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呼唤国际化自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外汇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基本思路是要在我国与国际间的汇兑和资金流动方面放松管制,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和外汇资金运行程序,以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早日实现人民币的全面自由兑换。上海,在这一进程中应该发挥特殊的作用。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突破口在于金融的国际化
金融的国际化和自由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和趋势。
金融的国际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金融经营中的管制放松及与世界融合,成为资金的集散地。其主要涵义包括:①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和放松管制,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限制和管制较少,该国或地区就能运用最新金融工具,开展外向型金融活动;②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该国或地区成为外来跨国金融机构的吸纳地,从该国或地区延伸的金融活动在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占有一定的份额;③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其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融合,市场准入限制较少,国际与国内市场产生“联动”效应。
金融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般由封闭阶段,半开放阶段走向开放阶段。封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本国领土上基本没有外资金融机构,或即使有但数量极少,而且业务也被限定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半开放状态的基本特征是本国市场对外国金融机构开放,但开放程度有限,一般只允许外国金融机构经营与外币有关的业务。从情况分析,我国处于半开放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从商品贸易到相互投资,从引进到输出先进技术等等,我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紧密,跨国经济活动的频繁带来了强烈的银行业务需求,我国金融的国际化已势在必行。
金融国际化是一个牵涉面广泛的系统工程,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在这方面都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上海这些年来发展迅速,1993、 1994 年GDP分别增长14.9%和14.3 %。 目前有64 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投资了12334个项目,协议外资285.6 亿美元。 世界著名的工业跨国公司中的32家已在上海落户,其中美国就有十几家。已有40家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抢滩上海,金融办事处112家。 上海有着如此雄厚的基础势力和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理应在金融国际化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近年来在金融国际化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1993年以来市人民银行积极研究探讨上海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如这一举措得以实行必然大大加快我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其好处是:①在金融机构方面,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有助于吸收大批跨国金融机构进入,国内的金融机构能从竞争中得到锻炼,为跨国经营积累经验。②在金融业务方面,大批境外金融机构的抢滩,将带来最新的金融工具,便于国内金融机构就地学习熟悉运作技术,同时金融服务可辐射海外。③在金融人才方面,由于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吸纳和国内金融从业人员在此环境中的历炼,整个队伍素质将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到改善,无形中将造就大批可用之材。④在货币的国际化方面,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国际货币的集散,这也为人民币的全面自由兑换提供了条件。
当然,依上海金融界的现状而言,与实现金融国际化诸要求相距尚远,虽然上海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绩效,但无论从经营管理水平上还是经济实力上都离全面进军国际市场有相当差距,虽然上海拥有一定数量的外资银行,但其业务主要限于结算,开放过多的业务会让国内金融机构难以承受,竞争处于劣势;虽然上海的金融业通过对外交流已逐步熟悉了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规则,但国内金融机构的许多做法与国际惯例尚不接轨。因此,上海金融的国际化进程其路迢迢。
上海金融业应努力推动金融的国际化
上海的金融业,相对全国而言,已发挥了初步的规模效应,理应通过自己合理规范的经营为金融的国际化作出贡献。
目前看来,上海可在以下方面做些工作,既有利于金融国际化,也可加快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1.1994年4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始正常运作。 它为外汇指定银行间调剂外汇余缺提供了条件。但从其会员组成看,国内各银行还是以总行为单位介入市场。且由于受外汇头寸管理限定,遂使整个市场运作受到很大制约,迄今,上海中外资银行已有50多家,建立本市外汇同业拆借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应积极筹备,争取早日建成。
2.以B股市场发展为契机, 孕育以外币有价债券为主的上海中长期外汇融资市场,逐渐扩张为全国乃至全球中长期外汇融资中心之一。自1991年中国企业开始发行B股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上市已达38种,拥有遍布全国的境外分销商及近50家境外代理商,设有30多个B 股专用席位,上海中长期外汇融资市场初具规模。本世纪内,上海尚需做以下工作:
增加B股上市品种,允许国外公司的股票来上海证交所上市; 允许国外证券商成为上交所的会员;在适当时机,允许国内金融机构和居民直接进行B股买卖,除了发展外汇股票市场以外, 还应注意加紧发展以外币计价的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使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实现对接。
