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与分析_金融论文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温州论文,农户论文,融资论文,非正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分类号:O17,Q14,R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8)10-0174-13

一、引言

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在温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第三产业和农村家庭工业的迅速发展,温州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普遍存在着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①(Shaw,1973;Mckinnon,1973;Fry,1988),使得农村地区正规金融的服务供给单一、覆盖面窄②,远远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农户的信贷需求主要还是依赖非正规金融(IFAD,2001,Ⅻ;温铁军,2001)。

由于非正规金融具有隐蔽性,实证研究的数据往往很难获取,以往研究多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但在国内的文献中,研究对象多为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郭斌,刘曼路,2002;冯兴元,2004),对作为农村重要借贷主体之一的农户涉及较少。本文拟通过对温州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并分析影响农户选择资金来源的因素。

为了使调查结果尽可能客观、相对准确,我们以课题研究的名义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户的基本信息、银行信贷③(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等。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只保留了填表人所在村庄,隐去了填表人的大部分自然信息。调查样本选择的原则是,选取温州市较有代表性的乡镇,再在下面选择村庄。部分村庄是考虑在以往的文献到已经有学者做过调查,村民们不会太陌生和排斥,节省调查成本,如王晓毅(2005)曾对温州苍南县钱库镇的项东村做过调查;同时充分利用温州籍学生的优势与便利。

在兼顾典型和随机的原则下我们选择了苍南、瑞安、乐清等三个县市的15个村庄作为调查点。分别是苍南县金乡镇湖里村、东风村、五一村、黄金河、朱照垟,钱库镇的项东、项西村、李家车村;瑞安市的吴坳村;乐清市柳市镇的新民村、吕岙村和西西村,乐城镇的后所村、虹桥镇的下村村等。对农户样本的选择主要采用随机的方式,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研,由调查员对农户户主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苍南、瑞安、乐清是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地区,也是温州模式的发源地。苍南东、北部乡镇经济基础雄厚,工商业十分发达,钱库、金乡等地形成了以塑编、仪器仪表、印刷、礼品等为特色的工业经济带。1978年以后,钱库镇的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全镇1/4的人员从事商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浙闽2省6县的商品集散中心、温州市的10大工业品市场之一。80年代后期,钱库镇的包装印刷行业迅速发展,1994年全镇印刷工业产值达4.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0%。199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超过16亿元,大大超过了农业产值,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约15亿元,财政收入28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237元。钱库镇也是民间金融市场十分活跃的地方,在这里比较早地产生过私人钱庄,钱库镇的农业银行较早地采用过浮动利率。

金乡镇以“敢吃第一口,勇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全国率先试行浮动利率和挂户经营方式,使金乡成为著名的“温州模式”发源地之一,是温州市第一个产值超亿元镇;钱库镇人民历来有经商习惯,改革开放初始,就率先发展个体经济和股份经济,也是“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并发展成为浙闽两省交界处的集散和贸易中心。近几年来,钱库镇加快发展步伐,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已形成了以股份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以印刷、包装、纺织品、箱包等为支柱产业的新格局。

尽管调研时我们一再强调问卷的纯学术目的和保密性,但在涉及具体数目(特别是金额)的问题时,农户还是较为敏感,做问卷时表现谨慎,所以问卷多采用定性问题,对某些指标做量化处理时本文采用了距离赋值法。样本问卷共420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剩余有效问卷399份。下文的分析是基于有效问卷所构成样本,借助统计软件SPSS13.0来实现的。

二、农户融资资金来源的现状描述

调查中我们发现,非正规金融在温州农村信贷市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是否向银行或信用社借款”一栏中,399份问卷中作答的379人里,其中仅79人做了肯定回答,占有效答案的20.8%,另外近80%左右的被调查农户表示没有申请或没有得到过银行或信用社贷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5%左右的农户回答参与过非正规金融市场交易,被调查者中47.25%的人有私人借贷,39.8%的人参加了标会等非正规金融组织,2.81%曾向私人钱庄存贷款,10.14%的人表示参股亲戚朋友的企业。我们利用调查结果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温州农村的正规金融信贷与非正规金融借贷。

