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孔繁森同志:孔繁森同志关于孔繁森同志事迹的报告摘录_孔繁森论文

学习孔繁森同志:孔繁森同志关于孔繁森同志事迹的报告摘录_孔繁森论文

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孔繁森同志事迹报告摘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志论文,孔繁森论文,事迹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连日来,孔繁森同志的事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从喜马拉雅到泰山脚下,从长白山麓到珠江两岸,人们为孔繁森的事迹而流泪、而激动……

今天,本报摘登孔繁森同志事迹报告团的部分报告内容,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侧面了解我们心中的楷模。斯人远去,纸短情长。愿孔繁森的精神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勤勤恳恳地奉献。祖国的建设事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光和热。

孔繁森同志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不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和感召着西藏、山东和全国的人民。

1979年,孔繁森接受进藏的任务后,来到西藏日喀则地委宣传部报到。组织上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高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孔繁森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这时候,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几乎跑遍了岗巴县的乡村牧区,并带领工作组下乡蹲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制定脱贫致富的办法和措施。他那平易近人,艰苦朴素,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县人民的爱戴。

1989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走访了600多名教职员工,并形成了加快发展拉萨市教育事业的设想。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拉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孔繁森热爱西藏,热爱西藏人民,他像珍惜生活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军政军民团结。他对人民付出了真情,与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4年9月,国务院授予他“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的荣誉称号。在阿里工作期间,同时兼任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孔繁森同志,把保持阿里的长治久安作为部队第一位的政治任务。1994年,阿里地区的日土县、札达县分别被西藏自治区授予“双拥模范县”和“双拥先进县”称号。

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集中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孔繁森同志以身殉职,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西藏,把不朽的精神留给了西藏。他所铸起的民族团结之碑,将矗立在高原之巅,矗立在中华大地。他谱写的新时期人民公仆的无私奉献之歌,将铭记在西藏人民、山东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里。

铸在人们心中的不朽丰碑

孔繁森同志响应党的号召,先后两次调藏,在西藏工作近10年。1979年4月第一次进藏时,他年仅34岁,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时,家居农村的老母亲已经80多岁,妻子体弱多病,三个孩子年幼,大的6岁,小的2岁。家庭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没有向组织提任何条件便欣然赴任。他不是不知道西藏的遥远,不是不知道那里的艰苦,不是不知道要远离亲人和家乡,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是党的召唤。孔繁森同志这一去,就是三个年头。

1988年,山东省委安排第二次调干部进藏,在考虑带队人选时,首先想到了孔繁森同志,认为他政治上强,熟悉西藏的工作和生活,唯一担心的是他家庭的困难。当省委组织部的领导找他谈话征求意见时,他又一次选择了党的需要。

1988年10月17日,孔繁森将要离开生他养他的母亲、哺育他成长的家乡了。一大早,院子里挤满了为他送行的人。而繁森这位一贯办事爽快的汉子,却一直辗转在老母亲的座椅前,他默默地站在母亲的面前,用手轻轻地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为了不让母亲牵挂,他贴在母亲的耳旁,用颤抖的声音说:“儿这次出趟远门,上北京学习。”看着母亲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通”一声,双膝跪在老母亲的面前,抱着母亲的双肩,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眼泪禁不住刷刷地流下来。看到繁森同志在老母亲面前长跪不起,前来送行的区领导流着泪把他拉起。繁森一步一回头,告别了亲人和家乡。

繁森同志进藏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年来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探亲假,大都是趁回内地开会或联系工作时顺便到家里看一看。就是在家里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也没能够回来,他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是你爸爸,但同时又是阿里的地委书记。这称谓不仅是一个职务,一份履历,更是一份责任,一副担子。我身负党的重托,不能顾小家舍大家,孩子,请理解你爸爸。”

孔繁森同志对党忠诚,淡泊名利。他第一次进藏前已是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进藏后任岗巴县委副书记,以后几次职务变动都没有升职,在副县级的位子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年头。他从不计较职务高低,从不讲究工作条件,一直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党拉车,全心全意为老百姓造福。

1975年冬天,当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同志到高唐县赵寨子乡蹲点。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村里的群众不知道他是一个副部长,只看到这个30多岁的青年人热情、踏实、肯干、能吃苦。工作队进驻的6个村,土地严重碱化,粮食产量很低,许多农户已经断了口粮。孔繁森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挨家挨户走访、慰问,常常把自己的那份干粮送给缺粮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同时,他跑到县委、地委去汇报灾情,争取救济。春节前夕,他们及时地把争取来的25万公斤救济粮和5万多元救济款,发放到困难户的手中,群众感激地流下了热泪。

