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分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本文通过实际地铁工程,分析明挖地铁车站结构工程出现的渗水情况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提高明挖地铁车站建设质量,为城市现地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明挖地铁;车站结构;渗水控制
车站结构施工完成后,结构面会出现较多的渗漏水情况,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及观感质量,同时造成后期堵漏费用大。发现渗漏水原因,制定预控措施,将结构渗漏水有效地控制在结构施工完成前至关重要。
1、明挖地铁车站概况
xx站为全线的第13座车站,车站位于滨河路与横山路交叉口路面下,沿滨河路南北向布置。本站为地下2层明挖车站,设9个出入口及4组风亭。车站主体全长458.7m,标准段宽19.7m,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约16.4m~18.1m,北端头井基坑开挖深度约18.2m,南端头井基坑开挖深度约20.1m。
车站主体为地下2层,采用双层单柱双跨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主体结构几何尺寸及结构断面图如下:顶板厚800mm,中板400mm,端头井侧墙900mm,标准段侧墙700mm。
图1车站结构示意图
地下车站(含出入口通道)和机电设备集中区段的防水等级为一级,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车站主体结构全部采用防水混凝土进行结构自防水,抗渗等级不小于P8。同时车站设结构外包防水层,结构底板、侧墙采用4mm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结构底板及侧墙附加防水层采用4mm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水泥砂浆等材料;顶板防水采用2.5mm厚单组分非焦油聚氨酯涂层等。车站结构防水为钢筋砼结构自防水体系,辅以附加防水层加强防水。
2、车站结构渗漏水的原因分析
主体结构中有一定的施工方面缺陷,或者在桩与桩之间的接缝处没有很好地进行处理而导致渗透水现象。结构本身出现不可预知的裂缝而出现渗透水现象,这种情况较难预防,在多变的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原材料的细小差异、混凝土本身的质量、在浇筑混凝土时出现的微小失误、混凝土养护出现问题、地下拆除结构导致一些部分提早受力,上述原因导致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裂缝,这也是渗透水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主体结构在一些细部防水处理不够仔细,导致少量的水渗透。防水层失效或防水涂料出现问题而导致渗漏。本身施工质量不过关所导致的渗透水现象。
车站主体结构工程在进行分段开挖后,首先对该部分做了防渗透水处理,并且在主体结构施工结束后,做了内部的渗透水处理工作。
3、车站结构渗漏水处理技术
在对渗透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如果地铁车站发生渗透水情况,必须要对混凝土本身进行良好的修复才能够解决问题,而不同的渗透水情况也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采用不同的技术。
3.1渗漏部位确定
在工程即将结束,整体防水层铺设完毕,地下降水井封堵结束后,对于渗透水情况,才会比较容易发现所处的位置以及出现缺陷的墙体。此时,应逐步排查,对每一个墙面进行细致地检查,来排除隐藏渗水点,当排查到有渗透水的部位时,应当加以标识,并记录在案,方便集中处理。
3.2渗漏处理施工方法
3.2.1点渗漏
点渗透的特点是渗透量小,并且面积成点状,破损程度小,可以利用钉桩的方式进行补漏,在注浆管与墙体间利用堵漏粉固定好,便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如果水流偏大,可以凿破该部分的墙体,再利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补漏。
3.2.2面渗漏
面渗透可以说是点渗透的聚集,在一面墙上,多处出现点渗透,此时,应该先利用点渗透的方法进行处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向内部凿深,在25mm处进行堵漏粉的涂抹,然后使用防水砂浆将该处进行封闭处理。
3.2.3裂缝及施工缝渗漏
(1)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渗漏水处理流程
(2)施工工艺及要求。
主要工艺流程为:钻孔→凿槽→清理→冲洗→嵌入→堵漏→注浆→封闭→恢复。
查渗漏点。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将要检查的墙面进行擦干处理,在墙上面洒下一层干水泥,如果有湿的点或者线,则可以确定渗透缝的位置,如果湿的位置过大,可以在上面再撒一层干水泥粉,这样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渗透的部位。
凿眼及钻孔。对于施工缝等处的渗透,首先应该在渗透处凿出一条顺延渗透缝的槽,然后在槽内进行钻孔,一定要注意钻孔要均匀。
清洗。在经过上述步骤后,要对该处凿点进行细致地清洗。
埋设注浆管。设置注浆管时,要注意将管口的正中央与孔洞对齐,然后在注浆管的周围用堵漏粉固定好,对于线形裂缝,要注意将所有的凿除部分都封堵好,在不方便打孔或者埋设注浆管的地方,可以用泡沫条来进行封堵,但也要用堵漏粉进行前期的固定。
注浆。在埋设注浆管后0.5h左右开始进行,首先利用一些带有颜色的水首先灌注,当灌注结束后,可以对墙面再次进行检查,当未发现有漏水情况后,便可以进行注浆处理。其中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注浆的范围较大,需将其中一个孔留下不注浆,当其他的空洞注浆结束后,并且没有任何渗漏,再对这一个孔进行注浆处理。检验。上述工序结束后,再次利用撒干水泥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如果没有痕迹,便证明成功,如果仍然出现痕迹,则重新将上述步骤进行一遍。
论文作者:李威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结构论文; 车站论文; 注浆论文; 渗漏水论文; 防水层论文; 主体论文; 混凝土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