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思鑫[1]2001年在《苏云金芽孢杆菌高效菌株的选育、发酵培养与添加剂筛选》文中认为本论文是针对目前我国南方主要蔬菜害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的生物防治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利用42℃高温及其与SDS复合消除质粒法处理本室分离保存的8010、WB2、WB3、WB6 4菌株,利用小菜蛾对突变株进行生测筛选,获得一高毒力菌株TS16,其小于2Kb的质粒带丢失,6.6Kb的质粒带明显变淡,毒力比原菌株提高50%左右。并以TS16为目标菌株,对其进行了培养基优化和添加剂筛选。 室内摇瓶培养基的筛选表明,其发酵产孢量主要受葡萄糖、蛋白胨影响,酵母膏与无机盐影响较小。但就无机盐而言,以FeSO_4.7H_2O与KH_2PO_4对产孢数影响较大。以葡萄糖为碳源(x_1)、蛋白胨和酵母膏(x_2)为氮源,进行二因素旋转正交试验,以产孢数为响应值,进行回归方程拟合,拟合的结果为: y=155.200+13.380x_1+22.866x_2-24.097x_1~2-22.682x_2~2+17.575x_1x_2从中获得最佳培养基组合为碳源17.68g/L、氮源14.85g/L、无机盐为1.34g/L。 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高毒力发酵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原料对毒力影响很大,在几种培养基组分中以鱼粉和花生饼粉对发酵液的毒力影响较大,而淀粉对发酵液的毒力没有明显的影响。试验所得的最佳组合培养基为:黄豆饼粉32g/L、玉米粉14g/L、花生饼粉32g/L、鱼粉14g/L、蛋白胨4g/L、酵母膏6g/L、FeSO_4.7H_2O 0.04g/L和ZnSO_47H_2O 0.08g/L。 发酵条件对Bt发酵结果的影响表明,通气量、温度、pH值都影响发酵产孢数和毒力。在以葡萄糖和蛋白胨为主的高产孢培养基中,以消前pH 7.2左右较好,而在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培养基中,以消前pH值8.5左右发酵液毒力最大。至于温度以25~30℃为宜,而通气需要量较大,均以所设摇瓶装量中最少的最佳。 从82种添加剂中筛选出14种有较好增效作用的物质进行不同浓度对Bt杀虫效果影响和较佳浓度下的增效倍数测定表明,各添加剂的浓度对Bt杀虫效果影响差异显着,在1%的剂量以下多数添加剂的增效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添加剂2号、K_2CO_3、硼酸3种物质的增效作用明显,增效倍数分别达2.7743、2.0900、2.7817倍,Ca(Ac)_2、NaAc、FeSO_4等9种物质的增效倍数达0.4378~1.9723倍。
孟静[2]2010年在《Vc二步发酵新菌系的太空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文中提出二步发酵法生产Vc的工艺中,第二步发酵为混菌发酵,由伴生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产酸菌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协同完成从L-山梨糖到2-酮基-L-古龙酸的转化。目前,维生素C的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提高发酵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选择。而选育并获得高效二步发酵菌系,则是提高发酵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伴生菌1514和生产小菌搭配构建的二步发酵新菌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神州7号飞船搭载开展太空诱变,选育获得高效菌系,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在飞船搭载、选育过程中,分别挑取大、小菌单菌落1010个和3000个作为出发菌株。通过初筛、复筛和摇瓶筛选,最终获得3株高效伴生菌320#、433#、988#和3株高效产酸菌2264#、2194#、444#。高效菌株经过大小菌之间互相搭配,考察其产酸量,获得一组最佳组合BG320-2194。新组合比生产菌株(对照组)转化率高3.8%。对新组合菌BG320-2194的生长和发酵特性进行了考察,发现该组合菌在制种阶段,小菌的数量和产酸能力在18小时后达到了最佳状态。新组合菌系和出发菌系发酵结果比较,发现新组合菌的古龙酸积累速率在发酵的0-36小时一直高于出发菌株,最高转化速率提前4小时达到最高值,表明新菌系较生产菌系和出发菌系均具有显着的促进古龙酸积累的能力。经5批连续摇瓶考察,平均转化率达到92.4%,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优化结果表明:茄瓶培养基中蛋白胨的浓度为0.2%,底物山梨糖浓度为8%,装量为15-20mL/250mL,发酵温度维持在29~33。C,发酵转化率较生产菌提高3%-6%。
朱勋[3]2011年在《对小菜蛾高毒力Bt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菌剂研发》文中研究说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其编码Bt杀虫毒蛋白基因也作为主要的杀虫基因转入到多种作物中,在害虫防治中成效显着。室内汰选实验表明大多害虫都具备对Bt制剂及毒蛋白产生抗性的潜能,随着Bt制剂和转Bt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得害虫长期处于Bt毒素的选择压力下,目前在田间已经发现对Bt产生抗性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为得到对抗Bt小菜蛾具有毒杀活性的Bt菌株,明确小菜蛾对Bt产生抗性的机制。本文设计对小菜蛾进行室内抗Bt汰选并进行相关研究,借助敏感和抗性小菜蛾进行高活性Bt菌株的分离筛选,同时对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cry基因种类及菌剂的制作开展研究。结果如下:(1)2009-2010连续两年,对黑龙江地区小菜蛾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11种杀虫剂的毒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受日最低气温的影响,2010年田间小菜蛾比2009年晚出现十天,但总体趋势一致,均从5月初田间始见小菜蛾成虫,6、7月份出现高峰,到8月末便逐渐消失。