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_高等学校论文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_高等学校论文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内涵与实现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产业化经营论文,内涵论文,机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2)01-0136-05

高等教育产业化作为一种重新崛起的教育理论思潮,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其深刻指向在于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有效运用产业化的理论改革现行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根本性转变的战略高度,提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命题及其战略构思。

一 当前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意义

本文所讨论的“高等教育”是指广义的高等教育,即主要是由政府举办或由政府依法批准举办的、高中阶段以上的具有非义务教育性质的学历教育,但分析中仅以普通高等学校为典型案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困难在于由于体制的原因,使得高等学校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或政府财政的预算内投资,投入来源较为单一,并且投入不足,而高等学校又不能自主地通过市场获取所需的发展要素,自身结构调整的缓慢也使它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全球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新经济到知识经济的逐渐兴起,凸现了高等教育的现代产业属性。我们认为,跨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转轨的根本出路是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当前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将逐步减轻各级政府财政的负担,为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管理能力奠定物质基础

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运用现代产业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一是使高校的各项建设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依靠市场,而不是政府;二是使高校后勤部门运作由投资经营管理模式过渡到收费经营管理模式,由依附学校发展过渡到脱离学校自行发展,从而可以把原先对学校后勤的支出转化为对教学科研的投入;三是通过内部机制转换,可以有效地克服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师生比例偏低、专业和课程设置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弊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减少浪费。由于依附关系的淡化和财政负担的减轻,从而使政府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统筹管理。

2.将增强高校面向区域教育市场自主办学的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形成了国家集中计划、资源集中配置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制度安排。这种以单一的行政配置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依附型”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单一,自身协调能力较差,缺乏办学自主权,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太弱。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将促使地方高校在招生分配、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学科调整、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与市场接轨,增加收入和资金积累,从而增强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和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当前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将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树立效益观念,规范竞争秩序,实现高筹教育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

3.将形成区域教育消费热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将从根本上扭转高等教育卖方市场状况,增加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改善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高等教育供给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强劲的教育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1)可以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增加教职工的收入。教职工收入的提高则可以增强教职工的消费能力。(2)扩大了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需求。一系列教学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必然带动相关产业如建材业、建筑业和出版印刷业等的复苏与增长。(3)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劳动者经济收入水平与其受教育的程度成正比,因而可以增加高等教育消费者预期的经济收入及其消费能力。(4)可以使更多的人走进高校而不是流入社会,因而可以减轻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降低就业竞争力,从而使现有在职职工的收入得到一定的保障,从而提高其消费水平。

4.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区域劳动力结构,实现高等教育营运的良性循环

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既可以加快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又可以使高校的科技知识创新尽早进入生产、传播和应用领域,使人才、技术、信息和设备等内部要素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利用高校的这种人才优势、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装备优势,可以渗透和改造地方传统产业,发展知识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其直接作用是为众多准备就业的高中毕业生提供进一步深造或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其间接作用是缓解高等教育供求矛盾,使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既减轻就业压力,又使未来的社会劳动力结构得以改善。从长远来看,改善社会劳动力结构的根本途径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则主要依靠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经营来实现。因此,这种相互间的需要和良性互动,将使得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如人才的价值、知识的价值、教师的服务价值、科研成果的价值等得以实现,即高等教育的买卖双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等价交换。

5.将加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以适龄青年(18-22岁)可进入大学学习的百分比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标准,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化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5%)、大众化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至50%)和普及化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三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是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15%,基本实现大众化。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必然要进一步敞开高校大门,让更多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量化指标即毛入学率将有较大的提升,而且办学的主体、培养目标和方式等将呈多元化态势,满足大众化目标的质量标准。

二 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内涵

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在本质和目的上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在过程之中尤其是管理和运作方式上则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学会经营正在成为西方现代大学的一种理念。学会经营的理念中蕴藏着深刻的产业化运作的涵义。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学校不需要经营,更不必学会经营,一切都在“供给”的序列之中,国家或政府作为“供给”的主渠道和唯一途径,使高校不必经营就可获得生存的空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缺乏的恐怕就是现代经营理念。