(一)借贷频率、可得性及等待时间

向银行或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农户中,申请的频率较低,大多数农户在近三年内只申请过1次,但申请的人基本上能获得贷款。在与村民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银行和信用社在审批贷款时要求严格,一般的农户都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条件不够不会去申请;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繁琐的“官僚程序(bureaucratic procedure)”(Jochem Zoetelief,1999)使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望而却步”。相对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交易要活跃得多。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农户在最近两年内曾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融资,其中借款次数在1~5次的93%以上的农户可以按要求获得所需要的贷款,5次以上的87%可以按要求获得贷款。

农户的融资需求一般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贷款所需要等待的时间对农户来说很重要。调查中发现,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时,由于手续繁杂等原因大多需要有一定时间等待④。问卷中等待时间最长的需要1个多月,90%以上的人回答要等待1~10天不等,8%的人回答不需要等待。而非正规金融借贷等待的时间几乎为0。这可能是因为非正规金融可以利用声誉机制、互联安排等降低信贷风险(Ray,Debraj,1998),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决定贷款与否,及时提供给农户所需要的资金。

(二)契约的订立

毋庸置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都是需要签订相应的贷款协议的。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行为中,64.7%的立有字据,这些字据往往是非正式的,非常简单(图1),41.4%的被调查者表示即使没有字据也不会担心资金的回收。用统计检验发现,是否立有字据与农户家中最有地位的人⑤相关,相关系数为-0.196(P-value=0.05)。可见宗族长辈、乡村干部、村中能人受信任度要明显高于一般的村民。检验同时发现,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中是否违约与是否立有字据不存在相关关系。

图1 民间借贷的书面协议形式

(三)贷款的期限和利率

90%以上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期限为1年,基本上都要求按期还款,利率稳定。非正规金融中90%以上的期限也为一年,这与我们一般认为的民间借贷期限较短并不相符。这可能是因为村民没有把因资金紧张暂时借用的款项包括在内;另外,计息的款项即使资金借入者已经有能力归还,但“碍于面子”不会提前归还⑥。借款人每隔一段时间(一年或一季度)支付利息。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水平相差较大,利率最高达到20%,最低为0。在与村民的访谈中了解到,只要借贷过程中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借贷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来调整借款时间的长短和利率的高低。

款项的偿还时,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中94.6%能到期按时归还;非正规金融借贷中延期还款的行为较多。而在“是否遇到过赖账行为”这一栏中,60%以上的人选择“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出借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有人赖账,就会印象深刻,在回答问题时受主观影响较大。

(四)贷款的对象

正规金融机构出于减少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增量结构等考虑,对贷款对象的质量要求很高,一般都需要有实物抵押、担保等。从调查中发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多是收入水平中等偏上、把贷款用于经商办厂的农户。

非正规金融的借贷双方主要是往来密切的亲戚朋友,调查中贷款对象中亲戚占45.6%,朋友占47.8%,邻里占5.6%,经朋友介绍刚刚认识的占1.1%。另外,非正规金融交易中86.3%的是建立在双方原本已熟悉的基础上的,可见资金出借者对贷款对象的选择还是比较谨慎的。

(五)款项具体来源

问卷中关于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款项来源的调查表明,农村信用社是农户主要的贷款来源,占了61.8%,另外24.4%来自国有银行,13.8%来自其他银行(图2)。非正规金融市场上主要还是基于亲情友情的亲友借贷(50.4%),其次分别为民间合会(32%)、钱中银背(14.3%)、其他(3.3%)(图3)。

图2 正规金融市场贷款来源

图3 非正规金融市场贷款来源

(六)贷款的用途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主要用于商业性投资,其中经商办厂的占49.6%,购买房产或商铺的占12%,其他各项所占比例都分别在10%以下。可见,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满足农户多样的融资需求。

