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_农业论文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西部地区论文,乡镇论文,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观念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资金运行的恶性循环,缺乏科学布局和长期规划,产权结构落后、缺乏创新动力是制约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了实现西部乡企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坚持市场取向,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扩大国家扶持范围,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产权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创新机制等。

一、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呈现出数量少、规模小、产业结构落后、效益差等弱质特性,这是其特有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落后、封闭的思想观念,使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难以立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的选择,逐渐获得独立人格的企业一边探索市场,一边循着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所以企业必须具备“主动、理性”的市场化特征。与市场对企业的运行特征要求格格不入的是,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形成了市场观念淡薄,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等被动的非市场特征。这种落后、封闭的思想观念使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两种风险。一是由于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行事而可能引致的负反馈风险,如资源价格扭曲,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压力下对可能利用的原料等进行低效率的恶性开发,其结果必然是企业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支撑。二是在市场竞争中,外来压力越来越大,在优势企业的“弹压”之下,面临着生存风险。

2.薄弱的农业基础制约着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基础对乡镇企业的制约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居民的自我创造,在乡镇企业未形成良性投入产出循环(即产出大于投入的余额,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之后,仍可用于企业积累)之前,企业的投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主体即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从这个层面上讲,农业底子的厚薄制约着乡镇企业的资本积累。第二,乡镇企业为了求生存,在建立之初及至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多定位为“就地取材”,这样既可以减少原料采购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这样定位企业运行简单,易于操作,存活率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农产品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的成长。第三,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村恩格尔系数形成了一股向下的压力,这就为工业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而要把这种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商品率高低。由于西部地区农业底子十分薄弱,农业基础对于乡镇企业的限制效应更加明显。首先,很低的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商品率使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生产实践活动紧紧围绕“温饱”进行。过高的食物支出比重,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和有效购买力。其次,农产品供求关系的紧张,使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安排的活动空间狭窄,工农业关联度很低。

3.资金运行的恶性循环,使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资金利用可用下图表示。

从上图可知,企业输入资金源于两个渠道:外来资金,包括政府的扶持资金和其他产业渗入资金(因为政府扶持资金实际上是政府对于市场调控效力的弥补,故这里更加强调后者);自有资金。由企业效益差而形成的低投资回报使外来资金很难进入乡镇企业资金循环系统。更为甚者,在较高投资回报率的外向牵引下,西部自有资金大量流入其它地区(尤其是东部),这就是所谓体内资金的体外循环。但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在发展要求的推动下,只得采取资源代资金的发展模式。乡镇企业获得更大产出的现实手段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而掠夺性开发资源必然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资源量的锐减,质的衰竭。生态环境恶性化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使农业产出减少,农民减收。农民货币收入的降低必然引起自我资金积累不足。与此同时,由低质生态、经济环境诱发的投资环境恶化使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不能大规模利用外来资金。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乡镇企业陷入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之中。

4.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安排与布局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致使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分布零散且同构现象严重 由于致富心切以及为了体现政绩,西部地区的很多乡镇企业不经过科学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就仓促上马,结果不仅造成了地域上的分布极散,而且城乡企业之间,乡企与乡企之间互补很低,甚至出现了争资源、争市场的过度竞争现象。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还使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对于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变动,尤其是东部地区为适应国际经济大循环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缺乏前瞻性,从而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结构以填补市场空白,难以实现结构升级和科学布局。

5.产权结构落后,缺乏创新动力 完整的企业产权包括企业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占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企业产权内容的分割与组合,从而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合理产权结构,是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西部地区乡镇集体企业产权结构落后,首先由于对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追逐,社区政府凭借政治优势和在乡企成长中的权力贡献(用权力帮助乡企配置资源,组织经济活动)成为乡镇集体企业的实际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如社区农民)的所有者要求难免会常常发生冲突。其次,社区政府成员的“趋利性”特征以及对企业剩余的不完全占有使其缺乏挑选经营者的足够热情。再次,企业所有权主体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权、责不清,经常出现所有权代表干扰企业经营自主权和经营者侵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状况。最后,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实际控制,客观上造成了企业要素流动的封闭性。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产权结构落后的直接表征是企业缺乏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组织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具有同质性、集体性和稳定性,是具有共同目的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其行为的参与者认同体。作为组织存在基础的对目标的认同性必须建立在对其成员责、权、利关系的合理界定上。然而,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利益主体(包括社区政府、社区农民、企业职工及其他)间的责、权、利内容是不对等的,这就大大降低了由新的认知目标引致的组织创新冲动。缺乏组织创新必然会增加新技术采用的壁垒,阻碍企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最终导致技术创新质量低下。

