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会计处理视角下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2004年上市公司年报分析_坏账准备论文

应收会计处理视角下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2004年上市公司年报分析_坏账准备论文

从应收款会计处理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市公司论文,沪市论文,看我论文,信息披露论文,会计处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司董事会及其董事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1]这段文字摘自我国所有上市公司年报的首段,文字的深刻内涵是为了给广大年度报告的使用者一种承诺: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够提供给使用者一个准确的决策依据。然而,近年来不断曝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国外最有名的当属安然事件,国内著名的银广厦、琼民源事件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这些都对我国股市造成极大的冲击,广大民众、众多专业人土皆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产生怀疑。200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报等联合举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卷调查。调查表明:48.03%的个人投资者(1135人)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可信度有所增强,32.12%的个人投资者(759人)认为不增不减,8.51%的个人投资者(201人)认为有所减弱,5.80%的人(137人)认为会大为减弱,认为大为增强的最少,只有4.95%的个人投资者(117人);机构投资者则有63.54%(61家)认为会“增强”,有36.46%(35家)认为“不增不减”,没有机构投资者选择“大大增强”、“减弱”、“大大减弱”三项[2]。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虽有注册会计师进行把关,但其可信度依然受到公众和专业人士的质疑。另一项针对高学历、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且有一年以上证券从业经验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存在于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3]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自我生存和发展,千方百计地开展促销活动,扩大自己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的占有份额。其中,赊销作为企业促销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采用,对企业产品的销售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赊销也使企业的应收款金额迅速增加,加上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日益严重,坏账损失日益增多,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4]。由于应收款对一个企业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选择应收款为突破口,对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了调查和分析,希望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行业划分说明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

为分析上市公司应收款在企业中的分布运行情况,笔者选择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上市的我国A股市场2004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注:金融类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其他上市公司应收款核算有较大差别,缺乏行业间可比性,故不在分析范围之内),依据统一的划分标准,将810家上市公司划分为12个大类,分别是:A类农、林、牧、渔业;B类采掘业;C类制造业;D类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类建筑业;F类交通运输、仓储业;G类信息技术业;H类批发和零售贸易业;J类房地产业;K类社会服务业;L类传播与文化产业;M类综合类。其中制造业又细分为:C0食品、饮料业;C1纺织、服装、皮毛业;C2木材、家具业;C3造纸、印刷业;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C5电子业;C6金属、非金属业;C7机械、设备、仪表业;C8医药、生物制品业。由于C2木材、家具业仅2家上市公司,缺乏行业内可比性,故不在本文的分析对象之中,因此本文实际研究对象共计12大类,808家上市公司(注:字母为代号,便于下列表格列举分析)[8]。

二、数据及具体分析

(一)应收款总体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赊销行为,这使得应收款成为资产总额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收款计算项目包含内容不同使得在各行业间的比重产生了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及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之和占总资产比重的行业间平均值比较

行业类别 应收账款所占比重(%) 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之和所占比重(%)

A类6.06 18.82

B类2.38

4.42

C0 7.20 15.12

C1 5.79 14.44

C3 7.94 12.72

C4 8.50 13.19

C512.31 14.86

C6 6.47 10.39

C713.31 16.50

C812.01 18.10

D类5.07

8.07

E类

16.80 24.49

F类3.00

7.43

C类

14.44 22.92

H类6.05 12.70

J类3.42

9.89

K类4.38

7.82

L类5.52 15.60

M类8.18 17.59

数据来源:2004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笔者进行整理。

由上表可以看出E类建筑业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最大,达到了16.80%,这主要是由于2004年我国建筑行业受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影响,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业绩的增长带来了应收账款的增长,同时,有资料表明拖欠工程款现象极其严重,这也给应收账款的回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排在第二位的是G类信息技术业14.44%。排在第三位的是C7制造业的机械、设备、仪表业13.31%。总的来说,各行业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的平均值并不高,最高的也没有超过17%,然而当笔者将其他应收款数据与应收账款相加再次计算,得到的结果相当惊人。E类建筑业比重仍旧是最高,行业平均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之和占到总资产的比重达到24.49%,比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高出近8个百分点。一些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不是很高的行业却由于其他应收款的加入计算而使其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大幅提高,如A类农、林、牧、渔业,J类房地产业和L类传播与文化产业,它们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6.06%、3.42%和5.52%,但是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之和占到总资产的比重却为18.82%、9.89%和15.60%,增幅达到了310.56%、289.18%和282.61%。由此可见,在这三个行业中其他应收款净额普遍高于应收账款的净额。

