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层建筑中转换层模板施工技术论文_韦宁

浅谈高层建筑中转换层模板施工技术论文_韦宁

摘要:现代高层建筑向多功能和综合用途发展,在竖向结构上,建筑物某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转换层。转换层通常为大体混凝土,在施工时对模板支撑及养护措施等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构件的跨度和截面尺寸大,混凝土强度高,钢筋含量也高,所以,造成施工难度加大。笔者以具体工程为背景,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梁转换层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仅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混凝

1 工程概况

广西某小区,地上32层,建筑占地面积37234m2,总建筑面积 270664.78m2。住宅楼为混凝土剪力墙体系,部分楼层采用转换层形式,地下室部分剪力墙为一级抗震等级,框架为二级抗震等级。该楼在9.950m处设有1.6m厚的转换板,属大体积硅,此处的模板支撑方法及混凝土的浇筑是关键。

2 、转换板(9.95m处)模板支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2.1模板及支撑选型

转换板厚度为1.6m,选用普通18mm厚九层板做为转换板的底模及侧模。底模板背杨采用 100mm×150mm厚木杨,间距250mm,侧模为18厚九层板,用50mm×100nun木杨,间距200mm,两侧用Φ48mm×3.5m钢管@400夹紧。转换板位于9.950m标高处,采用了普通钢管分层卸载的方法作为转换板的模板支撑系统,即9.950m~4.950m之间采用20b工字钢,间距为1.0m×1.0m,水平与横杆焊接牢固,4.950m~5.000m之间采用普通钢管分层卸载的方法作为转换板的模板支撑系统钢管立杆间距为1.0m×1.0m,横杆步距1.0m,每4m设置一道剪力撑。转换板的支撑通过横杆与满堂脚手架相连,底部设置扫地杆。该支撑系统拼拆迅速省力,而且结构简单,受力稳定可靠,完全避免了螺栓作业,使用安全、方便和经济。该支撑系统在该工程转换板施工中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支撑的构造措施

2.2.1 立柱构造措施

①接头采用对接扣件对接。

②立柱上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两个相邻立柱接头均不在同一步距内,两相邻立柱接头在高度方向上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的距离应不大于步距的1/3。

③脚手架底座上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下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柱上。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柱上。

2.2.2 工字钢支撑措施

①工字钢水平横杆与竖向立杆之间焊接牢固,焊缝饱满,且水平工字钢放置平稳,切记水平工字钢之间用钢管要焊接牢固,形成一个整体。扫地杆与工字钢底部焊接形成整体,保证工字钢的整体稳定性。

2.2.3水平杆构造措施

(1)纵向水平杆宜设置在立杆内侧,其长度不宜小于三跨,并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柱扣紧,纵向水平杆与立柱的连接采用双扣件固定,以防滑脱。

(2)纵向水平杆宜采用对接扣件开口向上连接,也可采用搭接。相邻纵向水平杆对接接头应交错布置,不应设在同步、同跨内,相邻接头水平错开距离不应小于500mm,并应避免设在纵向水平杆的跨中;搭接接头长度不应小于1m,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3)每一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并采用直角扣件扣紧在纵向水平杆上,该杆轴线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转换板(9.95m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3.1混凝土施工方案设计

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时,混凝土要采用了水平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为500mm,浇至与板底平后,与板一起浇筑。分层振捣密实,移动间距为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上下层搭接插入下层混凝土中深度大于5cm。混凝土要两次收光扫毛:第一次在初凝前3小时(主要是把底部的水拍出表面),第二次在终凝前,一边收光一边用塑料薄膜覆盖,然后再用干麻袋、草袋,面上再加上彩条布覆盖,完毕浇水养护。

3.2温度监测及后期养护

3.2.1 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混凝土终凝后保湿养护14d。混凝土收平后,再洒水润湿,混凝土表面采用二层草袋、一层干麻袋另加一层薄膜养护,在养护期喷洒雾状水保持环境相对温度在80%以上,以减小混凝土干缩。

