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模式论文_王凤英

浅析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模式论文_王凤英

山东夏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山东德州 253200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如何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县域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组成的重要一环,发展县域农业经济对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阐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县域 农业经济 发展模式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伴随我国现代化农业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县域农民的收入较低,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县域农村经济。县域农村经济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本质,在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县域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点,发展县域农业经济对城乡经济结合、城乡经济一体化都有促进作用。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实力较差、技术水平太低、县域公共财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如何克服限制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展县域农业经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模式探讨

(一)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

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分析地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展出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生产特征和特殊品质的农业。特色农业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特色优势,这种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环境优势等,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所发展的特色农业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三是能够产生效益,任何特色农业最终都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

在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短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特色农业的效果不显著。二是特色农业的参与者素质较低、观念较落后,导致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三是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很低。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抓住国家对农村发展高度重视的契机,快速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感受到技术提高的好处。其次,要协调区域布局,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建立示范基地,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特色农业的专业化程度。最后,要加强品牌建设,做好营销工作,打造一批质量过硬、市场反应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

(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情况,与此相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社会效益。例如,福建省某县域公司种植玉米,然后用收获的玉米养鸡,最终回收鸡的排泄物,并对其加工,形成有机肥料,最后将有机肥料用于玉米种植。再如,北方某农村地区产牛,利用秸秆喂牛,牛产出牛奶投入消费市场,对排泄的牛粪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供暖,沼渣又可以对玉米地施肥,收割玉米之后又能产生秸秆。 根据现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的情况分析,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要对耕地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从长久的种植经验来看,我国的耕地质量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人们长期使用农药和化肥有关,对耕地的保护和改良势在必行,应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三是要做好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农村地广人稀,具有较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具备良好的先决条件。针对农村烧秸秆等困扰地方政府的问题,还可以加大农村沼气的建设力度。四是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要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推广立体种植和间种套种等先进技术,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引入滴灌技术,推动农业由粗放式朝向精细化发展。

(三)实现县域经济组团发展

县域经济组团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发展网状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县域间资金、劳动力、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快速流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形成梯度辐射,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县域的发展,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优势互补。三是形成产业“分工-合作”的局面,提高县域在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也降低县域发展的基础建设成本,从而打造出特色产业群。在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方面,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资源整合

每个县域拥有的资源都有限,有限的资源会限制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因此,与周边县域做好资源整合,有助于破除县域间的保护主义,提高县域资源利用的效率。

2.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县域之间组团发展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因此,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达到利益的合理分配。关于利益分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组建合作集团,通过这个合作集团来进行利益分配;二是上级管理机关介入,根据不同县域的贡献进行利益分配。

3.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处理县域间的经济纠纷时,应严防出现地方保护主义,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来规范各县域行为,不允许出现任何背离县域合作理念的行为。

4.做好政府考核

县域之间的组团经济发展需要各级政府进行推动,在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县级行政官员为了促进GDP的增长而做出一些不符合县域合作理念的违规行为,因此,县域之间组团发展需要对县域官员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将GDP、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率等综合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三、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各县间经济水平、产业分布、农业发展等情况不同,还存在服务水平的差异。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依托各公共服务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县域领军企业等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县域农业协调发展。

1.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通过专职部门收集涉农信息,建构“三农”信息资源库,促进各个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县域内各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农业发展信息。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做好农产品检测服务,针对假种子、假化肥、假农具等情况,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造健康、诚信、公正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快大型农业物流项目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与配送。在农业金融服务方面,政府也应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2.发展农业经济综合管理模式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资源变为农业产品后,剩余的资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丢弃,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下,资源转为为产品后,剩余的部分还能够被再利用,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尤其适用。 例如,某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试点探索“五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综合管理模式,将农作物与富含高蛋白的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套种,并在生态园中发展循环经济,所种植的玉米、甘薯等的秸秆粉碎后不直接丢弃,而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处理后饲养牲畜。农业生态园中动物产生的鸡粪可以喂养水产动物,猪粪通过沤化可能产生沼气,沼气能够用于照明、除臭、防治寄生虫等,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试点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在推动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认识到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估,再根据自身的特征,吸引外界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组团模式为发展方向,提升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6(1).

[2]王述英.论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3).

论文作者:王凤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9

标签:;  ;  ;  ;  ;  ;  ;  ;  

浅析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模式论文_王凤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