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竞争及其管理_组织发展论文

论竞优及其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竞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30多年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的经济实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居民生活的平均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得到迅猛增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然而,由于指导思想上的主张以及强势的宣传、引导等诸多原因,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还是被过分地强化了,并在现实中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出现了以恶意打压报复竞争对手为目的的恶劣的非正当竞争行为[1~3]。尽管竞争对人类社会有其积极的作用,但过分强调竞争而恶化人们社会关系的现实也不容忽视。这些都表明人们在指导思想方面还存在误区,还需要更好的思想来指导人们的行为[4~6]。

实际上,人类发展史早已表明了尊重事物规律的重要性,只有当人类社会组织的行为符合规律,组织才有可能长久、健康发展;一旦违背事物规律,组织最终必将走向衰败。赵希男等[7]在总结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注意到,(理性的)人们往往是依据自己对事物演变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竞相在其组织范围内展示自己的优良;并借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表述及其内涵,将该类行为命名为“竞优行为”,于2006年正式提出了竞优思想及其相关主张,即人们应该竞相探索、发现、认识并利用事物的规律,以展示自己的优良;竞优行为应该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主流行为;社会组织则应通过尽可能地承认其成员优良的方式来引导并鼓励竞优。

关于竞优的特点、竞优活动的本质等方面目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竞优的有关特点及其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形成相应的观点,供有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1 竞优内核及其特性

竞优内核是指指导竞优行为的内部核心,也就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本质的认识结果。尽管每个人所拥有的竞优内核常常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局限性 在探索、认识和利用事物规律的过程中,每个人对规律的认识都存在片面性,很难做到完全掌握事物的规律,其主要原因在于事物的规律常常不是显性的,必须通过人们所能接触到的表象进行分析和推断。此外,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原因,一个人常常不可能接触事物的全部表象,即使接触到了全部表象,还需要经历从表象挖掘事物本质规律的阶段,因此,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很难完全掌握某一事物的演变规律。比如,名噪当时并曾被奉为绝对经典而广泛运用于机械运动分析中的牛顿力学,也被证实是有其时空局限性的。除了没有完全揭示事物的规律之外,竞优内核的局限性还体现在行为主体对其掌握的竞优内核常常不能或不愿完全无偿地贡献出来,这就涉及竞优内核的社会价值及其知识产权。

(2)价值性 行为主体的竞优内核是其探索事物规律的精华,不仅对其本人具有很大的价值,甚至对人类社会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牛顿力学,尽管它不能准确揭示高速(如接近光速)运动事物的规律,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机械唯物论”思想,但其对人类科学事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它得以广泛传播,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甚至导致人们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认为自然界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片面性,但由于它把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原因都归结为自然界本身规律的作用,有利于促使科学家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能刺激人们运用分析和解剖的方式,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更多的经验材料,这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对科学的发展来说也是必要的。

(3)差异性 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随着对各种事物认识的日积月累,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竞优内核常常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竞优行为的差异。竞优内核的差异性也表现在对应行为主体的言行上。在各自不同的竞优内核中,能够比较全面且准确地描述或利用事物规律的行为主体,其竞优内核的价值较高,并常常能因此而提高对应行为主体在其群体中的社会地位。此外,行为主体的竞优内核之间还存在时效性差异:有些竞优内核可能具有超前性而罕被接受;有些竞优内核可能因为过时而落伍;有些竞优内核则由于能满足需求而能够得到现实的回报。竞优内核的差异是动态演变的,从而决定了竞优内核价值也是动态变化的。

(4)可传承性 行为主体的竞优内核是特定行为主体关于若干事物规律的认识及其应用经验的总和,一般可通过语言、文字、演示等途径进行交流或传授,而事物的规律是可重复的,其他人可以通过实验印证对应的竞优内核,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和继续传承;并且,接受了某些竞优内核的人,常常可以在其所接受的竞优内核的基础上,获得更丰富的竞优内核。在此过程中,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竞优内核可以得到不断地完善,并越来越接近事物规律的全貌。