3.随着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以及我国有管理浮动汇率制的逐渐形成,上海可考虑建立外汇期货交易中心。这是基于(1 )上海各类期货市场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各种交易制度和运作体制已开始建立,这为上海外汇期货市场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背景,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2 )浮动汇率制促使金融机构及有外汇收入的企事业单位产生避免汇率风险和外汇投资的需要;(3 )中国外汇市场由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的转变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必然趋势。而外汇期货市场将成为各类有外汇经营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设点的吸铁石。
一旦宽松的外汇市场建立,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就有了用武之地,金融的国际化也就指日可待。
央行监管方式应适应金融自由化趋势
国家对银行业的管制,包括对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的管制,是影响金融国际化程度最直接的因素。近年来,随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各国央行已有逐步放松监管的态势。实际上,“二战”后一大批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起,也得益于当地对金融管制的放松,甚至不加任何管制,还给予减免税收的优待,新加坡、香港、加勒比群岛、开曼群岛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就是这样。因此,央行如何有效实施监管,对我国金融国际化影响颇大。
目前,我国参加了乌拉圭协议的谈判,正在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出努力,中国还参加与亚太经合组织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这些国际组织要求进一步削减关税,放松金融与投资管制,改善竞争和对外开放的环境。我国为积极参与国际间经济金融合作,主动配合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势必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
1994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后,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支出不再由外管局审批,指定银行成为外汇市场的主体,承担外汇零售等业务。人民银行和外管局主要职能在于外汇资金的宏观调控,有关外汇管理法则的制定,运用经济手段干预市场汇率等等。这一切要求央行在管理方式上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主要用市场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事前指导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推动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决定近期实现人民币经济项目下可兑换,人民银行和外管局在加强监管、规范操作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其方法却值得商榷。
比如,国际收支申报制度的实施很有必要,但却将申报范围扩大到了每一个公民的交易细节,凡存、取、汇款均要详细填写汇款人、收款人、款项来源、性质、用途、时间、金额、汇款单、存款单缩号,一式三联,了解到这样细致的程度,不填写则不予接受业务,是否已经与国家的储蓄条例规定的储蓄原则有所抵触尚且不论,居民存汇款金额占我国国际收支比重小、笔数多、随意性强,且居民的保密观念使这项统计受到抵制,难以取得真实数据,如此兴师动众耗费巨资的统计,还未必能得到良好的结果,是否有此必要值得商榷。想当初,储蓄条例的公布使存款人不用提供业务细节,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才使外汇存款大幅度增长,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现在的做法很遗憾是一种倒退。央行统计目的是好的,但操作方法急需改进。去年实行的企业现汇帐户管理卡,要求银行各网点均配备人民银行提供的微机,而仅仅实行类似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职能,登记企业的注册情况,费时费力,作为中央银行干这种具体事务,有何必要?
按理,现在上海结汇大于售汇,外汇平衡有余,央行应将售汇有条件地放松,但实际控制很严。比如:银行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坏帐准备金是人民币,银行要核销一笔外汇呆帐,必须通过售汇才能完成核销手续,类似这种售汇也要受外管从严控制的话,专业银行的历史陈年老帐如何核销?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怎么能改良?
类似以上监管错位的例子,我们指出来,并非要否定央行的监管,而是希望央行的监管能到位。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央行的监管完全必要,但也有个科学性、实效性。央行在这方面应该致力于市场建设,制订符合国情的政策,修改已过时的规定,尽量减少干预每一笔正常的业务,把应属于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推向各金融单位,明确央行与指定银行的职责分工。
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的监管和各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应纳入法制轨道。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应依法监管,强调宏观调控,监管范围应以金融机构为主,规范、管理、约束各家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各家金融机构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日常业务,提供客户服务,并由拒面执行政策,实现微观管理、审核结售汇条件,并按法律规定向人民银行、外管提供统计数据和报表,接受央行的监督。双方的权利、业务关系应该区分宏观和微观,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总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历史的必然,而自由兑换更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政策来迎接,任何行政性的控制手段都只能促退而不是促进。因此,如何放松行政管理,利用法律手段规范银行行为,外松内紧,张驰有度地管理人民币和外汇市场,是放在上海金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上海要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迫切需要制订一张时间表,放松外管,逐渐实行银行业务国际化,循序渐进,不断开放,促进预期目标提前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