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冲击力开发理念的生态公园的设计探索——以梅州市梅塘湾休闲健身公园为例论文_陈瑜娜

基于低冲击力开发理念的生态公园的设计探索——以梅州市梅塘湾休闲健身公园为例论文_陈瑜娜

梅州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东梅州 514021

摘要:梅州城区处于“山环水抱”的城市格局中,周边围绕着众多的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具有美丽的城市天际线。由于历史原因,梅城现有的岸线过于生硬,景观性和亲水性较差,而梅塘湾作为梅城仅存的自然生态岸线,景观资源丰富,我们希望基于低冲击力开发理念,对公园的设计方法做一定的探索,来改善梅江一江两岸的整体形象,寻求实现生态、经济和美观趋于平衡的新思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慢行系统;乡土景观;湿地景观

梅塘湾公园位于机场片区,梅江河畔,规划范围北至梅州大桥,南至客都大桥。总规划用地面积约25公顷,总长度约4公里。公园设计充分尊重现状植被及场地特征,并利用现有设施,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以“低冲击开发”等核心规划策略,打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健身公园。在公园的设计方法或思路上有几下几点探索:

一、公园道路系统设计

公园道路系统设计以满足生物保护、经济、美观等方面为基本原则。根据现状地形特征,公园主要道路为“三线”的慢行系统,即沿滨水步行线、密林绿道线和城市骑行线。

(1)滨水步行线——在满足滨水休闲功能的同时,形成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滨水步行线位于梅江水岸,全长2.8公里,沿线的景观资源丰富,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地带,这里的水生、陆生、两栖类生物品种多样,既是人们观赏、考察的特殊区域,也是人们能体会到最多自然要素的最直接场所,所以在线位的选择是根据梅江河水岸线灵活设计,紧贴现状岸线,对沿线现状保存较好的植被进行避让,局部外挑设置亲水平台,设计标高为常水位标高约75.0,保证滨水活动的景观性和亲水性。滨水步行线断面设计为4米,满足市民滨水慢步的功能需求,并采用架空栈道设计,保障水、陆生物的生态通道,形成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避免了传统硬质铺装对生态环境的阻隔,实现公园“低冲击、生态”的开发理念。

(2)密林绿道线——在尊重场地现有资源的同时,突显生态和乡土景观特色

密林绿道线位于公园中部,全长1.6公里,此区域现状植被较好,种类多样,有成片的杨桃林和龙眼、毛竹、大王椰等乔木,更有一棵160年树龄的古木棉树,树形美观。设计上以保证绿道的生态性、乡土性为基本原则,绿道的线位尽量避让现状设施,保留乔木,结合古木棉树设计木棉广场,增强原有场所的印记;对现状过于茂盛、观赏性差的植被进行适当修剪,对现有的山坡、水塘、道路,在尽可能不破坏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补种乡土耐水植被,增加绿道的趣味性,提升绿道品质。密林绿道断面设计为3米,满足单车双向通行要求,同样采用架空设计,保证地被的自由生长,形成原生态的景观风貌。绿道设计标高结合尊重现状场地标高,达到20年一遇的标高,减少水淹频率,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3)城市骑行线——在保证公园通达性的同时,注重对沿线村落及环境的保护

城市骑行线结合公园河堤路设计,从梅州大桥连通至客都大桥,全长3.5公里。由于公园所处的区域为机场管控区,开发比较滞后,缺乏人气,所以此线路的设计从近期和远期两个层面来考虑,近期结合现状路面将断面设计为14米,保证公园的通达性和基本游览功能,在线形的设计上注重对沿线村落及环境的保护,在满足安全规定的前提下,对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及环境进行避让,减少近期公园的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冲击,并降低前期投资成本;远期等机场搬迁,则考虑将道路拓展至24米,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骑行绿道的设计靠公园一侧结合现状路基局部外挑架空,结合人行道统一设计,既可增加绿道的趣味性,又能减少对公园现状植被的破坏,体现生态、低冲击的核心理念,绿道设计宽度为5.5米。

(4)生态停车设施——在满足交通组织功能的同时,留出合理必要的生态、景观空间

公园停车场按照300-500米的服务半径规划4处生态停车场,分别位于主入口处、现状足球场附近、梅塘休闲湾附近和曾宪梓大桥附近。停车场设计以人为本,注重对现有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将停车空间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上有大树:为车遮荫,降低车内温度,减少能源消耗,增加人的舒适感。