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是基于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1)新的教育观念既将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事业,又将教育作为生产知识、物化知识的特殊的产业部门。教育是人力资源的生产部门,为社会提供的是最重要的资源。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是因为它符合按目前国际流行的产业概念,即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形成过程中提供净收入的行业的标准,它也需要占用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同时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对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它的运行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2)高等教育的现代产业属性所蕴含的基本功能及其拓展和变化是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客观基础。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功能将从原有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进一步拓展到知识的创新、生产、传播和应用等方面;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将从间接的“生产性”进一步拓展为直接的“生产性”;高等教育将从最初的特殊产业逐步过渡到未来的一般产业;科学与教育从社会经济运动的边缘趋向社会经济运动的中心,因而知识因素也将从作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因素,逐步转变为主导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等。(3)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推进产业化经营。例如,高等教育没有摆脱对国家或政府的行政依附,缺乏自我调整、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高等学校自身结构调整步伐缓慢,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尖锐,其供给短缺与需求巨大存在明显的反差;地区间高等教育供求不平衡;高等学校对外开放的层次较低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所谓产业化经营是指将经济事业(事务)整体当成产业来经营的行为或过程。在这里,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涵义是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在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的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摆脱对国家、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依附关系,在教育过程之中和教育过程之外,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产业化方式运营,走自主办学、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办,使高等教育超越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使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向全社会开放的现代产业系统,并且按照投入产出原则,在扩大高等教育市场供给规模和满足群众高等教育需求的过程中讲求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于上述基本界定,我们所设想的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内涵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是指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必须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置身于市场经济竞争之中,尽可能从市场获取产业发展的要素,以产业的投入产出标准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标准,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作为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规模的主要参数。同时,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自动校正自身行为出现的偏差,努力按照市场发展所要求的速度和规模来培养高层次的、合乎市场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恰当地解决高等教育内部的管理问题和布局问题,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在资源流动和市场竞争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按产业化方式运营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产业必须按照产业化方式来经营和管理,必须讲求产业化生产的投入产出,完善产业收益的核算体系和评估体系。但是,一方面,在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拥有的多种社会职能,其主要的社会职能是通过教学、科研活动来体现的,因为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本质是高新科技和新知识的传递、探索、创造、积累,有其自身规律,办学必须自觉地遵循;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又是师资、设备、资金等主要教育资源的需求者,按照产业化方式来经营高等教育,就应该切实扭转传统体制下高等教育纵向依附、粗放发展、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现象,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内涵发展、对外开放、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只有按上述产业化方式运营,才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高等教育在产业化经营中能够通过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的确定、经营管理体制水平的提高等来提高高等教育产业的生产效率,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3.经营于教育过程之外和教育过程之中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范围,既在教育过程之外,又在教育过程之中。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在教育过程之外,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与教育过程无关的经济实体以及校办科技产业的经营活动,其实质是实现校企分离,按投入产出规律运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般说来,在商品经济初级阶段,产业化经营的范围主要在教育过程之外;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产业化经营的范围还将渗透和扩大到教育过程之内,即教育过程本身也应遵循投入—产出规律,讲求经济效率和效益,其实质是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教育过程的直接产值,包括专门人才的产值、教师服务的产值、科研成果的产值以及知识创新的产值等,应实现与其它产业的等价交换。

4.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教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其中,关键要素是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拥有的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权利和能力。高等学校通过密切与市场、社会的关系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由政府集中控制的纵向约束转向以市场为主的横向约束。高等学校因此将成为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对其运作所依赖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及自身运行结果更为关心。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的关键是切实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密切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以及社会其它方面的联系,强化市场进入和社会参与,建立高等学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使其能够独立地从市场获取教育发展的资源和各种经济支持,能够独立接受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大量科研课题,独立地根据市场需要招收学生,并能够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形成内在自主发展、良性循环的态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将资源合理分配于长期用途和短期用途,自觉进行资金积累,逐步形成自我增值、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机制。

5.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有其特殊性。它是在坚持高等教育的事业性,即它首先是一项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社会事业的前提下,倡导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它并不是指高等学校完全按照企业的模式来运作,而是高等教育应该运用哪些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界效率和效益的产业运作方式。教育是按照一定阶级的目的,对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施加影响,促进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宗旨,培养大批有社会责任感、敬业爱岗并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因此,在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善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这正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不同于其他盈利性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高等教育首先是一项事业,决定了国家必须从宏观上加强对教育的调控、引导和投资。

6.整合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矛盾是高等教育产业与高等教育事业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是一种特殊产业;高等教育既是公共品,又是私人品;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既在高等教育过程之中,也在高等教育过程结束之后;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可以以适度盈利为目的,高等学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则必须以培养高质量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既需要政府的支持、资助,也要通过市场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求得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为了克服上述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冲突,需要采取整合措施,保证两者之间关系的协调:(1)实行高等教育目标的合理分工。公益主导型高校(以公立高等学校为主)以培养高质量高级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产业与公益兼顾型高校(主要是民办高等学校),依据有关法规,以办学盈利和培养人才为双重目标;产业主导型高校(只能是民办高校),以办学盈利为目的。由此分类体现和发挥高等教育产业性和公益性。(2)分清在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投资者、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的区别和联系。私人、民间投资者和举办者可以以适度盈利为办学目的;政府作为高等教育最大收益者,也是最大投资者、举办者,不能以盈利为其办学目的;办学者和管理者都不得以盈利为其工作目标。(3)颁布有关法规,建立良好的适度盈利与提高办学质量、政府拨款与自筹经费等的协调机制。以此促进高等教育产业性和公益性的充分发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 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机制

