手工技艺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面临传承危机,与其传承模式和方法的局限性不无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宗教习俗等文化形式绝大部分依赖口口相传和文化环境的熏陶。而这种传承模式基于相对独立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才能够达到目的,因此,在当今信息传播和交通极度发达的全球大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被彻底动摇,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元素[3]。所以,仅依赖原有的传承模式和方法,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力会日渐衰落,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

(一)开设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课程

文化认同感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豪感是各民族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不断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学校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应有针对性的开设内容丰富的相关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根据个人的志趣和特长选择学习。一方面,提供丰富的书籍、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给师生创造开展民族文化教学的条件[5]。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以课堂讲授和讨论、组建舞蹈和运动项目学习团队以及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的方式,拓展学生接触本民族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参与社区民族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并将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取得的成绩计入学业考核,从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其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产生正确的认知。

(二)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科研人才

鉴于目前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科研人才无法满足学校教育的需求,应在各民族高校和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专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投入资金和资源给予支持。一方面,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艺术、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等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得到更多可供学校教育使用的素材,培养有能力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科研活动探究发扬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科学途径,让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受到必要的保护,使其被完整的继承和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给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

在文化生态学的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与政治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下,少数民族文化在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得以发展和完善。因此,制定与文化相关的扶持政策对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至关重要,首先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遏制过度商业化对其带来的破坏,为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和相关研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通过资金支持给学校开设各类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创造物质基础,购买必要的教学资源和修建场地设施[6]。最后,通过相关政策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所掌握的本民族文化有用武之地,让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有更强的认同感,获得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动力,从而让少数民族文化重获活力。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衰落和消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现实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无法逆转,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已经无以为继。因此,只有基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研究,探寻全新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式,才能让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刘朝猛,吴懿姿,蒙军.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广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 (5):34-37.

[2]桑学慧.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俗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山东邹城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 (8):217-218.

[3]崔健.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德江县土家族"炸龙"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6,6 (34):236-236.

[4]贾莉萍.文化生态视野下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 (1):60-62.

[5]周景辉,聂英杰.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高校通识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承研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 (3):31-31.

[6]李琼,梁伟.数字时代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7,3 (1):199-199.

课题项目: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与发展研究——基于崇左市的调查(项目编号:2016YB012)。

标签:;  ;  ;  ;  ;  ;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之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