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中医医院,黑龙江嫩江161400)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研究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产妇共50例,作为观察组,术后无切口感染的产妇共50例,作为对照组,从多个感染因素展开调查并分析其护理对策。结果:通过比较可得出对照组中检查次数>2次为10%(5/50)、胎膜早破为14%(7/50)显著低于观察组检查次数>2次为40%(20/50)、胎膜早破为40%(20/50),而对照组中羊水污染12%(6/50)高于观察组6%(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是由于阴道检查次数过多以及所用的手术时间过长等,因此,在临床医疗中应该积极采用相关预防及临床处理对策,是控制剖腹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护理对策;产妇
High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Countermeasure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Sui Lina
(Nen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ihe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161400 Nenjia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and study th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8 to June 2019, 50 parturients with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50 parturients without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 as control group. Result: By comparison, the number of examina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10% (5/50) twice and 14% (7/50)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40% (20/50) twice and 40% (20/50), while the amniotic fluid contamin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12% (6/50)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6% (3/5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Meaning (P < 0.05). Conclusion: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are mainly due to the excessive number of vaginal examinations and the long operation time. Therefore,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actively adopt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which is the main aspect of controlling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infection; Nursing strategies; Maternal
近几年以来,我国妇产科常用剖宫产术来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难产和多种产科难题的重要手段,是妇产科常使用的创伤性操作。本文通过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产妇共50例,作为观察组,术后无切口感染的产妇共50例,作为对照组,主要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研究其临床对策,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通过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后发生感染以及术后无切口感染的产妇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标准: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进行术后切口有肿、热、红、痛或有脓性分泌物。排除标准:①切口脂肪出现液化现象,液体清亮;②切口缝合针眼处有少许分泌物及轻微炎症不属于切口感染。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共50例,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8.15±1.02)岁,孕程34-45周,平均孕程(36.24±1.63)周;观察组共50例,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29.36±1.35)岁,孕程36-46周,平均孕程(38.24±1.03)周;两组患者年龄、孕程、处理情况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使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2],调查表主要根据国内外文献所提供的术前高危因素,具体包括:基础性疾病、肥胖、胎膜早破、手术时间延长、血红蛋白减少、肛检频率过高和阴道检查等。分别对两组展开分析,探讨剖宫产手术过后切口感染因素及处理对策。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两组检查次数、羊水污染及胎膜早破的具体数据,研究影响剖腹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详细记录下来。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处理情况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通过多种因素进行临床分析,得出对照组中检查次数>2次共5例(10%)、胎膜早破7例(14%)显著低于观察组,同时,对照组中羊水污染共6例(12%)高于观察组3例(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中进行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逐年递增,一旦发生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轻者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患者康复受到影响,重者导致患者子宫切口裂开,引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3.1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三方面:①因检查阴道的次数增加,导致细菌进入宫腔的机会增加,使得手术后切口受到感染的机会大幅度增高。②由于手术中的触摸、牵拉,且手术部位持久暴露创面的细菌大量增加,导致切口组织严重受损,抵抗力严重下降[3];③胎膜早破时,下生殖道的细菌可能进入羊膜腔、宫腔内,成为条件致病菌,导致切口出现感染,另一方面,胎膜早破本身就有部分原因是受到感染引起的,更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可能性。
3.2 减少剖宫产后切口与宫腔感染的处理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应该采取以下对策:①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确保产房无菌管理;②产前做好孕妇的检查保健工作,及时治疗糖尿病等并发症,加强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患有阴道炎的孕妇必须及时治疗。孕晚期要避免性生活,产程孕妇应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肛查和导尿,对于难产的孕妇要马上进行剖宫产手术,减少产程时间。对无法进食的孕妇,应及时补充液体和能量,以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4];③手术过程中要正确选择切口,确保子宫下段横切口少出血、张力小、容易缝合。以免切口向两端撕裂,当发现活动性出血的时候,应该从裂口处单纯缝扎止血,预防形成血肿,不能反复盲目缝扎,不能缝合过密,避免局部供血不良和组织坏死[5]。
3.2 对比两组术后多种因素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在本文研究中,主要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后发生感染以及术后无切口感染的产妇共100例的临床资料,经研究得出对照组中检查次数>2次为5例、胎膜早破为7例、羊水污染6例;观察组检查次数>2次为20例、胎膜早破为20例、羊水污染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临床中应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关处理对策,才能很好的控制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
综上所述,导致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有很多,有效控制及预防浅层伤口感染,是防治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芳.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3):106.
[2]刀莲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治疗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9):39-40.
[3]邵素芳,张海敏.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性科学,2013,22(08):34-36.
[4]梁爱婵.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11):132.
[5]廖雨琴.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3,32(06):76-77.
论文作者:隋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切口论文; 术后论文; 胎膜论文; 对策论文; 因素论文; 产妇论文; 发生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