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性思维探析论文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性思维探析论文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性思维探析

汤桂亭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性思维。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城乡整体性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立足新实践,可以说乡村的全面发展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要深入解决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整体性发展,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蕴含的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三个维度,对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性思维进行探析,以助力创造清洁、生态、宜居和幸福的乡村,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

关键词: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性思维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新变革、新环境、新条件、新矛盾的高度提出的,具有整体性思维的治国理政新思想。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其中每一方面不可或缺,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如何进一步全面理解乡村振兴战略,认识和处理总要求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和处理乡村发展中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农村生产、生态、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卫生等问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三个维度中,对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性思维进行探析。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蕴含三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认为“思维的本质都在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2]45,“把这种个别的场合放到它同宇宙的总联系中来考察”[3]541,“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自己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538强调整个世界历史是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和它周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人们无法割裂事物整体性的客观联系,也不能否定事物整体性规律。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蕴含着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三个维度。首先,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500“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4]192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整体性矛盾不是观念中萌发和解决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激化和调节的。人作为实践主体,一方面实践是人本身的整体性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人、自然、社会只有在实践中才得以成为整体性的有机体。其次,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有具体的维度。“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5]可见,人不是抽象孤立的人,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具体的人,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的人。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具体性,体现在事物的整体性发展因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条件、一定的范围、一定的发展阶段而发生变化。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是非绝对性的,是有条件的。同时,事物发展具有层次性,构成事物的各部分是结构性的,部分构成整体的内部组成方式,反映了事物在时空层次性中的相互作用状态。大整体、小整体、高层次、低层次不以作用大小而被忽视,各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事物质的发展。再者,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具有历史的维度。整个人类世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坚持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反对把整体和部分机械割裂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做法。

二、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的整体性思维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农村发展状况而提出的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的整体性思维,对创造清洁、生态、宜居和幸福的乡村,促进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国家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201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主要内涵概括如下:坚持把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放在首位;按照“五要求”整体推进农村“五位一体”建设;加强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加快实现农村“四化”,即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完善土地承包“三权”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有自治、有法治、有德治的相互协调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的工作队伍等。由此可见,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在“三农”“五要求”“城乡”两空间、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四化”“三权”“三产业”“三治”的内与外、局部与整体的优化发展中实现。农村的发展,绝不是农村局部的、单方面的、孤立的、机械的发展,而是局部和整体的内在协调发展,是农村各方面的全面突破,是关于城乡共同发展、关于实现中国富强与现代化、关于中国农村、城市、甚至影响世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的问题。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谁都离不开谁,谁离开谁,谁分割谁,忽略谁,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失去更多可能自由和幸福的机会。在此,必须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指导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创建美好乡村和构建美好中国。那么,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指导下正确地认识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原则,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所有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采集监控、通信网络、数据存贮、计算、安全和机房等软硬件设施,都必须按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和应用,不做重复建设。按照这一要求,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各级节点建设在充分利用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及各省级机构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补充购置和开发为满足水资源监控管理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等。