(5)可集成性 竞优内核是特定行为主体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及其使用的经验积累,类比“盲人摸象”的行为可知,任何一个行为主体对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主观认识,都难免片面性并缺乏准确性,而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个事物规律的主观认识既可能有差异,也可能存在交叉;如果不同行为主体之间从共同点出发,互相印证差异性,必然可以相互补充,充实各自的竞优内核,形成对事物规律的更全面了解,从而实现不同竞优内核的集成。集成其他行为主体的竞优内核,可以高效率地扩充行为主体的竞优内核。由于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竞优内核是其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知识积累,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常常凝结了行为主体的大量投入,包括时间、精力和脑力劳动等;由于与其他行为主体交流竞优内核还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风险,比如培养了竞争对手等,因此,行为主体很难轻易对外坦陈其竞优内核。由此,即便是能够意识到集成竞优内核的优点,行为主体间毫无保留地交流竞优内核依然是相当困难的。

(6)可消亡性 行为主体的竞优内核虽然既可以继承又可以集成,但在被继承和被集成之前,该竞优内核是以行为主体的主观认识为主,这其中既有有价值的探索结论以及结合自身的应对经验,也包括关于事物的模糊的和不正确的看法,其中必然含有未见经传的内容。如果不将这些内容整理和提炼,很可能因为行为主体的意外遭遇而导致部分或全部流失;况且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所表述的规律,行为主体最终总会消亡,其竞优内核也必然会随其消亡而消亡。由此,从珍惜劳动积累的角度,在适当的时候和场合,理性的行为主体会愿意贡献其竞优内核,以提升其亲近的行为主体(包括人类社会)的竞优水平。

2 竞优活动的特点

(1)竞优是智慧主体的普遍行为 实际上,竞优是行为主体基于对外界的探索而采取的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每个物种和每个个体拥有与生俱来的3种意识:①自我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所产生的能力既与物种的类型有关,也与生物个体的状况有关。在正常情况下,任何物种的个体都不会丧失自我保护的意识,并在受到外界侵袭的时候,采取保护自己的行动。②生存意识,生存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维系自身生命体存在而摄取所需物资的行为,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其中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能力因物种不同而差异很大。③繁衍意识,广义上讲,繁衍意识就是发展意识,从个体的发展、种族的发展到种群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发展意识常常比生存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要强烈。尽管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但通过探索和继承,行为主体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环境在自己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此,行为主体必然要借助外界环境来提升和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空间。由此,得到其所在群体或组织的赏识和支持成为行为主体的一项重要行为指南,也就是说行为主体在探索规律并利用规律发展自己的时候,必然要将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所关注的价值内涵和价值理念作为表现自己才华的主要方面,也就是竞优行为。换言之,竞优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规律,即竞优是智慧生物在谋求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行为。

(2)竞优需要知识驱动 行为主体的竞优行为是依据其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制定自己对事物利用方面的诉求,并采取有利于提升自己人生质量和在其群体中社会地位的行为。由此,竞优行为是由行为主体对事物规律的认知和相关经验驱动的,需要一定的知识性,并且行为主体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其竞优。

(3)竞优行为常有差异 竞优是人们探索、发现、认识并利用事物的规律,在其所在的组织内展示其优良的行为。由于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是为认识并利用事物规律服务的,因此,竞优由3个方面构成:①强调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和途径;②组织所主张的内容和价值取向,这是竞优的业务范围和决定优良的宏观标准;③行为主体要展示其自身的优良,这是竞优的目的。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当组织所主张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明确以后,认识并利用事物的规律来展示自己的优良便是行为主体竞优的主要形态。然而,由于事物规律的客观性和隐蔽性,对规律的认识却是主观的。如果把规律比作“大象”,则探索规律的人们很有点像摸象的盲人。由此可以说,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难免片面。此外,因为不同的“盲人”可能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他们获得不同的感觉是正常的,而总是感觉一致的情形反而是不正常的;即便是不同的“盲人”摸到“大象”相同的部位,也难免会因为这些“盲人”不同的经历、“摸象”的用力程度及其身体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感觉。由此,不同行为主体对规律认识上的差异是必然的。依据这些认识采取不同的竞优行为也是自然而然的。换言之,即便是组织引导并鼓励其成员积极开展竞优,组织成员的竞优行为也必然存在差异性,而且这些不同的行为常常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这就要求组织必须正视竞优方式和竞优行为的差异性,并避免用绝对统一的“标尺”来衡量不同的竞优方式和竞优行为,应注意为组织成员创造更大的展示其优良的空间。