二、加快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跳跃式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坚持“既要立足于农业,又要跳出农业;既要立足于西部,又要跳出西部”的方针。

1.坚持市场取向,更新思想观念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要把自己塑造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必须摒弃两种观念。一是不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西部乡企照样发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相比,不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如与这些企业同场竞技,难以求得生存。这种观念虽把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视为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性主体,却忽视了竞争压力对企业进步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包括内外激励)的重要途径就是坚持“开发”与“开放”相结合,以开发引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二是西部在国家工业化及东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资源输出地位,为现代化建设付出了沉重代价,由于失血过多,没有国家的主动扶持与东部的“反哺”,西部地区不可能发展乡镇企业,即使建起来,也不可能作大。这种观点显然过分夸大了国家扶持与东部“反哺”的功能,而没有看到西部地区自身的主动性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促使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而实现农业经营成果的内涵型增长,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产出中的贡献率。首先要选用适合本地区的经济适用技术,如良种的选择,化肥、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地膜覆盖等设施的推广,适合西部地貌特征的农用机械的推广等。其次要改善农业生产的管理技术。在中国,家庭经营的经验十分丰富,但这种单位微小的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农业市场化、社会化的趋势,因而探索产业经营的农业管理模式越来越重要。第二,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土地利用制度。家庭承包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农地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这项制度隐藏的弊端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完善。针对原有农地制度造成的地块过细分割、产权内容模糊且僵化、土地的福利保障功能过浓、承包者缺乏稳定感等缺陷,试点并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对推动农业的现代化、社会化和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第三,建立“经济、生态、社会、资源”的四维协调发展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效益是农业发展的归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是手段。在建立这个模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区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与资源供给的关系。

3.扩大国家扶持范围,实现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于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扶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规划。主要做好科学布局和有利于东部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安排。在建设新的生产项目时,要有长期谋划,重点建设工业小区,努力形成区域“增长极”,从而实现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对于已有生产企业,应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利用市场手段,达到适当集中。与此同时,政府必须制定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规划,结合自身资源、劳力富积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之后,区别实际,分析现实经济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第二,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资源合理定价、利益补偿。由于西部地区乡企资金运行的恶性循环,政府资金扶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重点应放在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上。以减少由政府扮演生产项目投资主体而引致的负盈不负亏,投资效益低的现象。第三,引导东、西合作工程向纵深发展。东部地区由于参加国际市场竞争而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客观上要求实现其原有技术、设备的梯度转移,但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推动,这个转移的过程将是十分缓慢的。

4.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产权制度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牵动,经营机制日益衰退,产权关系因为政企不分也十分混乱。在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产权制度的同时,特别应考虑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择优,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小城镇建设中,允许农民进城创办多种经营形式的企业,并能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明确生产经营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其次,实现企业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通过产权流动,打破城乡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最后,提高企业的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质量,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与监管系统。

5.建立灵活、有效的动力机制,确保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由于组织创新在短时期内具有很强的刚性,因而建立组织创新动力机制应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前提下,着重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一是测算和确定企业最佳适度规模,以期获得组织资源的理想预期;二是研究发达国家基本组织创新即企业内部组织创新的发展历程,给西部乡企组织结构的现状正确定位(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内部组织形式参差不齐,但总体上正由U形向M形转变);三是正确处理市场竞争与垄断关系,为组织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对于技术创新,政府和企业要协调一致。首先,要制定R&D的长期发展规划, 变旧的因素限制为因素促进和保障;其次,有效利用有限的R&D要素投入,保证R&D资金、人力和一切软环境的专用。最后,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型和模式,提高技术创新质量。

标签:;  ;  ;  ;  ;  ;  

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