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讲求教育投资的规模效益,面向社会,走向市场,通过现代化的办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方式,努力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通过市场手段和市场机制的运行,尽可能地从市场获取教育发展所需的要素。要给高等教育注入改革与发展的内在活力,必须着眼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应从教育的基础性、产业性、特殊性出发,充分运用市场调节手段,使之从国家计划调控模式下挣脱出来,但又不是放任自流,以逐渐形成国家、高等学校与市场责任分明、关系协调、相互促进的开放式的运行方式与运行过程。

1.高等教育区域化

高等教育区域化主要是从管理体制的角度而言的,它是指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区域统筹。其实质是逐步淡化学校对政府及其部门的依附关系,强化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打破省市属、部委属的界限,在面向社会,首先是在面向所在区域的过程中优化配置资源。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教育区域化战略的实施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宏观背景和前提条件。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化,既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主动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又能促使高校更加积极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的状况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区域发展的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此外,高等教育区域化战略的确立,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区域性办学目标的定位,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空间;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筹权和决策权的增强与扩大,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外部保证;地方高校自主办学机制的塑造,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2.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

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必须实现投资的多元化,例如采取政府、企业、银行合作投资;国内外企业合作投资;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独立投资;教育产业上市,发行股票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设立开放式教育发展基金等方式,使教育投资多样化、融资渠道多重化。只有如此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才能使高等教育产业的潜在市场转变为现实市场,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创造广阔的市场和宽松的经营环境。

3.高等教育产权股份化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教育产业的企业化投资经营,必须实现教育产权的股份化。在高等教育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由数家企业合作,甚至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进行共同投资,实行投资者之间的股份制合作,以保证教育投资能力的增加,使投资各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清晰。

4.高等教育运行市场化

只有把高等教育的投资和高等教育产业的运行转变成为一种市场行为,使高等教育既有投入也有产出,使投资者能够获得应有的收益,高等教育才能形成为一个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目前,部分企业涉足教育投资或产业化经营的其它领域,就是教育产业市场化运行的一种表现。高等教育不是纯公共物品,是公共品与私人品兼有的混合品或半公共物品,因而可以有条件营利。营利才能使教育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不会将投资撤出再转向其它投资项目上去。投资者的回报属于成本开支,与“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法律规定并不矛盾。当然,高等教育营利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必须始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5.高等教育管理企业化

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实现管理的企业化,能够使学校的效益与经营者、教育工作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心,降低学校运作中的成本,提高学校运行效率,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通过市场导向,按照教育经济发展的特有规律,实现教育内部的兼并和重组,把单纯的学校合并,变成教育优质资产的有机结合和教育结构的良性调整。

6.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化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化,要求高等学校从部门所有制中解放出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参与社会分工,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的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以提高教育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高等教育的产业化进程。高等学校的开放不仅在于围墙拆除而获得空间扩展这一形式,更在于它走出封闭的“象牙塔”而走向社会,融入社区之中,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收益。

7.高等教育产出高效化

即按照投入一产出规律,讲求高等教育低投入,高产出。为提高高等教育产出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善于经营。为此,要全面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经营理念,引入和树立资本观、市场观、风险观、竞争观、成本观、效益观、质量观、人才观、创新观、信息观和发展观等市场经营理念。

8.高等教育发展集约化

高等教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可以使高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发挥现有教育设施和教育手段的作用,提高师生比,走教育内涵式的扩张之路,实现教育系统和教育体制内部的“两个转变”。通过集约化的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

即高等学校的运营与发展,必须实现开放式办学,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战略。跨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以世界的眼光和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地与国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现代大学的教育经营理念和产业化运作方法,以壮大和提升自己。

10.三位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机制:政府—高校—市场

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机制涉及政府、高等学校和市场三个主要方面的不同行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整体运营效率。其产业化管理运作机制架构如下:

(1)政府宏观调控。在这里,“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调控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布局,保证教育经费的筹措和配置,清理高等教育的社会环境,干预人才培养和流向,监督人才的分配与使用。具体的方式与手段主要有:1)计划调控。在科学预测、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编制指导性计划和一定的指令性计划,对高等教育活动实施调控;2)行政调控。通过政令、政策、建议等行政措施对高等教育活动实施调控;3)法律调控、经济调控和督导评估等。

(2)高校自主办学。在高等教育市场发育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条件下,高等学校应具有办学自主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实体。高校应根据政府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拥有自主办学、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自主权,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换活动。学术自治和校长负责制,是高校自主办学的关键。

(3)市场积极引导。高等教育市场是由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需求者按产业化的经济关系建立起来的投资、服务与供求关系体系,主要包括投资市场、技术市场、后勤服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方面担负的职能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通过接受高级人才产品和科技知识产品,对高等学校提出人才、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以及向高校提供经济支持等活动,激励或抑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主要包括:1)调节人才和劳动力的品种、规格、数量,并进而影响各级教育的整体规模;2)通过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促进学校布局和学校规模调整,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3)通过学生选择学校,促进学校之间的适度正当竞争,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4)通过学校选择教师的竞争,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教师待遇的提高。

标签:;  ;  ;  ;  ;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