(4)竞优导致多元 虽然竞优行为的差异性是必然的,但由于事物规律的可重复性,在众多行为主体的竞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行为主体对事物规律形成了某些相同或类似的认识,其中也包括自身状况比较接近的一类行为主体,从而导致这些行为主体的竞优行为非常类似。更多的是由于竞优内核的可继承性,人们在交往中交流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并通过检验事物,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竞优内核的共享给共享者带来的优良表现,进一步促进了共享,使更多的人具有相近的竞优内核,从而可能导致竞优行为上的相近。然而,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竞优行为逐渐按照不同的群体而形成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导致了若干种不同类型的竞优行为,即所谓的多元状态。

(5)竞优派生竞争 由于各种资源的限制,需要相同资源的行为主体很可能产生对资源的争夺,尤其是稀缺资源,有时这种争夺就是战争,战争的胜利者则成为这种资源和其他行为主体的统治者。人类智慧中强劲的模仿天性与动物贪图享乐的天性相结合,使人们更愿意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秀行为而达到增强自己的目的,从而导致对同样资源需求的增加,产生对这些资源的人为竞争。竞争要确立竞争对手,要有同对手相同或类似的争夺内容以及超过对手的目标。如果竞争对手是故去的,或者竞争的目标是静止的,则竞争行为仅仅是行为主体的独立行为;当竞争对手是现实的,则竞争目标和竞争结果就会因为竞争对手的不确定行为产生不确定性,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就要时刻跟踪和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这就使得行为主体将很大精力用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8],而不是对认识事物规律的研究,从而偏离竞优的方向,导致精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浪费。由此,当今社会充满竞争。虽然竞优与竞争都是为了使得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但是竞争与竞优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竞争主要是为了己方的利益而针对若干个对手的争胜活动,常常以竞争对手的行为为基础,采取各种手段争夺利益;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行为决策。由于不强调规律,竞争既可能符合事物的规律,也可能不符合规律,从而可能导致竞争过分残酷。竞优则更强调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高度去俯瞰行为主体行为的根源。这一独特视角有助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貌,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思想高度。竞优是行为主体单方的行为,行为的作用方向是积极探索和利用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突出强调事物的规律,并按照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标准展示自己的优良,从而形成每个行为主体在以有利于群体的前提下表现自己优良的具有良好周边影响的个人发展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是以对规律的探索和认知为基础和核心,尽管可能会因为行为主体对规律的认识,以及利用的水平及程度而导致竞优水平的参差不齐,但应该说竞优是以有利于竞优主体所在群体而借助规律的行为,当属于值得提倡的人间正道!

(6)竞优具有层次结构 竞优活动有多种类型,既受行为主体关注的事物影响,也受行为主体自身素养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事物和事物之间常常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结构决定了事物规律之间的结构。比如,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而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是通过绿色植被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产生,因此,人的生存状况就与绿色植被的状况密切相关,或者说,在一定条件下,绿色植被的规模和新陈代谢的状况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可见,绿色植被的生存规律高于动物的生存规律。由此表明,事物的规律越具有层次性,层次越高,就越具有制约作用,也就越应该遵守。

