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深入思考,推动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坚定论文,信心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成熟的关键期,是其接受高等教育或就业的准备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及世界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高中教育改革正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当前,中国高中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同时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困难,面临着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如公平与选择、规范与自主、共性与个性、目标与评价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教育改革就是要破解这些难题,处理好这些既紧密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高中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将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统一起来,要加强对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中教育的探讨。2016年2月召开的中欧知名高中校长论坛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中教育”为主题,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教育信息化与高中教育改革”等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特色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以寻求中欧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的破解之策。 一、高中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近年来,国家之间的人才竞争态势愈演愈烈,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高中教育是居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键阶段,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必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应当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各学段教育、各学科教育乃至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二是高中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当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三是学校应当形成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四是应当坚持开放性,为学生搭建广泛的创新发展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有利于自主发展的资源;五是要重视教育的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六是加强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为学校自主发展提供宽松的体制保障。 二、教育信息化与高中教育改革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批判主义,即对教育信息化存在诸多担心。例如,2015年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写了一篇文章《最愚蠢的一代》。他提出,美国的一名初中生平均每周至少发2200多条短信,这看起来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了,与别人的联系更广泛了,但是信息传递的高速度并不意味着内容更加深刻,反而可能更加肤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了,一条短信可以群发给几百人,但并不意味着这种交流有更多的意义。他认为,如果这样下去,美国年轻的一代可能会变为肤浅的、没有深刻认识的愚蠢的一代。当然,马克·鲍尔莱因的这篇文章引起了美国许多青年的反感。二是现实主义,即对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最现实的评价。在中国,这体现为人们较关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高考成绩有多大的好处;在欧洲,则体现为关注互联网的应用究竟对PISA成绩的提高有多大的好处。这种现实评价可能会得出两种结论:一是看到了互联网的应用对于提高成绩有效,觉得互联网教育是有意义的;二是认为互联网的应用与PISA成绩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并没有正相关。所以,这种现实主义的评价就是看互联网有没有对现行的评价模式所产生的结果起作用。三是浪漫主义,即认为互联网将来要控制教育或认为21世纪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信息技术最终会改变学校的形态。 人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这些看法都是有意义的,批判主义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改革防止偏差,现实主义可以让我们重视实效,浪漫主义让我们向往美好前景。这三者结合起来会使我们对互联网和教育的关系认识得更全面。 2015年9月1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布全球首个15岁学生数字化技能评估报告——《学生、计算机与学习:促进彼此联系》。关于教育信息化,该报告提出了三个值得关注的观点。第一,提出两个“数字鸿沟”的概念。“数字鸿沟”最初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来的,他认为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一定能给人类真正带来幸福。因为掌握数字技术的那部分国家、民族可能会更快地富裕起来,而没有掌握数字技术的国家、民族就可能会更加贫穷。因此,中间会形成一道鸿沟,这道鸿沟将加大贫富差距。而OECD在报告中提出不仅会有这道鸿沟,还可能会出现第二道鸿沟,即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了(至少有手机了),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上会有很大的差距。从2012年PISA测试成绩也可以看出来,学生笔试的成绩与应用计算机能力测试的成绩并不一定完全一样,如中国上海在笔试上排第一,而在计算机能力测试上则排第七。这个观点提醒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要防止数字鸿沟的出现,或者防止自己的国家站在数字鸿沟的贫穷的那一边。 第二,强调技术和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此报告提出:“先进的技术只能放大优质的教育,而不可能取代平庸的教育。”也就是说,应用先进技术并不等于有了先进的教育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技术只有与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产生作用。因此,中国曾经有这样的讨论,即到底是提“互联网+教育”还是提“教育+互联网”。其实,不管是“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都不能理解为把现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放在互联网上。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不是物理变化,而应该是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技术、新内容和新方法的结合。 第三,强调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该报告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关键。因为教师有一种习惯性的保护或者习惯性抵制,他们容易对自己最熟悉、掌握得最好的、应用时间最长的方式或者是内容有一种习惯性的保护,而对自己不太熟悉的、掌握得不好的技术有一种习惯性的抵制。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其对信息的认识、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如果教师的这些信息素养得不到提升的话,学校配备再多的硬件也只能是一种摆设。 OECD报告中所提出的这些观点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如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是学校却没有因此而发生很大的改变。笔者认为,如果时代在变而学校总是不变的话,那么我们就难以推动未来社会的建设或者难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人。所以,互联网时代,我们既要重视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要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不断发展,促使其与教育的结合产生“化学变化”,进而形成新的技术、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 总之,高中教育改革过程中有成绩也有困惑。对高中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信息化等问题的深入交流和探讨,可以使高中教育改革走得更快一些、更稳一些,可以使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展得更好。在高中教育改革之路上,只要我们带着信心、带着思考前行,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此文系作者在2016年“中欧知名高中校长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略有调整)增强信心,深入思考,促进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_教育论文
增强信心,深入思考,促进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