3.2.2 混凝土的温度监测

各分部应在每个施工流水段分别布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测温点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实反映混凝土块体的内外温差、降温速度等。

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如下:

在测温区内,温度监测的位置与数量根据基础底板的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为准。

大体积混凝土必须在每个具有代表性的构件上均须设置测温点。

底板和承台原则上按照41.568m×36m的轴网进行布置,并且符合“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标高变化处的结构部位和温度变化大易冷却的部位”的规定。混凝土承台及底板浇筑块体的外表温度,应以混凝土外表以内30~50mm处的温度为准;底表面的温度以混凝土底表面上30~50mm处的温度为准;中部温度以混凝土高度1/3~1/2处的温度为准。

大体积墙体测温点按照施工流水段布置,每个施工流水段至少布置2组测温点,并具有一定代表性,每组2个测温点,其中1个布置在墙顶,1个布置在墙高的1/3~1/2处。墙中的测温点使用测温线从墙的上方引出。这些点均布置在墙体厚度的1/3~1/2处。大体积柱子在每个施工流水段每种规格具有代表性的柱子上至少需设置1组(每组2个)测温点,测温点布置在柱顶以及柱高的1/3~1/2处。柱中测温点使用测温线引至柱顶。

所有测温孔均应编号,进行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

(2)测温方法

混凝土测温采用电子测温仪,在混凝土内部测温点位置预埋测温导线,用于测温。表面温度可留置测温孔,使用普通玻璃温度计测温。测温导线用细铁丝固定在φ16钢筋上,钢筋顶端200mm处刷红色油漆一道作为混凝土底板顶标高控制线(红色油漆线下埋入混凝土底板内)。从红色油漆线向下量取不同测温点深度,将温度传感器顶端的灵敏元件固定于各测温点处,埋置测温导线时注意测温金属探头不得接触钢筋。

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插头包裹好,以免被污染。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支撑钢筋的红色油漆线标高是否正确,并将钢筋顶部测温线插头用塑料包严,防止插头被污染。

为防止钢筋的导热,在测温线端的灵敏元件与钢筋之间必须加隔温垫片。当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与大气最低温度之差连续3天小于25℃时,可停止保温。但突然降温时仍应继续保温。严密监测混凝土的温升情况,根据温度记录,增减保温材料厚度或层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小于25℃。当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超过25℃时,可增加保温材料厚度或层数;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超过25℃,可适当减少保温材料厚度或层数,反之亦然。

3.3 温度控制的内容

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升的过程中,在保证内外温差小于25℃的前提下,也应及时散热。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中午、下午)可减少保温层厚度;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晚上、凌晨)应增加保温层厚度,减少内外温差。墙、柱测温线温度传感器与支撑物之间做好隔热处理,可垫塑料垫块予以隔热,绑扎牢固于墙内钢筋骨架上。墙、柱测温线插头漏出混凝土表面30cm左右,并用塑料带包裹好待用。测温时将插头插入建筑电子测温仪插座中,读取温度数据并及时记录。操作中,不可用力过猛,测温后将塑料带将插头罩好,确保插头清洁,避免潮湿。设专人对测温点进行保护并做好警示标志,防止施工过程中将测温线弄坏。测温应在混凝土浇筑后达到上人条件时(底板1.2MPa)开始,每4小时测一次,直至连续48小时满足混凝土中心和混凝土表面温差、混凝土表面和环境温差均小于25℃以及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外界温度持平这两个条件时,方可停止测温。冬施期间还应满足达到拆除保温这一条件,方可停止测温。

4 结束语

结构转换层的施工难度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高。本工程采用了上述措施后,工程结构施工效果良好,两年的时间观察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罗冢俊.对建筑工程定位放样刺量技木的研究[J].民营科技, 2010.

[2]高士波.浅析建筑基础施工冽量的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论文作者:韦宁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浅谈高层建筑中转换层模板施工技术论文_韦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