图4 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用途(%)

图5 非正规金融市场贷款的用途(%)

农户从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融到的款项用于经商办厂和购买房产也占了很大比重,分别为41.09%和13.18%,这与以往认为“非正规金融多用于突发、大额以及明显的特殊消费,极少用于生产用途”⑦的研究有些差别。这可能与调查时间及调查地区有关。同时,我们也发现来源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款项用于其他用途,如,农业生产(5.43%)、供小孩上学(14.73%)、解决生活困难(25.58%)等的比重明显要大于来源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图5)。因此我们认为,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用途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用于解决生活困难的款项比例明显高于前者。可见,农户用于解决生活困难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市场。

三、信息采集与贷款偿还机制: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分析

从上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初步描述性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在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困难农户渡过难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不少人也担心非正规金融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会引发信用风险,扰乱金融秩序。他们认为非正规金融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分散的信用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也没有跟踪监控机制。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非正规金融作为一种内生性的制度安排,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一套独特的运作机制,也正是由于这套机制保证了它相对于正规金融的优势。

(一)信息采集机制

获取信息、降低交易费用是促成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诞生的重要原因(韩廷春,2001)。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采集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在面临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时只能实行信贷配给,结果借贷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根本无法满足。非正规金融的乡土性,使其比正规金融更能发现和利用“局部知识”⑧(Hayek,1945)。资金出借者对借入者的信用、人品、生产活动、收益状况和社会关系等信息了如指掌,跟踪管理成本也并不高。与正规金融相比,非正规金融减少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风险,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根据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非正规金融的借出者60%左右在借款时就了解借入者的偿还能力,51.5%的人了解借入者家庭的基本情况。非正规金融一般不要求抵押品(林毅夫,孙希芳,2003),而是通过对资金借入者及其项目的了解来辨别各种借款需求。在借款以后,69.1%的借出者表示要关注借款用途,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如通过朋友了解(1.5%)、实地考察(3.8%)、其他办法(8.4%)等来了解借入人的情况,而86.3%的是原本熟悉的,这就意味着非正规金融不需要在信息的获取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贷款偿还约束机制

贷款违约的风险来自于贷款者的还贷能力和还贷意愿,我们从当贷款者无法如期偿还贷款时资金出借者和借入者分别可能采取的措施来看非正规金融的偿还约束机制。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与非正规金融相对应的是非正式契约,它甚至没有正式的文字表述,只有双方当事人心里明白的权利和义务,因而不具有法律强制性。然而现实表明,这种非正式契约比正式契约更具有效率。其关键在于契约私人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和各种社会约束力。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私人治理机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木昌彦,2001),社会资本和声誉机制成为保证农户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融资后还贷的重要因素。

调查还显示,在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资金借入者由于特殊原因无法按时还款时,大多会想办法解决(84%),包括“借钱还债(59%)”、“以房子或其他财物抵押(22%)”、“主动帮债主打工(1%)”等等(图6)。而资金借出者对无法如期偿还贷款者的态度比较温和,多由朋友出面协商解决(26%)或延期偿还(29%)(图7)。20%的人表示会诉诸法律,这说明在返还机制上农户从以前主要依靠社区道德的约束到开始运用法律手段。诋毁声誉的占10%,在与村民中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资金借出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诋毁对方的声誉,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可置信威胁⑨的威慑力:农户把社交圈子里的声誉和交情看得很重,如果违约就极有可能遭到惩罚,可能无法再向该贷款人甚至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其他贷款人借到款项,而且在这个社会圈子里的声誉受到损坏,甚至会连累到他整个家庭现在和将来的声誉。重复博弈和社区惩罚机制的有效性是保证信贷契约被有效执行的基础。

图6 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借入者在无法按期还债时的应对策略(%)

图7 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出借者在无法按期收回款项时的应对策略(%)

