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衰退产业的调整模式_企业创新论文

论衰退产业的调整模式_企业创新论文

论衰退产业调整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1)01—0090—04

衰退产业是依据产业增长率的变化划分的产业类型之一,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产品销售增长率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下降或停滞的产业。在新经济的冲击下,传统产业的衰退似乎是全球性的趋势。因此,衰退产业的调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任务,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也是衰退产业的调整问题。衰退产业调整应以市场机制为其基础机制,要通过市场价格的导向和要素市场来实现,但必须辅之以政府的扶持和援助才能克服产业调整的壁垒,调整援助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各类衰退产业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调整模式,以减少产业调整所引起的社会震荡,提高资源转移和再配置的效率。根据产业衰退的原因及产业调整的经验,衰退产业调整的主要模式有:结构升级模式;资源重组模式;产业创新模式;区位调整模式。

一、结构升级模式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衰退产业是产业新陈代谢的产物,但衰退产业往往并不是夕阳产业、死亡产业。比如纺织业在发达国家是公认的衰退产业,但在某些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并具有较强的活力。人要穿衣,单从这一点看纺织业也是永恒的产业。许多产业的衰退是由于技术创新不足或停滞造成的。因而通过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克服产业衰退的根本途径。因为,企业一般难以逾越衰退产业调整的壁垒,政府的调整援助是必不可少的[1](P153—158)。政府不仅要创造衰退产业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良好的体制环境,而且要直接出面干预产业和企业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由政府组织并资助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成立行业性的技术创新机构,为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和技术成果转让的交易平台,促进竞争性行业的技术创新。美国政府对衰退产业的技术创新援助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借鉴[2]。 技术落后或缺乏创新能力是我国一些产业如纺织业、钢铁业等衰退的根本原因,因而实施以技术创新援助为主的政策对这些产业克服衰退困境、实现结构升级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结构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对衰退产业而言,技术创新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因为只有产品升级换代,才能形成和创造新的需求,从根本上克服因衰退产业的产品档次低、成本太高引发的产品相对过剩。二是促进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因为产品深加工,一方面能拉长衰退产业的产业链,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衰退产业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能提高产业利润率,因为深加工产品具有较大稀缺性,能有效阻止企业的进入,能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

信息技术是衰退产业调整的带动产业,也是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因为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关联度、感受度、带动度很高的产业。根据对产业升级的经验考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衰退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和定制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衰退产业的生产过程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从而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衰退产业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如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企业,收益至少增加10%以上。据我国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投入产出比一般都在1∶4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20[3]。如果企业能够实现定制化生产,达到产品的“零库存”,则能更大地提高效益。二是产品销售过程的网络化。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化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核心所在。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网络管理等手段,可以大大降低产业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以促进衰退产业的升级或再生。

二、资源重组模式

资源重组是优化存量资产配置的重要途径,它完全可成为衰退产业调整的一种主要模式。从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的经验看,解决生产能力过剩并不是通过限制生产和投资的方法来控制经济规模,而是主张将新的投资和原有的投资能力转移到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和企业。这实质上就是衰退产业调整中的“积极调整战略”。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史清楚地显示,实现资源有效转移的途径就是企业购并。如1893年的经济衰退使西方国家社会需求大幅度下降,过剩生产能力成为市场供需关系中的突出矛盾。企业界试图通过行业协会和卡特尔等组织来维持其生产能力和利润,同时减少过剩的生产能力,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随后的企业购并重组运动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从根本上解决了衰退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4]。

资源重组在衰退产业调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了资源的退出通道。衰退产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生产能力过剩,进而引发行业的恶性竞争。而通过资源重组,有利于资源从低效企业、低效产业流向高效率的企业或产业,尤其是大企业通过资源重组能实现产业多元化,使衰退产业和新兴产业互补,使衰退产业中的资源平稳地流向新兴产业,产业调整的过程在企业内部得以顺利实现。这种内部调整比外部调整的效率高得多、成本小得多,而且对社会的负作用也小得多。我国许多传统产业或衰退产业(如传统商业、制造业等)的企业通过资源重组成功地转向了新兴产业,尤其是借助于资本市场,资源重组已成为衰退产业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二是能降低产业成本,提高衰退产业的盈利能力。首先,表现在行业内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托管、债务重组等资源重组手段能快速实现低成本扩张,大企业能获取更高的规模经济效益,因而能较大幅度地降低衰退产业产品成本。其次,通过资源重组可以延长产业链的长度,使企业获得范围经济,如钢铁厂和钢管厂、钢制品厂之间重组就可以获得较好的范围经济。再次,能降低产业间的交易成本,上下游相关产业间的重组因减少了交易层次,提高了交易效率等降低产业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衰退产业的利润水平。

