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精神建设新技术开发区_经济论文

以改革精神建设新技术开发区_经济论文

用改革精神创建新技术开发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技术论文,开发区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市新技术开发试验区昌平园区于1992年3月成立,1994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园区是在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三缺经验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奋斗,不论在园区建设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如何主动出击,大胆改革,使开发区得以健康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现在,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多是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不一定都有普遍意义。

我们昌平园区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技术企业引进快。

从建园至今,累计引进新技术企业325家,平均每4天引进一家新技术企业,这325家注册资金总额14.8亿元人民币,总投资规模近45 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在1亿元以上7家;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8家;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15家。其中三资企业42家,投资额为1.86亿元美元,利用外资额8600万元美元。

2.经济效益增长快。

建园的第一年(1992年)工业产值3300万元,上缴税金125万元;

建园的第二年工业产值1.48亿元,上缴税金525万元, 增长幅度分别为348%、320%;

建园的第三年,工业产值3.5亿元,上缴税金1645万元, 增长幅度为136%、213%。

建园的第四年,工业产值6.2亿元,上缴税金3100万元, 增长幅度为77%、88%。

现在,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已落户园区,并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成为昌平园区乃至昌平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

3.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

昌平科技园区首期开发面积为1.7平方公里。1992年以前,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是一片庄稼地, 无一条路, 无一家新技术企业。 从1992年8月到1994年10月投资2亿元经过两年零二个月的时间全面完成了“六通一平”的投资环境,实现了暖通、电通、上水通、雨污水通、电讯通、道路通、土地平整,为引进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如今,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路两侧绿树成荫,一幢幢厂房、一栋栋办公楼、一座座住宅楼、别墅拔地而起,现在120 多栋大小楼房总建筑面积已达35万多平方米,平均每年以8~10万平方米建设速度发展, 今年将有15家人区新技术企业奠基开工建设。以上这些表明,目前昌平科技园区已初具规模。

三年多来,我们昌平科技园区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我体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领导班子敢于进取,勇于开拓

昌平科技园区诞生于1992年3月。这一年,全国办开发区, 风起云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3800多个。当时昌平科技园区已经意识到,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多久,总有一天国家要采取措施,加以整顿和限制。而昌平科技园区已经建立,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办下去,这将取决于昌平科技园区的领导班子。为了这个问题,我亲自主持召开了两天的会议,分析了全国的形势和昌平科技园区的具体情况,最后统一了思想认识。大家表示,园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一定要办出个样子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领导班子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为加快开发区建设奠定了牢靠的基础。

2.组织机构精简、高效、快捷

我们国家国有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机构臃肿、部门繁多,程序复杂,要办一件事,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相互制约。这种体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昌平科技园区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党政企一体化,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我既是昌平科技园区的党委书记,又是昌平科技园区主任,同时又是昌平科技园区的总经理,其它副职和我一样身兼三职。无论涉及到园区的用人、制定政策、规划发展、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问题,一个会议全部解决,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了更好地为新技术企业服务,园区建立了税务所、工商所、财政所、审计所、银行办事处等一条龙的办事机构,只要一进园区大门,所有的手续都可办成。

3.敢冒风险、敢于负责

昌平科技园区虽然建立了精简高效及与之配套服务的办事机构,市、县两级政府都没有明确下放给园区各职能部门的权力。但是事要办,而且还要快办,在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就是金钱。怎么办?我们的做法是只干不说,先干再说,干完了再说,然后再一项项补办手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实事求是不出原则。

4.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昌平科技园区于1992年3月建立,当时没有一分钱, 是我向兄弟单位借了17万元,安装了六部电话,买了办公用具,又从昌平建委借了一部汽车,是一点点滚动发展起来的。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花费大量的投资,没有钱怎么办?这又是一个难题。我亲自主持召开了昌平县实力比较雄厚的建筑队会议进行思想发动,提出“今日借君一杯水,明日还君一桶油”的许诺。经过发动,28支建筑队3000多人同时上马,4000多米的市政和道路工程,40000多平方米的住宅,3000 多平方米的供电开闭站,11600平方米的供热锅炉房、36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同时开工。几个月时间里,塔吊林立,车水马龙,形成了一派大干四化的场面。以后经过努力从银行贷款2700万元,加上转让土地的收入,资金源源不断地陆续解决。

5.大胆改革,敢于冲破旧的条条框框

昌平科技园区一期工程征地1.7平方公里,农民没有土地, 需要农转非2485人,劳力转工1380人,超转和残疾人员安置508人。 按照过去的老办法,劳动力的安排、超转人员的安置,由占用土地单位按照规定出资分别交给劳动局和民政局,经过测算需支付3474万元。经过深入地调查、了解,倾听农民的意见,征求各部门的同意,我大胆提出鼓励自谋职业;凡自愿要求自谋职业人员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量的本金,超转、残疾人员发给一定数量的终生养老费和生活费,这个办法一出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在转工人员中有237名自谋职业,占应转工人员的17.2%,一次性发给老人一定数量的终生养老费466人,一次性发给残疾人员一定数量的生活费42人,占超转和残疾人员的100%。 上述两项政策的提出,经计算节约资金998万元。

6.种好自家地;养活自家人

昌平科技园区三年来由原来的10几个人,现已发展到干部职工 300多人,这些人的生活开支怎么办?昌平科技园区提出一不靠政府拨款,二不靠转让土地金,要靠自己养活自己。从1993年至今,昌平园区建立自身企业9家,共投资650万元,截止到1995年底,9 家企业三年来累计上缴园区利润320万元。与此同时昌平科技园区还提出, 凡是自己能干的活都自己干,凡是自己能办的事都自己办,这叫做肥水不流外家田,种好自己地,管好自家田,养活自家人。昌平科技园区自身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到1997年年上缴利润达到600万元,平均每人每年收入实现1.5~2万元。

7.制定特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

昌平科技园区地处北京北侧30公里处,是风景旅游盛地,名胜古迹多,公路,铁路比较发达,这是优势;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距北京较远,二是没有天然气。怎么弥补这些不足呢?昌平科技园区根据投资者的愿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除实行国家制定的优惠政策外,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又制定了四条优惠政策。

①每亩以15~20万元最优惠的土地转让金转让给新技术企业;

②免征市政府规定的基本建设总造价15%的大市政费;

③免征供热厂建设费;

④实施增值税国家返还部分的20%返还给新技术企业。

8.千方百计为入区新技术企业服务

昌平科技园区全体干部职工对待新技术企业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把全心全意、全方位、全过程为新技术企业服务作为园区人的职责和义务,每个园区人都树立想为新技术企业所想,急为新技术企业所急,帮新技术企业所需的意识。三年来在服务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为新技术企业解决贷款,同时为新技术企业担保。又如,新技术企业资金困难,转让土地款不能一次性全部付清,可采取分期分批付款。再如,新技术企业办理入区手续,需要到市县有关部门协调,我们都亲自同他们一块去、一起办等等,事事处处为企业提供方便,这些做法受到了新技术企业的好评。

昌平科技园区三年来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经历了来自各个方面困难的考验和各种压力,道路是坎坷的。但是我们没有被压垮,没有退却一步,胜利地度过了三年,现在全昌平人民公认昌平园区已成为昌平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但是我们认为万里长征刚走完了第一步,我们计划利用五年的时间把1.7平方公里建成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昌平科学城, 用五年的时间(1992—1996年)实现“三个一”:累计上缴税金一个亿,固定资产总值一个亿,经济效益一个亿。我们有信心,到2000年为首都北京再造一个昌平卫星城。

标签:;  ;  

以改革精神建设新技术开发区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