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兴趣;创新氛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34-02
教师是新课堂改革背景下创新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从创新的角度不懈地努力,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就一定会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创新活力,一定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下面结合个人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或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或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或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或以设计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我在讲授《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表格,把他们认为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列出来,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发言踊跃。通过此活动,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责任,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强化了学生要做个道德高尚有责任感的人的体验。
二、通过民主课堂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角度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从而保护学生求知和创新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此,我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我选择“生活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课题,接受上课“预约”的同学,学生课余不亦乐乎地忙着阅读、研究书本内容,找资料、列提纲、寻例证。当学生正式登台授课时,我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正确引导其他同学的配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授完课后,我又恰当评价,加以鼓励和肯定。学生提供的这些材料是客观存在的,但对教材信息的取舍却因人而异,因而这个取舍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体现了学生学习、创新的因素,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要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 “正当防卫”知识点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观看案例,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提问,使得学生在提出问题、参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自主地解决问题。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学过程中,当讲到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观点时,同学们普遍对适度消费与现实生活的不一致感到十分困惑,纷纷提出问题:1、汽车、住房等商品的按揭是超前消费吗?2、一步到位的消费不是很好嘛?3、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点是否正确?4、青年学生的名牌消费不是促进消费,为扩大内需作贡献吗?这些尖锐的问题,如果急于讲大道理,学生口服心不服。……于是我分组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论证,许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归纳如下:1、适度消费是量入为出,不赶时髦,而不是盲目攀比;2、“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观点是正确的,但必须与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相适应;3、青年学生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消除各种消费误区,不随波逐流,不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不搞超前消费、崇洋消费。
四、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师的教法,忽视研究学生的学法。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师的归宿。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通过课程改革既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又迫切需要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尽管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最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学科发展规律,要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实践作好充分准备。
五、紧密结合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来阐述理论观点,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思品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学有所用,又学有兴趣。为此,我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会交待学生课外找出有关的活生生的例子,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课文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轻松而有效。
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的危害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拿出人民币等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这样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如在“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一课讲述“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短片《团结就是力量》。明晰的画面、铿锵的节奏、气势磅礴的主题,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让同学们在雄浑的音乐意境中领略手手相连、心心相映的崇高美。在教法律常识时,我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目,有时把“今日说法”案例与学生一同分析、探讨,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李增田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7
标签: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同学们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