如此巨大的其他应收款成为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本该是因销售产生的应收账款却寥寥无几,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对于其他应收款的管理还十分欠缺。有人将“其它应收款”科目戏称为“大箩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上市公司许多无法入账的东西都放在这个科目里。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往往挂在其它应收款下,形成难以解释和收回的资产。如表2所列的这些公司,应收账款的净额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并不大,10家上市公司中比重最高的西藏金珠为25.28%,最低的*ST华圣甚至没有应收账款,说明这些公司的流动资产并不是靠与主营业务收入挂钩的应收账款支撑的,然而当其他应收款净额记人其中再次得出比例后,这些公司的应收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大幅提升,全部在55%以上,*ST华圣更是达到了99.69%,如此高额的应收款,不禁使人担心这些公司资产的真实状况,在其他应收款中又有多少是可以及时收回的,有多少已经回收无望了呢?笔者在对这些上市公司报表附注中其他应收款部分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高额的其他应收款多是因为大股东或关联企业长期占用资金产生的难以收回和变现的资产。如*ST中燕,其他应收款前5名欠款单位合计总额为134,551,814.2元,占整个其他应收款账项的83.2%,其中为前股东及其子公司侵占的金额为71,471,554.2元,且这些款项发生于1999年,至2004年已有三年以上时间。在这样大额资金被占用的情况下,公司为此全额计提准备而直接影响到当年的净利润,因此该公司自2000年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最终不得不被特别处理也在情理之中。大额应收款在资产中的长期存在使得资产在本报告期似乎有良好的态势,但久而久之泡沫破裂,必将给上市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使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为了有效遏制这种不良状况的继续发展,我国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就包括对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

表2 应收款占资产总额比重前10位的上市公司列示

应收账款净额

其他应收款净额资产总额(元)所占比重

所占比重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元)(1) (元)(2)

(3) (1)÷(3) (1+2)÷(3)

600672*ST华圣0.00

25,600,376.68 25,680,149.73 0.00%99.69%

600773西藏金珠 224,941,879.13 420,168,773.95889,699,957.3425.28%

72.51%

600503*ST新智

77,444,974.72 160,388,236.95341,371,251.8422.69%

69.67%

600357承德钒钛 51,409,570.20 163,980,194.00316,830,351.1016.23%

67.98%

600603*ST兴业 760,851.3879,401,551.38120,983,575.230.63%66.26%

600763ST中燕 342,088.2224,313,615.6439,685,705.72 0.86%62.13%

600659ST琼华侨 38,598,408.10 99,940,794.5523l,463,236.1516.68%

59.85%

600234ST天龙 7,924,957.84 261,026,519.69457,630,422.801.73%58.77%

600772ST龙昌 9,347,318.02 668,736,983.47

1,155,306,874.11 0.81%58.69%

600139绵阳高新 60,127,800.34 110,940,684.35294,799,431.1420.40%

58.03%

数据来源:2004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笔者进行整理。

(二)应收款坏账准备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计提的推出有效夯实了上市公司资产,挤掉了部分业绩水分,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操纵和虚增利润、资产不实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上市公司执行更谨慎的会计政策[6]。在对2004年上市公司年报分析后发现,各上市公司坏账准备的核算、计提、确认情况基本正常,但是,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在对应收款项的减值准备计提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异常现象,有部分可能由于会计规定的不完善引起的,但是更多的异常情况是由上市公司人为操纵引起的。这些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从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公开披露信息表明,计提吞噬大量利润,导致一些上市公司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2004年净利润为负数的共有81家,在这之中有8家上市公司主要是本期计提大量坏账准备而使净利润呈现巨额亏损状态,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坏账计提数与利润总额之比列示