人类的竞优活动具有多种层面,最基础层面的是个人的竞优,然后是各个组织层面的竞优。组织的竞优直接影响个人的竞优决策,高层组织的竞优主张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要超过低层组织。由此,人类在有关某事物的竞优活动中,全人类的主张处于最高层,其次是各个国家,再其次是各种组织,最后是个人。但是,各个层面关于某事物的认知过程却常常是相反的过程,即自下而上逐层汇总集成的。由此,组织的竞优主张,特别是以明确的制度规定形式来阐明的,将影响组织中成员对有关事物规律的认知;而组织成员对规律探索与利用的竞优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组织对规律的认知,从而调整组织的竞优主张,形成组织和组织成员间竞优的互动。这表明了人类的竞优活动不仅因事物规律的层次差异而存在结构性特征,而且也因人类社会存在的不同层面而促成竞优活动的结构性。也可以说,人类的竞优活动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构架的双重结构性制约。

竞优活动的层次结构也和社会组织的结构有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组织所制定的制度以及所形成的文化,也决定了某些规律,这些规律的结构对人们竞优活动的结构具有重大影响。比如,“文革”期间,国家主张“手上的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8],虽然个别学校、个别班级,以及个别家庭还是主张“知识的拥有量是上大学的资格”,但是国家的规定处于更高层次,入学的资格直接决定了想上大学的人的行为,从而导致了当时大部分在校学生学习不认真,很多毕业生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文化水平。经过“拨乱反正”,国家重新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并以严格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招生依据。这也表明社会组织高层的制度符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由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因为不同的关注目标和对所涉及事物规律的认知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竞优行为。对事物规律的认知水平和利用水平越高,行为主体竞优的效果就应该越好;所掌握的事物规律的层次越高,行为主体竞优的战略水平就应该越高。

3 激励竞优与竞优管理

前文分析表明,竞优行为是行为主体的必然行为,也应该是人类的正道主流行为。然而,竞优的方式、水平及效果却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具有竞优意识,有些人缺乏竞优意识;有些人由于具有较好的竞优基础,包括知识的拥有量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新规律探索和利用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取得很好的竞优成效,从而获得充实、丰富、多彩和有社会价值的人生。不同的组织对竞优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当一个组织重视竞优,就必然会鼓励其成员开展竞优活动,并通过竞优使组织成员和组织整体获益并快速发展;反之,如果一个组织轻视竞优,就必然会导致组织成员不注重探索并利用事物的规律来展示其优良的行为。由此,引导、鼓励组织成员开展竞优,并实施对竞优的有效管理,对组织成员以及组织的健康、有序和良性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鉴于此,应该积极开展竞优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1)加强竞优意识和竞优理念的培养 加强竞优意识的培养就是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竞优的概念、主张、特性与作用,让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仅要观察事物的表象,更要关注事物的内在规律,关注对事物规律的利用。同时,引导人们通过学习、探索和钻研,掌握事物的规律,对相关事物的演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设法依“其所以然”来为所在的社会组织以及人类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从而提升其人生的社会价值。

虽然竞优可能派生竞争,但在基本主张上,竞优与竞争具有本质的不同。竞优也承认竞争对手的客观存在性,但并不真正将其视为竞争对手,也不排斥竞争对手。竞优思想认为,在探索和利用事物规律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刻意地跟踪和模仿、复制,在自然状态下,不同行为主体的竞优行为必然是有差异的。由于人们在社会中的总追求是相近的,因此,完全对立的竞争只是一时巧合。由此,竞优思想主张不同行为主体间要相互学习和交流,互相完善对事物规律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各自再依据自己不同的特点和追求,研制适合自己的利用相关规律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更好的竞优。