三、产业创新模式

有些衰退产业其产品已经被高效率、高效益的新兴产业的产品所替代,这些衰退产业的继续生存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或破坏自然环境,因而必须淘汰。如对环境污染较重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以氟制冷的家电制品等产业的淘汰是必然的。显然,对这类衰退产业应该实施积极的调整策略,帮助这类衰退产业实行有秩序的收缩和资源向其他产业部门的有效转移,这种以产业转型为目的的调整就称之为产业创新模式。产业创新就是要突破已结构化产业的约束,以产业先见或产业洞察力构想未来产业轮廓以及使构想产业成为现实的过程。

产业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即产业序列不断衰退和新生的过程。因而尽早促成再生无望的衰退产业中的资源向新兴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由于存在资源配置的不可逆性等阻碍资源流动的因素,产业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援助,这也正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对衰退产业实施调整援助的原因所在[1](P153—158)。从内容上看,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资源重组等调整活动密切相关。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条件,资源重组可为产业创新提供资源再配置的途径。但产业创新又并不等同于技术创新或产业升级以及资源重组,产业创新以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

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传统商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生产定制化、营销网络化和竞争全球化使传统的产业定义和产业演化路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产业演化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相融合之后纷纷出现分化、解体和重组,不断催生出新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医疗器械电子、航空电子、汽车电子产业和信息服务、信息建筑、信息家电业等。二是传统产业的绿色化。绿色化的核心是利用生命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克服传统产业尤其是衰退产业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弊端,使传统产业进化为节能、环保、健康的新型产业。绿色化的经济学含义是将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包括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由外部经济因素转入到产业或企业的内部经济中去[5]。 绿色化是企业克服产业衰退的有效战略之一[6]。生命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类似, 它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是产业创新的基本趋势之一。生命科学产业不但本身会不断演化出一大批新兴产业,而且它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似乎无所不入,会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不断衍生出新兴产业[7]。

产业演化趋势为衰退产业调整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衰退产业的信息化和绿色化(生命技术化)无疑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内容。产业创新是衰退产业调整的高级形式,既涉及衰退产业的调整问题,又包括了新兴产业的扶持问题。就其内容而言,它构成了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内核。因为新兴产业的振兴(扶持)和衰退产业的调整是产业结构政策的两个基本内容[8](P177)。因而产业创新是难度最大的调整方式, 需要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进行大力援助和扶持。

四、区位调整模式

产业区位是产业演进的重要环境因素。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区位所提供的“外部经济”的大小。产业区位是指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构成及其关联性。一定的产业区位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而且是经济、人文、社会、政治、地理、历史等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P258)。据大量研究证明, 产业的地理集中能延缓产业的衰退,提高产业竞争力[9]。 许多衰退产业在一些特定的区位具有超常的活力,国际上此类案例难以穷尽,如美国佐治亚州道尔顿周围的地毯制造业、瑞士的钟表业、意大利的瓷砖业和纺织服装业等。这种现象在我国也大量存在,如四川宜宾的酿酒业、广东佛山的瓷砖业、湖南浏阳的花炮业、苏南的纺织服装业、浙江义乌小商品等,大凡是高度集中于一区域内的产业基本上具有抗衰老的机能。其实这就是产业区位理论所讲的“外部经济”。外部经济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人们所说的技术性外部经济,即由于产业的地理集中使区域内企业之间技术交流更容易,学习的成本更低,公司间能互相取长补短、相互竞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产业的生存力。第二种是经济性外部因素,即产业在某一区域的集中促进形成了巨大的辅助产业网以及原料供应商、专业技能人力储备、产品销售市场的规模化,这样一来,降低了产业内企业交易成本,改善了产业的生存环境,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因此,衰退产业调整应有计划地调整产业区位格局,应扶持现存的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的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并根据产业区位优势在各地经济开发区或高新区内兴办“外部经济”密集而地价较低的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的地理集中,发挥产业“集聚效益”,以此带动资源存量的优化配置。

此外,产业区位调整还可以利用级差地租原理,调整中心城市的传统产业或衰退产业。

收稿日期:2000—09—20

标签:;  ;  ;  

论衰退产业的调整模式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