下能透水:让雨水回归地下,调节地面温度,提升地下水位,兼作绿化灌溉。

绿树环抱:不仅吸尘减噪,提升景观品质,还能缓解炎炎夏日下的烦躁心情。

交通通畅:布局、运转、流程合理,交通便捷,用地经济,符合停车各项规章制度。

二、公园活动场地设计

公园活动场地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游人活动规律,尊重地形地貌、突出滨水公园特色,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滨水生态平衡的三项原则,尽量利用现有场地,设计多元化的空间场所,包括休闲、健身、码头、丛林、湿地、运动、垂钓等各类场所,满足游人的活动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设计中对现有场地进行全面梳理,因地制宜,分别对现状龙眼树广场、足球俱乐部、古木棉树、沙场、瓜果架及水池、鱼塘、果林、桥梁8个已有的场地,进行景观改造升级,打造梅塘八景,即梅塘印象、活力水岸、木棉忆事、密林漫步、童真野趣、生态湿地、客风水韵和连心拱桥。

(1)梅塘印象

本节点强调进入公园的第一印象,在入口位置设置较为生态的景石,与公园环境融为一体,突显生态主题;通过栈道连接至广场附近设置约10米高观景亭,形成标志景观,引导公园人流的视线;游船码头的设计注重与现状地形的衔接,形成层级景观;保留现状龙眼树群,形成龙眼树广场;保留现状植被,局部梳理,增设公园支路,强化可达性;现状排水渠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湿地景观,也有利于水质的净化。

(2)活力水岸

本节点注重公园活力的提升、人气的聚集,突显“活力” 主题。利用现状足球场改造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滑板运动场地等参与性强的运动设施。现状纯菊园保持原传统居民风貌,功能改造为服务用房,并在周边设置儿童游乐场及健身场地,提升场地活力。

(3)木棉忆事

本节点保留现状形态优美的古木棉树(160年历史),通过古树来营造“木棉忆事”的意境,设计通过在观景廊中撰写“历史故事”达到点题的作用。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通过架空的形式来处理现状高差,保持现有地形并补种黄金叶、红花檵木等色相植物,增强景观效果。观景廊抬高设计,即可以开阔景观视野,也可以作为舞台使用。

(4)密林漫步

本节点保留现状杨桃林,在林中设置3米宽密林绿道,局部设置休息平台,并设置杨桃采摘等项目,增加人气的同时,也能增强公园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在梅江边设置4米宽亲水步道。路边布置亭子、花架、石凳、石桌凳等。

(5)童真野趣

本节点结合现状建筑改造咖啡屋、茶吧等,周边设置亲子草坪、儿童游乐场、攀岩广场、儿童沙池、戏水池等。现状排水渠断面改造为生态驳岸,融入湿地景观元素,并增加水车及小桥景观,形成“小桥流水”的意境,增添童趣。

(6)生态湿地

本节点保留现状鱼塘,改造为湿地景观,并设置湿地观光栈道、水榭,在游玩的同时,也能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的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利用现状河滩地,设置集中的垂钓平台,并在平台上设置活动草坪和休息设施,满足家人郊游的需求。

(7)客风水韵

本节点作为未来重要的门户节点,设计上以迎“客”的设计理念,在广场中心设置迎“客”雕塑、并在广场周边补种观赏性植物,形成具有视觉冲击的大地景观效果,并通过大台阶将亲水平台联系起来,形成“客风水韵”的意境。

(8)连心拱桥

本节点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曾宪梓大桥,将其改造成人行景观桥,连通梅塘湾和对岸的梅县亲水公园,形成环梅江的生态休闲滨水空间,设计上通过对桥面断面进行调整、现状水泥地加铺塑木地板、现状车行道路改为绿道,面层铺设红色沥青、翻新栏杆、增设景观路灯等措施,整体提升景观形象。

三、公园服务设施设计

公园服务设施的设计应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尽可能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生态要素和文化要素,维持其完整性,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整合共生。我们的建造活动应尽量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并力图通过设施的建设来弥补生态环境中已遭到破坏或失衡的地方。

设计中保留现状具有地域特征的客家传统民居——纯菊园,将其改造为公园的服务用房,并对周边场地进行景观修复,使建筑与环境整为一体;保留基地中部具有园林建筑特征的梅塘休闲滩建筑,对内部庭院空间进行改造,并赋予新的功能,打造成为公园的休闲服务驿站。

结束语

梅塘湾休闲健身公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从该公园的总体定位出发,体现出了良好的生态性、景观性和经济性,这对完善梅江一江两岸的整体形象,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文中从多个方面对公园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必要地阐述,突出了基于低冲击力开发理念的生态公园设计方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方爱珍.浅析植物与绿道的整合[D].中国园艺文摘,2015,(07).

[2]陈钰皓.广东城市森林公园服务设施生态设计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09,(06).

[3]钱满坤.生态视角下城市住区停车景观设计初探[D].河北工业大学,2015,(03).

论文作者:陈瑜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2

标签:;  ;  ;  ;  ;  ;  ;  ;  

基于低冲击力开发理念的生态公园的设计探索——以梅州市梅塘湾休闲健身公园为例论文_陈瑜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