孔繁森不仅时刻把基层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而且对自己的下级、身边的工作人员关怀备至。每逢看到这些工作人员家中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倾囊相助。那是孔繁森在莘县当县委副书记时,刚刚调到莘县县委当通讯员的李建国的父亲不幸去世。小李家里人口多、负担重。孔繁森同志凑足1000元钱送到李建国的手上。李建国拿到钱,感动得呜呜地哭了:这1000元钱是救命钱啊!可小李哪里知道,当时的孔繁森月工资不足60元,这1000元钱,除了他多年的积攒以外,大部分是借来的。1991年春节,已上大学的李建国,家又降不幸,一把大火几乎把家当全部烧光,这时已进藏工作的孔繁森同志得知后,立即写信让妻子给李建国家送去了2000元钱和两床棉被。繁森同志去世后,李建国哭着说:“像我这样得到书记关心、帮助的人,仅在莘县就不止十个、百个啊!孔繁森同志在聊城工作期间,像这样的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孔繁森同志英年早逝,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写了党的领导干部为人民的事业、为民族团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辉煌篇章,塑造了一个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在人民群众的心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献给西藏人民的一腔热血

孔繁森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无私地献给了西藏人民,献给了西藏的建设事业。他是藏、汉民族的好儿子,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他常说:“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西藏的土地就是我的家乡,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踏上西行列车,随身物品多了一个红十字小药箱。他年轻时曾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当兵,学习过医学知识,懂得医道。第一次进藏时,他就知道西藏地广人稀,农牧区缺医少药的现状和农牧民的疾苦。从此以后,每次下乡前,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身边总是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在拉萨工作几年,他为数以千计的群众看过病、送过药,用去他多少工资,连他身边的人也说不清。因为多年来他不仅很少给家寄钱,还用他妻子、他表弟寄来的钱买药买营养品送给群众。身边的人不忍心,有时就劝他,注意休息,注意身体。他总是说,看到群众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于心不忍啊!孔繁森同志任阿里地委书记后,这个小药箱又随着他到了阿里。不论在拉萨,在阿里,孔繁森都把关心人民疾苦、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作为自己的天职。在阿里任职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他下功夫抓了医疗卫生网点建设,改善了乡村医务人员待遇,大力推广中草药等工作。无奈地区底子薄,群众缺医少药就医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焦虑中他也明知一个小药箱的能耐是有限的,但他不以善小而不为,多为一个人解除病苦,也是安慰。就这样,在阿里人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区有个会治病的大本布啦(大干部)。”

孔繁森下乡常去的地方是敬老院,每次去总带着这个小药箱。他把对自己亲生母亲尽的孝心,全都给了这些他深爱着的藏族老人们。

在堆龙德庆县,孔市长到一个乡的敬老院,逐门逐户看望老人,为大家检查身体。旺姆老人正躺在床上,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孔市长连忙为老人作检查,发现老人除了肺部感染外,心脏也不好,就取出全部的消炎止咳药给老人留下,但药箱里已经没有治心脏病的药了,就在心里记下了这件事。回到拉萨,他就张罗着买药,消炎的,止咳的,治心脏病的和治腰疼病的,一大包,托人带给了旺姆老人。

说起孔繁森同志的道德风尚,说起他如何清正廉洁,如何艰苦朴素,而又怎样的古道热肠,救人急难,凡是跟他共过事的、一起下过乡的,谁都能举上几个例子。一是慷慨解囊。在乡下,只要是遇上困难人家,他总是习惯地掏掏口袋,有多少钱就全数送给主人;二是天寒地冻的季节里,要是正好遇到衣衫单薄的群众,他就经常把自己的毛衣毛裤和鞋子当场捐赠;没有人能计算出他到底送给了别人多少东西。他的驾驶员小杜大致算了一下,不长的时间里,阿里地委机关有好几个人给他织过、补过几件毛衣裤,他女儿给他织过三件毛衣,但这些衣服在他身上只是中转了一下,很快就都送人了。三是对自己和亲属格外苛刻。前年夏天他因外科手术住进西藏军区总医院,就坚持住普通病房而拒绝按规定住高级病房。他说阿里地区还穷,何必多花钱。他儿子孔杰来阿里看他,随他下乡期间,他还让儿子单独结算食宿费,弄得孔杰回家的路费还是向叔叔们借的。总而言之,他几乎就没有什么是属于他自己的。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虽然“难”,但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人民公仆,鞠躬尽瘁”的壮丽篇章。

呕心沥血寻找的致富之路

1992年底,西藏自治区组织部任命孔繁森担任阿里地委书记。此时他第二次调藏工作的期限已快满了。对于延长在藏时间,他没有提任何要求,只是说“我服从组织决定。”

有人向他建议:给组织提一提,还是按期返回山东吧,否则你家这本经难念呀。

他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果只念自己的经,国家的经谁念呢。我们领导干部平时教育干部和青年要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等轮到我们自己时就讲困难,怎么让人服气。

1993年4月,他驱车奔赴阿里。当时阿里正值春荒,由于连续两年的旱灾,牧业生产形势非常严峻,群众为了养活牛羊,把口粮都喂了牲畜,此时各县群众缺粮的电报频频拍到了地委、行署。