坏账本期增加数管理费用所占比例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净利润

(1) (2) (1)÷(2)

600076青鸟华光

-386,397,668,28

119,050,608.93367,391,510.3732.40%

600173 牡丹扛 -81,276,901.75 20,599,176.0268,143,211.03 30.23%

600199*ST金牛-186,527,072.72134,524,852.69170,667,077.2078.82%

600218全柴动力-52,910,599.12 30,961,804.0783,109,965.09 37.25%

600234 ST天龙-209,434,428.98235,270,001.25461,193,545.8751.01%

600272开开实业

-730,599,930.29381,770,518.31534,361,306.4971.44%

600365通葡萄酒-98,737,779.98 32,931,021.61 80,280,341.4341.02%

600839四川长虹 -3,681,120,380.21 2,506,685,397.81 4,021,469,662.83 62.33%

数据来源:2004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笔者进行整理。

二是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即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及比例变化频频。这种情况在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尤为常见。

三是账龄划分存在很多问题,如披露随意,相邻年度账项不衔接等。

四是并未按照披露的计提比例和计提标准计提坏账准备。808家上市公司虽然都对报表附注的“公司及附属子公司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中披露了各个公司的计提比例,但是有许多上市公司在“合并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中却不是按照该比例计提坏账。多数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计提标准是按账龄逐年计提;但在最后总不忘披露一句:“对有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或挂账时间太长的应收款项采用个别认定法全额计提,计提的坏账准备计入当年度管理费用。”这一句披露为上市公司调节年度间利润创造了条件,公司有可能通过计提以特别坏账准备为名的秘密准备和回收己计提全额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从而冲回坏账准备的多种手段相结合来粉饰不同期间的经营业绩。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年报中异常数据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笔者在下文中即对账龄划分、坏账计提方法的选择、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三部分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

1.坏账准备计提方法选择关注

《企业会计制度》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只是作了原则上的规定,除要求使用备抵法外,具体使用哪种备抵法由企业根据情况自行决定。这给上市公司很大的自主权,这么做主要是由于实务中上市公司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而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允许公司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选择[7]。目前,在实务中,账龄分析法是多数上市公司坏账计提方法的首选,因为该方法着眼于已经存在的现实且更符合稳健性原则,将坏账准备的计提与应收账款的入账时间联系起来,即账龄越长,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就越大,这与账龄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的客观实际相吻合。所以,与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相比较,该方法使利润信息更趋稳妥,使用的公司较多。不过,账龄分析法也有本身的缺陷,在计提坏账准备前必须对账龄进行分析,并且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计提标准,这在实务中是很难把握的,另外,它的会计处理也相对繁琐复杂,增加了应收款项的成本,因此在一些长期以来大额应收款较少的行业、公司,使用账龄分析法就不是最经济的方法,此时,余额百分比法就比较适合这些上市公司[8]。

沪市808家上市公司中,有655家上市公司选用了账龄分析法,占到了总数的81.06%。在剩下的153家使用非账龄分析法的上市公司中,A类农、林、牧、渔业使用非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的比例最高,26家上市公司共有9家使用余额百分比法或个别认定法,占了34.62%。这9家中除1家已被特别处理的[*]ST大盈外,其余8家上市公司的账龄结构基本合理,账龄划分正确,三年以上应收款较少,所以认为这个行业还是比较适合余额百分比法计提的。但是,也有个别上市公司,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多选择账龄分析法,唯有当中的几家选用余额百分比法(如表4所示),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三年以上大额应收款在总应收款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对于这些公司而言,采用账龄分析法比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要稳健,而公司对此并未作出调整或变动,若改用账龄分析法的话对利润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些公司应收款可能因此存在水分,需要特别关注。

表4 若干采用余额百分比法中三年以上应收款比例较大的上市公司列示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所属行业 三年以上所占比例(%)

