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报刊数据库光盘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刊论文,光盘论文,我国论文,数据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报刊数据库光盘的基本属性
光盘是一种数字化信息载体,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具有海量信息容量,数据库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一种技术,具有信息输入储存、加工整序、检索输出的功能。应用数据库技术,将报刊一次文献以及报刊二次文献加工为报刊数据库,并将其储存在光盘上,于是产生了报刊数据库光盘。因此,从文献角度可以认定报刊数据库光盘是一种新型的光盘载体文献。
国家新闻出版署1996年3月14日颁布的《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将电子出版物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媒体形态包括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图文光盘(CD-G)、照片光盘(photo-CD)、集成电路卡(IC Card)和新闻出版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据此,报刊数据库光盘当属电子出版物。
2我国报刊数据库光盘的一般状况
我国的光盘市场起步于80年代后期,当时国家海洋局、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等单位,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CD-ROM光盘及光盘驱动器。1992年以后,国内一些单位开始开发制作CD-ROM,这是中国光盘开发制作产业的开端。其后几年国内制作的光盘不断增长,据1998年统计资料,在全国5000家左右涉及计算机软件企业中,与电子图书光盘相关的企业占27%。
报刊数据库光盘在我国出现于90年代初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闻出版报》、《北京日报》等全文光盘相继推出,目前报纸全文数据库的开发已初具规模。由于数据的制作方式、制作工具和检索平台相互独立,内容按报纸出版顺序编排建库,因而形成了我国目前流行的馆藏型数据库光盘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开发的报刊数据库光盘,虽然在我国的文献数字化进程中起到推动作用,但它过多考虑的是文献的馆藏进化,而不是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利用,即不是通过这些产品去增强图书馆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能力。由此产生的弊端已经显现。
代之而起的是以信息资源获取为主要目的的报刊数据库光盘开发模式(姑且命名为利用型数据库光盘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产生的光盘面向信息受众,强调报刊信息资源的高效率可利用性。它是一种链接式报刊专题全文数据库结构,既可以“纵向集成”某一种报刊数据库光盘的跨库检索,又可以“横向集成”几种报刊数据库的跨库检索,从而构成面向对象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光盘数据库体系。这种模式的产品已经面世,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部分社科、综合类报刊数据库光盘有:人民日报50年图文光盘、人民日报(1996年)光盘、红旗·求是杂志电子版合订本光盘(1958-1995年)、邓小平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系列光盘)、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专题(1995年全年)全文光盘、中国百家报刊精选光盘(1994年)、中国妇女研究文献荟萃(1949-1995年)光盘、中国妇女研究(1980-1994年)光盘、解放军报图文光盘(1956-1995年)、参考消息40年光盘、经济日报15年全文光盘、上海经济年鉴光盘(1991-1995)、上海经济年鉴光盘(1996-1997)、中国统计年鉴-1997光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合订本光盘(1946-1992)、新青年全文光盘(1916-1927年)、国闻周报全文光盘(1924-1937年)、中文期刊书目数据库、中国报刊信息总汇光盘(97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光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资料索引光盘、人民日报标题索引光盘(1946-1995)、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中国社科参考信息数据库、经济学、管理学论文题录索引光盘等。
3我国报刊数据库光盘的制约因素
3.1 客观需求
