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坚定反腐败斗争信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坚定论文,信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党员干部群众对反腐败信心不足。信心是信念,是力量,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前提。信心不足,表现出信念不坚定,说明对形势估计不正确,对党搞好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有力措施还认识不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看待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心,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信心不足问题,不仅在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身上存在着,更严重的是在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也存在着。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形势。有的把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看得一团糟,否定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认为“无官不贪”。有的看不到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效,认为“腐败越反越多,反不胜反”。有的认为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腐败不可避免,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不了腐败问题。二是思想上悲观失望,工作上消极懈怠。消极糊涂的思想认识产生悲观的情绪,总认为这也不中,那也不行,说话不硬,办事不力,底气不足,对反腐败斗争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勇气。有的对反腐败漠不关心,不积极、不主动,不敢抓、不真抓,敷衍塞责,袖手旁观。对发生在身边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检举、不揭发、不斗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领导干部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顾虑重重,怕得罪人、丢选票、影响政绩和升迁。有的认为“谁反腐败谁吃亏”,把左右逢源、注重拉关系走门路,作为处世为官之道,搞好人主义和保护主义。更有甚者,放弃原则,随波逐流,充当腐败的保护伞,纵容包庇腐败分子。
对反腐败信心不足,必然导致对共产主义理想动摇,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坚定,也容易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在反腐败斗争中无所作为,甚至有被卷进去的危险,从而严重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健康发展,使一部分同志失去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的态度、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最终危害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
对反腐败信心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一些同志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颇。这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是“历史周期率”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历代封建王朝由于剥削阶级的本质,无法逃脱治乱交替、王朝更迭的历史周期率。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因而对中国共产党政权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产生不应有的疑问。
二是西方“和平演变”图谋的袭扰。西方敌对势力打着“民主”、“人权”等幌子,大肆夸大渲染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妄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不了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企图以此达到他们西化、分化我们的险恶用心。这也使一些人产生糊涂甚至错误的认识。
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理解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但现实生活中的腐败问题仍很严重,一些腐败现象还有发展蔓延的趋势。一些人对此迷惑不解,产生片面、错误的认识。
四是舆论宣传上的片面性。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查处了一些严重腐败分子。对这些反面典型进行宣传报导,对教育干部、震慑犯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抓正面典型不够,宣传先进典型更不够,而在宣传反面典型中,倘若过分渲染,则容易给人们造成错觉和误导。
五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一些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党组织忽视思想教育,抓党的建设工作不力,“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在新的形势下放松了理论学习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市场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包括消极腐败现象,缺乏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从而产生一些片面认识,有的甚至是误解和曲解。
二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客观地、发展地看待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增强反腐败的信心。
一要看到党风政风和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举世公认的巨变,都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我们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经济的巨大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能的。尽管社会上、党员干部队伍中确实还存在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很严重,但这是局部问题、个别现象,是支流,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因为某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就以偏概全,否定一切,把党员干部队伍看得一团漆黑;也不能因为反腐败斗争揭露和查处了一些触目惊心的违法违纪事实和严重腐败分子,就怀疑一切,甚至丧失信心。肯定主流,弘扬正气,正视问题,从严治党,这是我们的基本态度。
要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看到有轻微不廉洁行为的党员干部同腐败分子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党内的腐败分子是极少数,要坚决依法依纪严惩。但大量的问题是一些党员干部存在有这样那样一些行为不够检点、不够规范、不够廉洁的现象,属于教育、帮助、诫免范畴的问题。对有轻微不廉洁行为的党员干部,重要的是教育、帮助,促其自律,站到反腐败斗争的行列里来。决不能把有轻微不廉洁行为的人等同于腐败分子。这决不只是个政策策略问题,而是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指导思想。要正确地把握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反腐败积极因素,教育挽救保护绝大多数,孤立惩处极少数,更好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二要坚信共产党有能力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腐败问题。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阶级和私有制的伴生物。无产阶级政权与私有制是天然对立的。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私有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从本质上同腐败是根本对立的。这是我们能够消除腐败现象的内在必然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坚持进行反腐败斗争,这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关于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指出:“我们能跳出这一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这给我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经过近些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党逐步找到了一条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路子,确定了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三项工作格局。全党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就我省来讲,1993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70176件,处分党员干部61589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1023人。周华孚、曾锦城、朱振江、杨善修、祝友文等一批大案要案被揭露出来,分别受到党政纪处理和法律制裁。一些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如领导干部违反规定住房、乘车、配备和使用通信工具等,都得到较好解决。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如公路“三乱”、农村“四乱”、企业“三乱”、中小学校乱收费等专项治理都取得好的成效。建筑工程领域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一度猖獗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从近两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看,群众对我省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满意程度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是认可的。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有力的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要我们真抓实干,就会逐步把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限度。