600065*ST联谊C4类 50.92

600698 ST轻骑C7类 85.26

600385 ST金泰C8类 75.44

600106重庆路桥F类 91.95

600383金地集团J类 74.24

600899*ST信联 L类 62.44

600700*ST数码 M类 55.33

数据来源:2004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笔者进行整理。

2.账龄划分情况分析

应收账款的账龄,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从销售实现、产生应收账款之日起,至资产负债表日止所经历的时间,简而言之,就是应收账款在账面上未收回的时间。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对其他应收款也计提坏账准备,故目前的上市公司年报中,其他应收款的账龄划分与应收账款相同,在本文中主要对年报中应收账款账龄划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问题一,账龄段划分过于宽泛。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1998年修订稿)》,将应收账款的账龄划分为四段,即1年以内、1—2年、2—3年和3年以上。这也是我国至今唯一明确应收账款账龄划分的法规。在分析的808家上市公司里,普遍使用的是中国证监会明确规定的账龄划分标准,有许多上市公司还将“3年以上”进一步分解为3—4年、4—5年、5年以上,甚至还有再细分为5—6年,6年以上的。笔者认为上述划分过于宽泛,理由有二:一是漠视了应收账款的本质特点,即账龄越长,回收的可能性越小;二是忽视了应收账款的性质,即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而不是长期资产。六年以前的应收账款不管欠款单位是否还在经营,经营状况如何,回收的可能性都极小,如果金额巨大,每年都要提取高额坏账准备,增加公司应收账款成本,将对利润直接产生影响,或者若公司明知该账款回收无望,却还将其挂在账上,其目的笔者认为无非是便于通过多提或少提坏账准备来调节利润,毕竟只要账面上还存在该款项就必须提取坏账准备。

问题二,账龄披露存在随意性。分析应收款项报表附注后可以发现,许多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各账龄段金额期初数与期末数信息勾稽关系难对应。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原因有年内资产并购、重新划分账龄、或是预付款转入引起。但是下列上市公司的披露却在无前面所述情况下仍不衔接。如ST轻骑(600698),应收账款中期初2—3年金额为15,457,242.14元,3年以上金额为582,612,826.25元,到了期末3年以上应为上述两个期初数之和598,070,068.39元,但实际显示为599,423,199.45元,比期初两年相加的总额还多1,353,131.06元。也即是说,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在2004年没有收回3年以上应收账款的1分钱,反而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增加了130多万元,披露的随意性由此可见。可以肯定该公司的账龄结构存在严重的信息失真,根据错误的账龄结构计提的坏账准备,其金额必然也是不正确的,这导致计入管理费用并最终表现出来的净利润也是不正确的。此外,一些公司的账龄划分虽然没有不能衔接的问题,但是账龄结构仍可通过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发现异常情况,由此来推断其会计信息的不可靠性。一般说来,在应收账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一年以内应收账款所占比例越大,应收账款周转率就越大[9],但是表5中的12家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一年以内应收账款所占比例都在98%以上,在其所属的行业中占据了前几位,但对应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却很低,最高的也不足一年4次,远远低于它们所属行业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这就难免使人产生怀疑,即认为其所披露的账龄结构有虚假之嫌。

表5 应收账款周转率与1年内应收账款勾稽关系存在疑问的上市公司列示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所属行业所属行业平均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次)1年内所占比例(%)