四、农户选择融资途径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比较和分析了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和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融资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进一步探究影响农户对资金来源选择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政府发挥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中的作用,满足农户融资需求,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一点政策建议。以下是基于问卷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农户的基本情况与其对融资途径选择的相关性分析。

(一)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

教育费用是农户一项不小的支出。调查表明,非正规金融款项的用途中14.73%用于孩子上学。分别将不同教育程度下,选择从正规金融机构或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融资的农户与未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或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融资的农户数做了简单统计(见表1)。从结果中可以看到,选择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农户数基本上与农户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呈正比,这可能是因为农户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理解和接受正规金融机构,如繁琐的手续。而在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选择上,农户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无明显变化。

表1 不同教育程度下,选择与未选择某种融资途径的农户数之比

小学及小学以下 初中高中

大学及大学以上

正规金融机构⑩0.160.180.19

0.30

非正规金融市场(11)4.565.394.71

5.77

(二)经济收入

温州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但并不能说所有的温州人都是富裕的,在温州农村具体到每户农民家庭的收入水平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图8中我们可以看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对象主要是中高收入者,对于收入较低的穷人而言,“金融机构并不能帮助他们扩展他们的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满足穷人的贷款需要”(尤努斯,1976),他们的信贷需求仍然要通过非正规金融市场来满足(图9)。而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户都可以较大程度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资金。非正规金融市场几乎满足了不同收入阶层农户的资金需求。

图8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

(三)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间的普遍信任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自发交往合作能力(福山,1998)。也有人直接把社会资本认为是可以当作资本利用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现在学术界基本上能达成共识的是信任与网络属于社会资本。中国农民一直有一种非市场的注重生活在众人之中的圈子主义精神,调查也显示农户很重视与左邻右舍之间的关系,44.5%的村民表示与邻里的关系非常融洽,38.9%的表示与邻里相处得比较融洽(表2)。这是中国小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友情借贷存在的基础(张杰,2004)。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金融交易一般发生在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范围之内,因为这个网络给贷款者提供了关于借款人个人能力、品格和过往信用记录的私人信息。上文中已提到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中86.3%的参与主体是原本熟悉的,大多是亲戚朋友或者邻里,即使是陌生的,也是在朋友介绍的基础上间接认识的。基于这种人情网络关系,农户间的信用状况良好,问卷中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村民大多守信(图10),而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恰恰缺少这种信任基础。

图9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融资情况(%)

表2 农户与邻里的关系

非常融洽 比较融洽 关系一般 比较疏远

很少交往

44.5% 38.9%

15.5% 0.3% 0.1%

图10 村民信用状况

(四)借贷利率

非正规金融最初是以互助、非利息制的形式存在,这种非利息制的形式至今仍然存在,当然更多的是形式多样的利息制。在对温州农户的问卷的调查中,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差异很大,最高达到20%,最低为0。无息或低息借贷多数发生在亲友邻里之间,但这种“无息”只是表面的。无偿借款往往需要债务人通过为贷方帮工,或者在以后向贷方提供无偿借款或其他的帮助来加以补偿。低息的原因部分与“无息”相似,另外因为已有的信息和隐性担保降低了贷款的风险,出借者要求的风险溢价相对较小。专职放贷者的利率往往是高利贷,利率一般大大高于正规金融相应的利率水平。在调查中,专门从事放贷的人的贷款利率多为10%左右或以上,但在非正规金融市场所占比例不大(3.8%)。放贷人主要是经商办厂致富的人(41.9%)或一般村民(38.8%)。这种多样化的利率支付形式恰恰满足了农户不同资金的需求,因此,农户更偏向于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

五、结语

基于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温州地区农户的借贷资金主要依赖于非正规金融市场,它比正规金融机构更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因此,政府在对待非正规金融的问题上,不能过于苛求,应待之以“宽”,利用其优势,限制其弊端,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农户资金需求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就温州地区而言,农户的融资需求由过去传统农户“非生产性和应对自然风险”的主要融资目的开始向“生产性投资化”的融资目的转变,在调查中甚至发现,商业性的融资行为(如经商办厂、购买房产或商铺等)占了很大比重,这与以往的文献中认为农户贷款多是用于农业这类弱质高风险行业的认识有些差异。因此,这一发现对正规金融机构改变对以往农户信贷的认识、调整农户贷款结构有积极作用。