三要认识反腐败斗争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必胜信心。共产党能够解决腐败问题,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消除腐败提供了社会政治条件,而不是说社会主义一建立腐败现象就会自动消亡得无影无踪。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将仍然存在。这是因为,我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残余思想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实行对外开放,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钻进来,腐蚀党和社会的健康肌体。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容易导致一些人不择手段地用“糖衣炮弹”拉拢腐蚀干部。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也给腐败现象滋生以可乘之机。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腐败现象还有其赖以存在的一定条件和土壤,而且这些条件和土壤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完全消除。还要看到,在新的形势下,腐败现象往往同其他社会问题相伴生,并有一个暴露和人们对它逐步认识的过程。即使认识了,纠正起来也会有个过程,也还会出现纠而复生,“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反复现象。因此,反腐败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对腐败现象的严重性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同时,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既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又要有现实的紧迫感,立足现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步一步地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长期不懈的斗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社会条件会越来越少,我们最终将战胜腐败。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只要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反腐败斗争,就不会被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会被一时一地的现象所困扰,不会被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所吓倒,就会对这场斗争的胜利充满信心。悲观消极情绪,急于求成的思想,都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
三
信心源于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源于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新的成效取信于民,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一)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反腐败重要性的认识,促进齐抓共管局面的形成。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统一思想认识作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关键环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识不断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对立论”、“无害论”、“不可避免论”、“悲观论”的存在,仍妨碍着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需要全党全社会进一步提高对反腐败斗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反腐败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工作锲而不舍。
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组织上、制度上促使认识的深化和反腐败领导机制的落实。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大举措,是落实中央确定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根本制度保证。从工作实践看,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利于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促进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和反腐败工作的落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科学分解责任是关键,严格考核是保证,奖惩兑现是关键。对抓党风廉政建设不力、导致出现严重问题的,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领导的责任。通过发挥责任追究的威力,把反腐败的政治责任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身上,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具体任务落实到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保证反腐败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决把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遏制住。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纪律的手段,多管齐下,才能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反腐败目标。当前,必须加大惩处力度,对严重违纪、顶风违纪、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坚决惩处,打击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使反腐败斗争保持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同时,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直接侵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治理,刹风正纪,取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切身感受到的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大治本力度,把反腐败关口前移,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使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起码不犯大的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能得到及时改正或纠正,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注意总结先进典型经验,加强对正面典型的宣传,重点剖析反面典型蜕变的轨迹,作为教训给人们以启示。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有针对性地建立党风廉政规章制度,约束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努力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三)从我省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基础工作,促进基层政权巩固和大局稳定。去年以来,省委、省纪委从我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基本省情出发,认真部署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基础工作。各地按照要求,扎实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基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到基层为群众解决问题,使农村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在萌芽状态时就得到解决,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今年以来,全省查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比去年同期上升36.4%,而来自农村的信访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2.2%。这说明抓农村“双基”工作是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省委关于这项工作的六条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扎扎实实抓好这项工作,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转变和农村大局的稳定。同时要不断总结新经验,在工作内容上深化,工作范围上扩展,研究探索企业和街道办事处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基础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反腐败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是全党的中心工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反腐败必须贴近经济建设,更好地发展经济,从纪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当然,腐败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退出历史舞台,还会随着经济发展变换形式,以新的面目出现,干扰和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经济和反腐败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深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反腐败的根本出路。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改革现行制度的一些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问题今后仍可能出现。”当前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屡刹不止,与我们的体制、机制、制度上存在弊端有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需要改革,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改革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法制,加强管理和监督,逐步消除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弊端,遏制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增强干部群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