杀虫剂对小菜蛾幼虫的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腈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最高,其LC50为0.58mg/L; Bt粉剂的毒杀活性良好,虽然略有抗性,但抗性水平极低;另外,小菜蛾对Bt粉剂的耐药性最差,对Bt粉剂最不容易产生抗药性。(2)在室内分别利用Bt粉剂和Cry1Ac毒蛋白汰选小菜蛾,最后得到两个Bt及毒素的高抗种群,其中上海抗性种群(SH-R)对Bt粉剂的抗性达到844.9倍,而深圳抗性(SZ-R)种群对Cry1Ac毒蛋白的抗性高于1500倍。(3)利用AFLP技术对小菜蛾抗性与敏感种群对Bt毒素抗药性差异进行研究。从65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12对在抗敏小菜蛾间表现多态性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5条特异表达条带。从12对AFLP多态性引物组合中找到了一个与小菜蛾Bt抗性相关基因相连锁的标记(Eaaa/Mcta-776bp)。用煮沸法回收AFLP勺标记片段,并进行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将此AFLP标记转化为一个共显性SCAR标记。利用获得的SCAR标记对Bt抗性与敏感小菜蛾种群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标记可以可用于小菜蛾对Bt抗性的早期检测。(4)从田间采集死亡小菜蛾幼虫,从中分离出10株苏云金芽孢杆菌。利用抗性和敏感小菜蛾幼虫室内生测表明:各菌株对敏感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均在85%以上,其中DBW902毒力最强,48h的LC5o为13.99mg/L;其中9株菌株对抗性小菜蛾具有毒杀活性,其中DBW903对小菜蛾上海抗性种群(SH-R)的毒力最高,其LC5o为43.85mg/L; DBW93对小菜蛾深圳抗性种群(SZ-R)的毒力最高,其LC5o为49.33mg/L。菌株生理生化检测与分析表明,菌株DBW904、DBW93、DBW962与已报道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山东亚种B. thuringiensis subsp.shandongiensis的生理生化特性一致。(5)本研究设计的cry1基因片段引物对筛选Bt菌进行鉴定,经测序分析发现10株菌株均含有cry1基因片段;设计的cry1Ac基因全长引物,得到8个菌的cry1基因全长,经测序比对发现各菌株之间无差别,与cry1Ac基因100%同源;设计的cry2基因引物,得到8个菌的cry2基因全长,经测序比对发现菌株中含有两类cry2基因,分别是cry2Aa和cry2Ab基因。(6)分离的对抗、敏小菜蛾均具有毒杀活性的所有菌株中,Bt.DBW902尤为突出。对Bt.DBW902进行一系列摇瓶发酵发现,在最佳摇瓶培养条件(种子液菌龄10h,接种量2%,初始pH值6.5-7.5,摇床转速200r/min,发酵温度30℃)下发酵48h,活菌数和活芽孢数分别可达到2.99x109CFU/ml和8.88×108CFU/ml,晶体蛋白含量为20.0mg/ml。(7)利用菌株Bt.DBW902制备出了一系列含不同浓度梯度矿物填料的Bt粉剂初型。对其进行芽孢数及活性测定发现人造沸石对Bt粉剂保护作用最佳,1.0%-3.0%的添加比例最有利于菌株Bt.DBW902对小菜蛾毒杀活性的发挥。
班允赫[4]2015年在《新疆油田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培养基优化及产物性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从新疆油田采出液中筛选获得9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并以其中一株能快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芽孢杆菌BQ-2作为研究对象。经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序列相似性为99%。以葡萄糖为碳源、Na NO3为氮源,在好氧条件下,BQ-2培养8 h即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69.7 m N·m-1降至25.9 m N·m-1,第20~24 h,表面活性剂产量迅速增加,在第40h达到最高产量655.4 mg·L-1。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BQ-2的发酵产物为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0 mg·L-1,且对新疆原油等供试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乳化活性。BQ-2发酵液在广泛的温度(20-121℃)、盐度(Na Cl浓度为30-250 g·L-1)和p H(4-12)条件下保持稳定活性。为了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BQ-2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采用单因素与响应面结相合的方法,对其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g·L-1)及培养条件为:糖蜜79.41,Na NO3 5.75,Na Cl 0.6,KCl 0.6,微量元素液2.44 ml,KH2PO4 3.75,K2HPO4·3H2O 4.75,Mg SO4·7H2O 0.55,酵母粉1.41,调节p H至6.0。优化后的表面活性物质产量由初始的616.36 mg·L-1提高到1776.52 mg·L-1,增产1160.16 mg·L-1,在初始产量的基础上提高了近200%。综上,BQ-2菌株产生表面活性剂迅速,产量较高,且产物环境稳定性好,在微生物采油和污染环境修复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苏云金芽孢杆菌高效菌株的选育、发酵培养与添加剂筛选[D]. 邱思鑫. 福建农林大学. 2001
[2]. Vc二步发酵新菌系的太空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D]. 孟静. 东北大学. 2010
[3]. 对小菜蛾高毒力Bt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菌剂研发[D]. 朱勋. 黑龙江大学. 2011
[4]. 新疆油田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培养基优化及产物性质评价[D]. 班允赫. 沈阳师范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