加强竞优理念的培养就是让人们从内心认同竞优的思想主张,并坚信竞优既有利于完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组织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在宣传竞优概念和竞优主张的同时,通过大量的古今实例,来说明竞优的优势,并通过有效的技术方法支持竞优,使人们不仅了解竞优思想,还能看到竞优思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竞争的观念几乎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如同类企业间被认为是竞争对手,研发活动不是以自主创新为主,而是通过“跟踪、模仿”或窃取对手核心技术,形成其“低成本”的市场优势,致使我国自主的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缺乏国际影响力,而实现原始创新的关键正是对新规律的发现,以及对已知规律的高水平利用。由此可见,增强竞优意识和竞优理念,不仅有益于个人价值的提升,也有益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 每个组织和每个个人都要进行决策,也都希望能够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正确的决策又必须符合事物演变的规律,而规律的客观复杂性又决定了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全面地掌握客观规律,这就产生了竞优之说。竞优之说也表明,任何个人的观点及其决策都很难是百分之百正确的,而任何2个人的观点及竞优行为也很难是完全一致的,竞优的差异性源于行为主体的差异及其对客观规律认识的不完全性。由此,面对具体事务,人们在决策之前,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事物规律的认识,并通过对比、筛选和集成,更多地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特性,就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利用事物的规律,就有可能实现更科学的决策。这就是民主集中制所要达到的决策效果。实际上,利用竞优内核的可传承性和可集成性的特征,通过民主的发扬,让大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励大家共享关于事物的认识,通过共享认识,充实组织成员的竞优内核,从而提高组织成员的竞优水平。然而,社会组织中发扬民主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决策,而管理决策必须具有明确性和某种统一性。比如,组织行为的方向性决策常常不应该也不可能“四面出击”,也即组织管理需要集中决策,这种集中决策应该是民主基础上的集成决策。由此,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决策体制,包括这种决策体制的完善机制,既能保障即时决策的质量,还能积累和完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竞优内核,使社会组织更加健康地发展。

(3)保有竞优空间 在组织内宣传并树立竞优观念和竞优意识的同时,让组织成员清楚地了解组织所关注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竞优管理环节。明确内容就是依据组织宗旨而确定的组织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纲领性条目,可以具体落实到工作指标体系中,工作指标体系也可以按照各子组织或每个工作岗位进行落实。竞优管理所落实的工作指标体系与传统的岗位职责落实到具体指标值的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竞优管理中明确组织所主张的内容,是为了让组织成员清楚其竞优决策的优化指标内涵和竞优行动的价值方向,组织成员在面对各种事物及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知道利用所认知的事物规律应展示其优良的标准及其达到优良的努力方向,至于在各项指标上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结果,并不做具体的规定,给组织成员更多自由决策的空间,以发挥每个组织成员的个性优势。

(4)有效探索并揭示事物的层次及其演变规律 虽然组织中每个成员都在探索相关事物的演变规律,并且,他们所探索的结果必然要影响他们各自的行为。如果组织成员各自的竞优内核差异太大,必然导致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的显著不同。由此,组织有必要采取竞优内核的趋同措施。使竞优内核趋同的最有效方式应该是通过不断完善和丰富组织成员的竞优内核,既要使组织成员更全面地了解事物间层次关系,还要让组织成员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成员对相关事物规律掌握得越多,越容易取得相同的认识,从而越容易协同组织成员的行为。实际上,漂浮不定而又直接影响组织运行的事物并不是很多,组织之外的宏观环境,如所在国家和地区政府,其大政方针常常是比较稳定的,获取有关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组织可以通过鼓励其成员积极对组织内部和外部业务有直接影响且还不十分清楚其变化规律的各种事物进行研究和探索、交流和切磋,去伪存真,普及宣传,形成制度,持之以恒,一定能够不断扩充、完善并强化组织成员的竞优内核,使其在有效地为组织发展服务的同时,提升组织成员的价值。