(一)在实践的整体观下推进农村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是实践的整体观,在实践的整体观下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不是停留在意识、观念的层面,不是事物空间的矛盾体系以及时间的“过程集合体”,而是强调实践是事物整体性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当做实践去理解”[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前提。在此,特别强调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带动全面共建、全面发展、全民共享。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整体规划,作为顶层设计,要发挥作用,促进乡村各方面的发展,全国各民族人民必须根据党中央方针政策部署安排进行乡村建设活动。乡村的生产力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方式,乡村生产实践是提高乡村人们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解决的是农村农民的生活资料问题,关乎农民富裕问题,关乎农民生活质量问题。因此,乡村要发展,必须要有物质生产实践;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乡村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处在关键位置,要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带动乡村经济、政治、生态、文化、教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如何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首先要调整乡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新业态。其次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与规划。再次,加快建设和健全“体系化”,即加强健全农村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发展方式合理多样化,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化发展。除此之外,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实践的“整体”,马克思指出:“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4]188“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4]520通过“整体实践”,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整体性得以充分展露,才成为自为的、社会的人。因此,在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下推进乡村全面发展,也强调促进乡村发展的实践主体的发展。针对“空心村”的现象,“老人守村”“留守儿童”等现象,对于缺乏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问题,要鼓励青年农民返乡就业,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注入强有力的血液,以坚实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在具体的整体观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具体的整体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指导。具体的整体观,强调特定的主体在一定的时空、一定的条件下,开展与客观实际相符的整体性活动。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包含事物具体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思维,不仅关注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之间的特殊性、具体性,也关注事物之间的多样性以及依赖性。恩格斯指出:“拿破仑描述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道: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2]136这说明,整体结构的合理、有序、优化程度,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整体功能。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为人们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及其规律、解决农村发展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五大要求”体现:农村生产要产业化、体系化、现代化,不再片面强调“量”的发展,而是强调“质”的发展、有效率的发展、公平竞争的发展;农村村容要求不断提高,从整洁到生态、宜居、文明、美丽,不断向高层次发展;村治不断要求治理有效,注重管理的时效和成效。乡风文明建设重视农村道德的涵养作用,重视文化“在村”,重视乡村文化内生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求从“宽裕”迈向“富裕”。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强调促进乡村发展的各要素协同发展,优化升级,使乡村整体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以马克思主义具体的整体观为指导,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注重人、内容、形式、特点、质和量、客观环境等方面的具体的统一。首先,人最主要是新时代新型农民。新时代新型农民要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定执行党中央各项关于乡村发展政策部署,要有新时代新形势的眼光,要掌握丰富的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发展知识和现代技能,比如“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模式,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思维品质,比如公平、正义、诚信等。其次,过去注重农村服务城市,农村让位城市、注重农村农业单方面的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强调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并重的时代必须来临了,现在更是处理好农民之间、农民与城乡、农民与农村生态、农村与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时候了。乡村各方面发展,要立足现阶段我国发展水平,立足各乡村发展状况、客观条件,采取适合当地当时的乡村发展模式和方法,比如有产业为主导的乡村振兴路子,有乡贤文化的文明发展道路,有旅游生态的发展方式。各村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最擅长的事情,带动农民富起来,才能使农民乐起来。在物质基础保障基础上,同时不可忽略乡风文明建设,要协同发展,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现阶段的有利的条件,比如国家政策扶持、互联网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大浪潮、先进技术革新等客观条件,使农村活起来,饱满起来。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振兴发展是一个过程集合体,切记注重实干实效,不可“大跃进”,要适量,才有质的飞跃。在具体的整体观、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实干兴村,开创乡村跨越性发展。

后来的一天,我在朋友圈发了改变身体亚健康状态的方法,他看到后便按时练习起来,并跟我分享练习时的身体感受,而在此之前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打开过这个链接。

(三)在历史的整体观中把握乡村振兴战略

历史的整体观强调整个世界不是静态的“画面”,是在社会内在矛盾中不断实现整体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活的”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变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脱离不了历史,整体是历史中存在和发展的。同样,不包含整体的历史总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认为认识每一件事物要处于历史的维度中,才能获得事物本身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作用。“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7]习近平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围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而提出的方针政策。我国对农村发展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不断根据乡村发展最新状况调整乡村发展的政策。2013年12月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内容中可知,农业的强,农村的美,农民的富有,与中国的强、中国的美、中国的富直接相关。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再次重视“三农”的发展问题,强调完整的国家现代化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富强、农民安居乐业。2015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强调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到了2017年10月习近平“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2018年1月为了具体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央1号文件作出明确要求和实施步骤,全面推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使乡村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一步。不难发现,新时代农村发展政策更加凸显农村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从过去重视农村“经济改革”“新农村”建设,到新时代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可以看出,过去片面强调“重点”发展,即重视农村经济改革,逐渐到“两点”发展,即兼顾农村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再到“三面”发展,即重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强调生产、管理等“多方面”有序发展,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更加从农村发展的高度、深度和温度出发,致力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农村发展战略的演变,描绘出“生态新农业—有序新农村—幸福新农民”[8]的美好图景。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整体性地提出和完善的,是不断缓解我国农村发展内在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动态过程,是中华民族自觉创造的发展历史,是具有历史性的、和谐性的、整体性的历史,体现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决心。

三、结语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9]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性思维,对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协同发展、对全面解决乡村发展的问题、对脱贫攻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0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

[8] 王丰.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第二次飞跃”的逻辑必然及实践模式[J].经济学家,2018(3):82-88.

[9]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30(01).

Analysis on Holistic Thinking of Xi Jinping '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NG Guiting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contains abundant holistic thinking.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concern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Chinese dream,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people,people and nature,and people and society.In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new practice,we can say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it is necessary to probe into the holistic thinking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ractical,concrete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 contained in the overall view of Marxism,so as to help create the clean,ecological,livable and happy countryside,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realiz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 :Xi Jinping;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holistic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D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275(2019)05-0014-04

收稿日期: 2019-05-06

作者简介: 汤桂亭(1994—),女,广西贵港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仲耀黎

标签:;  ;  ;  ;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性思维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