600320振华港机C712.493.0398

600773西藏金珠 H113.281.3998.1

600868梅雁股份 M15.613.0398.31

600988东方宝龙C712.492.7998.39

600183生益科技C712.492.8699.21

600182桦林轮胎C423.023.9099.73

600817宏盛科技 M15.613.6399.73

600780通宝能源 D22.671.4399.78

600854春兰股份C712.493.6599.94

600311荣华实业CO16.743.9299.99

600240华业地产C112.691.96100

600168武汉控股 D22.673.20100

数据来源:2004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笔者进行整理。

3.计提比例的确定

提取适当的坏账准备比例,对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使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公司,这个比例的确定对利润有直接的影响,比例太高,则增加公司管理费用,增大应收款项的持有成本,比例太低,又不足以起到防范风险,保持资产优良的目的。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经济法律法规虽然在税法上对该比例有严格的规定,但在会计核算方面却有极大幅度的空间。有部分上市公司便利用对这个比例的随意变动,调节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期末净值,增减当期总资产;又通过该比例的调节,利用计入当期利润的管理费用增减当期净利润,以期达到上市公司粉饰业绩的目的,使之成为提高每股收益的依据。2004年年报中坏账准备的有关数据经统计后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公司坏账准备计提总体情况正常,但也有部分公司的坏账准备比例与同行业计提比例有极大的差别。这些公司在使用账龄分析法计提时,1年以内比例为0,即不计提坏账准备,但是经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联系起来分析后,笔者认为这样的比例是不符合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如表6中列示的7家上市公司,都是1年以内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0的公司。这些公司1年内应收账款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9.74%,即这些公司的应收账款主要由1年以内的部分组成,但是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后发现这7家公司的平均周转次数为一年6.79次,普遍低于其所处行业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第一食品(600616),它一年内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90.04%,但应收账款周转率仅为6.81,而其所处的行业平均值高达113.28,也就是说其1年内的应收账款回收质量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对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显然是不合理的。

表6 一年内应收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但存在疑问的公司列示

1年内所占 计提比例 所属行业 应收账款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所属行业

比例(%)(%) 平均值周转率

600851海欣股份C1 91.01 0

12.69 5.58

600649原水股份 D 99.59 0

22.67 9.61

600744华银电力 D 99.74 0

22.67 6.33

600795国电电力 D 98.14 0

22.67 8.26

600616第一食品 H 90.04 0 113.28 6.81

600767*ST运盛 J 97.59 0 239.83 4.00

600736苏州高新 J 97.89 0 239.83 8.12

数据来源:2004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笔者进行整理。

三、建 议

经过了1999—2001年股市不断被查处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后,这几年,上市公司明显地对自己年报中披露的会计信息给予高度重视,在评价了2004年年报中应收款有关的会计信息后,笔者认为年报的信息质量尽管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许多披露太宽、太笼统和有疑问的地方,如何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完整、更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真正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投资决策的必要依据,笔者针对应收款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视其他应收款的管理,规范大股东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其他应收款来源比较复杂。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增多的原因主要包括:大股东的巨额欠款,如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垫付、暂借的各种款项,或者是为了大股东支付的所谓“业务款”、“往来款”等,以及给下属子公司垫付的各种款项,这样大股东以应收款项的方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非常普遍。因此,建议年报重要事项部分应明确披露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量、期末债权债务事项,对于关联方占用资金的情况,不仅要披露期末金额,而且要披露全年平均占用金额。通过强化关联交易、期末债权债务事项、全年平均占用金额的披露,加强社会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期末债权债务事项的监督,最终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减少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

第二,严格执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监督。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利用计提或转回坏账准备操纵利润规定了应重点说明的内容是:(1)本年度全额计提坏账准各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的,应单独说明计提的比例及其理由;(2)以前年度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但在本年度又全额或部分收回或通过重组等其他方式收回的,应说明采用原估计计提比例的理由以及原估计计提比例的合理性;(3)对某些金额较大的应收款不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比例较低的理由;(4)本年度实际冲销的应收款及冲销理由。其中,实际冲销的关联交易产生的应收款应单独披露。但上市公司在实际运用中却很少能按规定如此详细披露,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必须要求公司严格执行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对决策者有用的。同时,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倘若一个公司1年以内应收款占应收款总额比重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但应收款周转率却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那么,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就应特别关注其账龄结构,建议公司对这部分1年内的应收款也应计提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

第三,合理确定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和账龄划分,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为了提高应收款信息披露的质量,上市公司在确定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时应选择同行业普遍采用的方法。而对于账龄分析法,公司应避免账龄划分的太过宽泛性。笔者认为,根据应收账款的特点并结合西方国家账龄段划分的实际经验,账龄段的划分应以天数表示为宜,具体可分为:0—30天,31—60天,61—120天,121—360天和360天以上。目前我国沪市上市公司808家样本中也有少数公司将1年以内的账龄再细分为0—6个月,6—12个月,如彩虹股份(600707)、马龙产业(600792)等17家公司。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应收会计处理视角下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2004年上市公司年报分析_坏账准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