为了让全地区群众走出贫困,孔繁森同志踏上了调查研究之路。地委、行署的其他领导也纷纷下到了基层。

阿里地广人稀,经常是乘车行了几百公里见不到一户人家。路餐只能是找个避风的山脚烧点水,吃随车带的干粮。许多同志因劳累和晕车吃不下东西,孔繁森同志边用力地嚼着风干肉,边舀着山泉水鼓励大家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污染,等开发出来,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逗得大家都爽朗地笑起来。由于连日劳累,他的胃病犯了,大家看到他一路上不断地吃三九胃泰等胃药。

半个月后,他回到了狮泉河。在孔繁森的主持下,地委提出了阿里地区的发展蓝图。

为了使地委的工作思路落到实处,他提议组成现场办公工作组到县区乡帮助基层制定发展规划,并为基层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7月7日,现场办公工作组到达了札达县底亚区。由于连续奔波,孔繁森同志患的直肠纤维护瘤破裂了,这一天他步行了十多公里的山路,到达了离印军哨所仅几百米的前哨小山村什布奇。全村9户人家,39口人听说地区最大的首长来了,都迎了出来。工作组挨户走访群众,对群众提出的要求都一一作了答复。太阳快落山时工作组方才离开。群众高兴得载歌载舞,把工作组送出村外。晚上工作组住在边防连。我们大家发现,孔书记脸色不好,也不像往常那么有精神了,随行的其他领导问他,他总是说没事,就是太累了。入夜,躺下不久的孔繁森同志等大家睡熟了,又悄悄起床出去了,我被关门声惊醒了,发现孔书记不在床上,连忙起床出了门,月光下只见一个人在部队营房前的小溪边洗着什么。我赶过去一看,只见他无力地依在一块大石头上不断喘着粗气,额头上渗出许多汗珠来。我忙把他扶起来,他指着盆中的衣服说,都搓好了,你帮我清清就行了。我叹了口气说,半夜三更的干嘛洗衣服。他说可能是肠瘤破了,出了些血。我猛地想起今天白天在路上,他为什么走得那么艰难,总是落在最后头,我对他说:这样下去不行,明天你得休息,干工作不能拼老命。他擦了一把脸说:没那么严重。咱们工作刚开个头,不要让干部群众感到咱们当领导的娇气。看着他斑白的双鬓,我的心猛一酸,一向不爱掉泪的我,也禁不住眼泪从眼眶里奔涌而出。

在阿里工作的近两年中,他没休息过一个星期天,阿里地区的7个县,30个区他全部到过,106个乡他去了98个,好多区、乡他都去了好几次,总行程达7万公里。

在孔繁森同志带领和努力下,朗久地热电站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发电,狮泉河夜空彻夜通明,梳绒厂、鱼骨粉加工厂、水泥厂已拔地而起。

倾注雪域高原的炽热情怀

一九九四年初,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时候,一场五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席卷了整个阿里高原。漫天大雪,吞没了农田、牧场和村庄。牧民群众被大雪围困,处境危险而艰难。抗灾救灾刻不容缓。地委和行署立即组成三个工作组分赴各县指导抗灾。孔书记带队去了比较贫困的革吉、改则两县;而后还去了积雪更深、受灾更重的噶尔县佐佐区和札达县。沿途积雪已达半米以上。孔书记带领大家用铁锹挖开了一条雪路。实在不通车的地方,就骑马前往,马爬不上去的地方,就牵着马走。山高路险,一步一喘。实在走不动了,就趴在马背歇一会儿,又继续走。饿了吃糌粑啃方便面,渴了抓一把雪团吃,他们走遍了这些县的每一个重灾点。

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阿里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在地委和行署的领导下,终于战胜了雪灾,先后发放救灾款三百多万元,救灾物资上百吨。狮泉河镇的广大干部职工和部队官兵们也自发捐款三十二万元。阿里人民在这场五十年不遇的大雪灾中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而且在大灾之年夺得了农牧业生产的好收成。群众都感激地说,这全靠了上级的关怀,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全靠了孔书记这样的好领导。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孔书记和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汉昌同志为首的自治区工作组一起,经过二千八百公里漫长旅途,到达乌鲁木齐,与新疆自治区协商解决阿里的困难。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格外热情地接待了来自西藏的客人,就进一步支持和帮助阿里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问题作出了多项援助决定。直到这时,孔书记才松了一口气,他感慨地说,这下可为阿里解决了大问题!

十一月二十八日夜,孔书记在因公殉职的前一天晚上,还拨通了阿里的电话,询问贯彻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意见的起草情况和阿里地区“九五”规划的修订情况,他一再嘱咐尽快完成,待他返回后与地委行署领导共同研究确定。——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去年十二月初开始,悼念孔繁森同志的活动先后在山东,在乌鲁木齐,在狮泉河,在拉萨举行。向遗像告别那一天,狮泉河镇几乎倾城而出。哈达如山,花圈如海。大幅挽联是对他一生的最好评价和总结: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

标签:;  ;  ;  ;  ;  

学习孔繁森同志:孔繁森同志关于孔繁森同志事迹的报告摘录_孔繁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