2.当前农户信贷供给的主体主要还是各种形式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户在融资过程中也更偏向于非正规金融市场。实证发现,农户对融资途径的选择受家庭成员教育程度、农户经济收入水平、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今后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村教育投资、多角度增加农户收入、充分利用“本土”信贷员等方面来发挥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正规金融机构应借鉴非正规金融有效的运行机制,优化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效率。同时在契约签订等问题上,不应对非正规金融过于苛刻,特别是对农户的小额借贷,正式的书面契约成本过高,“隐性契约”更有效率,以降低它们在躲避管制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形成包括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有序竞争的新格局,把改善市场效率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作为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长期目标。

3.非正规金融的独特且有效的运行机制。非正规金融凭借地缘、人缘和血缘优势获得并积累借款人的信息,依靠某种社会资本或者社会机制保证其合约得以执行,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正是在这种优势下,非正规金融能为融资规模较小、却又不能提供抵押担保品的借款者融资。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经济合理性,能够为正规金融提供有益的补充,对于低收入群体、农户及中小企业等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完全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应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以创新促发展,给非正规金融提供合法的地位和相对宽松的活动平台,使得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两者相互竞争,相互学习。降低非正规金融在躲避管制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尽可能避免和减少非正规金融采取不正当手段破坏社会法制和道德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4.借鉴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大力发展小型灵活的商业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金融改革。非正规金融是在正规金融组织无法满足融资主体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正规金融组织进行反省。同时,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也可以给金融改革一定的启发。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可以借鉴非正规金融的相关经验,研究非正规金融的操作办法和金融技术,发展能满足农户需求的小型灵活的商业金融机构,建立适合农户习惯和需求的存贷款业务,以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和服务。

注释:

①“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严格的利率控制、对金融市场的准入控制、指导性信贷、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建立特别信贷机构等等。

②温铁军(2001),IFAD(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2001),张红宇(2004),姚耀军(2005)认为,以农村居民融资需求为导向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没有真正出现过,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也是十分的低,只接触到20%的最贫困农户(温铁军,IFAD,2001)。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6月,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覆盖面仅为25%(张红宇,2004)。

③本文中把信用社贷款归入银行贷款,下同。

④其中不乏有些贷款权的决定者会故意拖延放款时间,以向农户寻“租”(寻求贿赂)。

⑤问卷中在农户基本信息的“家中最有地位的人”这一栏的选项依次为“宗族长辈、乡村干部、村中能人和一般村民”。

⑥对资金出借者来说,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如,资金出借者急需用钱或借入者发生财务危机)的情况下,提前归还贷款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出借者少收了利息又增加了再次出借的“交易费用”,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提前归还也是一种“违约”,不利于借入者下次借钱。

⑦林毅夫(1989)的多个案例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贷款几乎都用于突发、大额以及明显的特殊消费,如丧葬婚嫁或用于建造新发房舍。Mahmoud,Peter(2000)对埃及4个村庄的200多户农民作了实证研究,发现正规金融的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用途,而非正规贷款主要用于非生产性用途,如平滑消费等。郭沛(2004)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融资主要用于农户生活困难资金贫乏时。

⑧散布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分散知识。

⑨相比较,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违约的威胁就不太可信了,比如正规金融机构因农户贷款违约而对其住房进行剥夺,农户会遭受基本生存问题的困扰,银行在执行中会受到社会道德谴责。

⑩该行数值是在除去3%的缺失值后,选择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农户数与未选择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农户数之比。

(11)该行数值是在除去4.2%的缺失值后,选择从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农户数与未选择从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农户数之比。

标签:;  ;  ;  ;  ;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与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