揭示事物演变规律并加以有效利用的基础是组织成员个体的积极参与。由此,在趋同组织成员的竞优内核过程中,不能排斥组织成员的个性,要关注甚至鼓励组织成员的个性化竞优表现,即鼓励组织成员在组织关注的内容及其正确的方向上特立独行。如果在组织的各个方面总能不断产生具有新特点的竞优行为,组织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归纳和提炼与这些竞优行为相对应的竞优内核,使组织的竞优内核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保持组织的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组织对其成员的竞优内核趋同的过程也可以是集成的过程。虽然竞优内核差异性是绝对的,而且成员对其竞优内核也具有保护的必然性。但是,集成竞优也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其作用包括将各个行为主体所获得的一些似乎孤立的知识,通过某种方式交叉集成在一起,从而构成关于具体事物有机的整体性知识,供组织使用。组织为其成员提供这些集成结果,可以提升他们的竞优水平。由此,如果组织采取恰当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组织措施,比如借鉴已有的知识管理方法,并不懈地推进,对竞优内核的集成一定会大有帮助。

(5)运用相宜的管理技术支持竞优 通过上述过程或环节,虽然能够为组织形成竞优文化、开展竞优活动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但在实施中还必须有相宜的管理技术予以保障。其中最关键的管理技术是如何承认组织成员的竞优业绩,也就是组织如何从竞优的角度衡量其成员的各种竞优行为。在以往的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方面,采用的考核评价技术大都是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既不能体现每个组织成员的个性优势,更不能引导组织成员积极开展竞优。考核评价是制定激励对策的依据,其导向作用表明了考核评价技术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由此,体现竞优导向的考核评价技术,就是要在组织所主张的内容范围内,尽可能承认个体对组织的贡献,即按照组织所主张的内容范围和效用函数,结合每个成员的具体表现,挖掘能使其效用最大、又能被普遍接受的衡量方式及结果。

运用管理研究方法,可以把组织所主张的内容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相对固定[9]。效用函数常常是通过价值参数(权重向量)与指标通过数学形成的某种集成,集成的形式决定了效用函数的结构。由此,在获得实际评价指标值的基础上,在确定的效用函数结构下,针对具体的被评价个体,谋求实现其最大效用函数值的途径应该是寻求某组价值参数,用该组价值参数向量,按照效用函数结构集成的效用值即为该被评价个体的最大效用值[10,11]:

式中,为被考核评价者j的指标向量值;W为价值参数向量;D是各种可选择的价值参数向量集合。式(1)所表现的就是寻求最能展示被考核评价者j的价值实现途径。该模型的最优解是一组特殊的价值参数向量,由于这组价值参数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个体的效用,是对个体优势状况的一种反映,因此,可称为个体优势结构特征。利用个体优势结构特征,可以进行很多与竞优相关的分析。比如,对个体优势结构特征的聚类分析,综合运用个性优势特征进行的评价与分析。运用这些分析方法可以发现,以排序为导向的传统评价方法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有限[12];而基于竞优的分析方法可定量地识别行为主体优势特征结构[13],使得社会的各种组织和个人,既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到合适的学习标杆[14],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15]。这些分析方法能够为竞优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6)及时调控制度 组织的制度和文化也在组织内部决定了某些规律,这些规律必然首先影响组织成员的竞优行为。也就是说,制度的调整是从社会组织层面来调整成员的竞优行为,是更直接的竞优管理。由此,制度既是管理的科学性水平的标志,也是竞优管理水平重要的决定因素。鉴于此,社会组织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其制度的管理。通过对竞优行为的分析,特别是在分析组织成员个性优势特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有助于从组织成员的实际行为上获得组织相关制度的现实作用,并通过比对制度设计的目标,对制度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剖析,并适时地加以完善。

4 结语

竞优是人们的普遍行为,竞优思想告诉人们,要不断探索事物的规律,并不断利用事物的规律,在所在的社会组织中展示自己的优良。通过延伸竞优思想来实现竞优主张,形成了一种柔性主张,即引导人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这种柔性的主张与刚性的制度管理建立了密切联系,因为这种主张所强调的社会组织价值标准,决定了各个层级的社会组织制度对人们竞优行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说明了对制度及制度关系的管理是决定性举措,对制度的管理更应该采用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集成模式。

标签:;  ;  ;  ;  

论竞争及其管理_组织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