报刊数据库光盘的客观需求从理论上讲应当是很大的,前景也应看好,但不容过于乐观。从索引类光盘与全文类光盘相比较,全文类报刊光盘更受一般读者欢迎。从图书馆角度讲,报刊数据库光盘可以为读者查询文献带来方便,但目前由于各种光盘检索工具的开发各自为政、检索平台相互独立等技术原因,又造成查询的困难和新的查全率与查准率的矛盾。从整个社会而言,人们对报刊数据库光盘的需求远不及教育类、娱乐类光盘,不可能形成一个很大的市场;对于图书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事业部门,经费紧缺,力不从心。再从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看,一部分读者将从光盘检索转向网络检索。凡此种种将制约我国报刊数据光盘的发展。
3.2 开发模式
至今我国报刊数据库的开发,一直没有确立明确的资源建设目标,各报刊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文献的数字化存储,开发单位的着力点放在图书馆馆藏以光盘载体替代纸质载体上。也就是说,报刊数据库光盘研制开发的目的,仅仅停留在适应图书馆的馆藏变革上,而非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的能力上。在这种思路下,数据的制作方式、制作工具和检索平台相互独立,内容按报刊出版顺序编排建库,形成了馆藏型数据库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三个严重的缺点:一是不能明确揭示报刊信息的资源价值,用户不能更多直观感受到信息的可用性;二是盘片太多,内容交错,使用不便;三是检索平台各异,使用者难以掌握。从根本上讲,这种开发模式的指导思想并没有从传统观念中彻底摆脱出来,没有完全接受信息化理念,没有把报刊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来建设。因此,满足不了各类图书情报部门和广大读者利用报刊信息资源的需求;当前所见的报刊数据库光盘均未能广泛投入使用;难以摆脱巨额投资风险的厄运。结果是,在国家信息化速度整体迅速推进的形势下,报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却举步维艰。
3.3 市场运作
由于报刊数据库光盘前期制作工程浩大(如数据录入),开发的投资巨大,其高价位是必然的。凭心而论报刊光盘的实际价值,与其目前的价位相比不能算高。影响事业发展的关键是:①开发资金来源有限。除了有限的大报、大刊、大公司有实力独立开发报刊数据库光盘,绝大多数的开发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传统报刊文献资源如一座大金矿,却无资金开发。造成有7916种期刊和1083种报纸(1996年统计)的出版大国,而其相应数据库光盘不能与之成比例的无奈现实。②没有形成市场规模。报刊数据库光盘产品本身就数量有限,而又往往有市无货(光盘商店难觅芳踪),或者有货无市(大多数靠公司行商)。此类光盘的销售信息并不畅通,加之需求方的传统采集方式,使得市场远没有形成规模。③市场运作手段不当。开发商通过报刊数据库光盘产品的营销,尽快收回成本并有利可图,是无可厚非的,但藉此得到丰厚利润是不现实的。在市场运作中采用一些不正当手段,更是一种短期行为。开发商应当采用“买得起、续不断”的营销策略,追求长期效益。
4我国报刊数据库光盘的发展对策
从技术角度讲,报刊数据库光盘的发展前景看好。DVD-ROM光盘驱动器技术已经商业化,不久将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外部设备。DVD光盘的信息容量是CD光盘的七倍,这就意味着数据库光盘的制作成本将大为降低,同时也使得用户的使用效率大大增加,报刊数据库光盘的发展将增添新的支撑点。但是,要使我国报刊数据库光盘事业发展真正出现一个美好前景,还要跨越许多障碍。人们可以设计许多种对策,笔者以为尤其应对以下两个方面作充分考虑。
(1)尽快制定报刊数据库光盘开发模式的规范
馆藏型报刊数据库光盘在我国文献信息化建设中功不可没,但它的弊端也不能视而不见,并且完全有可能因此成为报刊数据库光盘的发展掣肘。针对这种弊端,有关单位开创了面向报刊信息资源高效率利用的开发模式,所研制的利用型报刊数据库光盘产品必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业内人士首先要彻底更新观念,真正树立信息化理念。作为行业、乃至国家有必要研究报刊数据库光盘的开发模式,统一检索平台,尽早制定相应的规范。这样,既有利于使用者,也有利于开发者,进而促进我国报刊数据库光盘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大型报刊数据库光盘系统应成为一项社会事业
由于大型报刊数据库光盘几乎没有一个单位可以独立地研制,且不可能像教育、娱乐类光盘成为大宗商品而赢利,而它又是全社会适应信息化所必需的,因此它理应是一项社会事业。有了这种定位,就有可能实现:①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多方捐资、研制单位注资等共同筹集资金投入开发研制;②在政府或授权部门的干预下,数据加工、光盘制作、商业营销各环节各负其责,保护应得利益;③各使用单位不以赢利为目的,利用这些光盘为社会提供报刊信息服务。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摆脱困境,使我国报刊数据库光盘事业得到大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WW
标签:文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