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案后看美国的政治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美国论文,政治论文,文化论文,案后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克林顿弹劾案落幕后,人们终于有机会冷静思考,察看一下美国的政治文化对克林顿一案的作用。
一般而言,“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是指民众对权力、政府的作用、政治参与及政府官员的态度。也有人把它概括成“表示一些具有广泛共识的关于公民与政府关系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信念、价值和准则”。如此看来,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恐怕就包含变(革新)和不变(习惯和惰性)的成分。本文旨在从弹劾案一事分析目前影响美国政治文化的几种思潮。
根源不在绯闻,而在性骚扰
表面上看来,弹劾案是由绯闻案(莱温斯基案)引发的。绯闻案沸沸扬扬一年多,竟成为美国政治生活及舆论关注的一个中心点,令不少人费解。即便说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是“宏大叙事”让位于“具体叙事”,也不至于把此事闹到如此地步!于是,有人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之于美国的党派政治——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为了党派利益,坚决要把民主党的总统搞垮、搞臭;又有人认为,这主要是美国东部权势集团对平民出身的、来自穷乡僻壤的克林顿当总统不服气,也瞧不起他的人品和作风,因而到处与他为难,自他上台后,接连不断地曝出他的丑闻(如白水门、旅行门、档案门事件)。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党派政治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众议院的许多次关于弹劾的表决中,基本上是以党派划界的。
实际上,弹劾案的根源不在绯闻案,而在性骚扰案(葆拉·琼斯案)。原因有二:其一,没有葆拉·琼斯案,就不会抖出莱温斯基案,也不会出现弹劾案。克林顿总统1998年1月在琼斯案中作证,当被问及他是否与莱温斯基有染时,克氏一口否认,说与她没有关系。正是这一作伪证形成克林顿的“阿基里斯之踵”,成为日后弹劾他的一大罪状。此外,为了掩盖他与莱温斯基的关系,他在独立检查官肯尼思·斯塔尔调查时做了一些手脚,从而构成了弹劾他的第二大罪状——阻碍司法。其二,仅仅是绯闻案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法律上看都不会招致弹劾。在美国历史上,有婚外情的总统比比皆是。有研究表明,受美国人民喜爱的开国元勋之一杰斐逊总统与其黑人女仆也有一段私情并育有私生子;而富兰克林·罗斯福与他的私人秘书、艾森豪威尔与他的司机、肯尼迪与玛丽莲·梦露的私情更是众人皆知,但这些风流韵事并未影响他们的历史地位,遑论弹劾。就克林顿本人来说,1992年竞选总统时就爆出他与珍尼弗·弗劳尔斯有婚外情,他的否认以及希拉里与他双双在电视上露面使他的梦想未因此而夭折。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绯闻案,事情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克案的关键在于性骚扰,正是这一点触动了美国政治文化的某根神经。
公众的态度:观念的转变值得注意
一般认为,公众的态度(大多数人的态度)对这次弹劾案的结果起了关键的作用。不管共和党如何主导这一弹劾戏剧,公众对克林顿的支持率几乎一直维持在60%以上,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对克林顿的诚实表示怀疑(去年9月22日,在克林顿在大陪审团面前作证的录像带播出后,《今日美国报》的答问者中,81%的人认为克林顿肯定或者很可能在宣誓作证后对大陪审团撒谎),但是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作伪证和在性关系方面阻碍司法不足以构成对总统的弹劾或解职。克林顿治下经济景气固然是人们支持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人们观念的转变也值得考虑。
首先,多数人对总统的道德操守不再强求。总统能作为全国的道德榜样或精神领袖固然更好,但这已不是当总统的必要条件。在80年代,“诚实”还是美国人对总统或总统候选人品质的第一要求;到90年代,选民们已不再有如此的奢望。原因是,从年龄上看,“婴儿潮”的一代及更年轻的X一代构成了选民主体,这些成长于或生于60年代以后的人更加务实,道德观念变化了,不再像“二战老兵”那样求全责备。
其次,人们对婚外情的态度渐趋宽容,尽管在政治生活中,政客们还往往拿此攻击对方,甚至造成对方政治上的挫折。在弹劾案的这一过程中,当启动弹劾案的关键人物、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海德被媒体抖出20多年前的婚外情时,他也不得不公开道歉;而本来可能成为众议院新议长的利文斯顿则因婚外情的曝光而主动退出众议院。这几起事件被法国人讥为“美国人的虚伪”,但是,私下里美国人常说,克林顿并非天使,哪能要求他完美无缺,抵制一切诱惑呢?成年人对他的不满不在于他有婚外情,而在于他与一个与他女儿年龄差不多的实习生发生性关系(如果是与一个中年妇女,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非议);此外,受弹劾也并非因为有婚外情,而是克林顿对婚外情一事进行否认、隐瞒、作伪证。选民(曾在大选中投他票的人)及他的同党气愤的是他的背叛,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们讲,他与那个女人没有关系。
再次,人们对弹劾条款倾向于从严解释。由于宪法上对弹劾的规定除叛国罪和贿赂罪之外都比较模糊,对什么是“重罪和严重的过错”没有确切定义,在克林顿弹劾案中人们对此争议颇多。最后还是比较倾向于认为,“重罪和严重的过错”指的是违宪罪,也就是总统的行为违反宪法。人们一再将克案与约翰逊案、尼克松案两个案例作比较,认为克氏的行为无论如何不能与这两案相提并论,在私生活上撒谎和隐瞒真相并未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也未危及国家利益,因此克氏的行为虽然不道德,在民事法案中作伪证也是违法的,但违反的是一般的法律,而不是国家根本大法,因而不够弹劾的标准。
再次,从弹劾案的由来、进程和结果来看,无论是党派之间、民众之间、选民与议员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无论是1868年的安德鲁·约翰逊案还是1974年的尼克松案,在民众和两党中都有广泛的共识,前者是为惩罚总统对国会权威的挑战;后者是总统违反宪法规定的权力(滥用职权)。而在此次弹劾案中,则没有类似的一致,且不说党派之见异常明显,投票表决多以党派划界;民众中也有三分之一多的人要求总统辞职(9月22日,在播出总统作证的录像后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公司和《今日美国报》所进行的民意测验中,66%的答问者反对弹劾总统,但39%的人认为克林顿应该辞职),45%的人同意进行弹劾调查(10月12日,众议院表决同意开始弹劾调查后,在《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所作的调查中,45%的人表示支持弹劾调查,52%则表示反对);选民与议员之间也有差距,选民中大多数人支持克林顿,而议员中大多数人反对克林顿,虽然在1998年的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在众议院中丢失5个议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选民对共和党主导的弹劾不满;但在两院内共和党依然占了多数,处于领导地位。这说明,今日美国不仅存在着分裂的政府,也存在分裂的选民。
影响政治文化的几种思潮:清教传统、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女性主义
从上述弹劾案及公众的态度来看,当今的美国社会很难用“右倾”或“左倾”、“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这类标签来评判,也还不好用欧洲的“第三条道路”来界定(因府院分治,两党都还存在着重新整合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也许它更多地体现了多元主义的社会特质,它的政治文化既受到清教主义传统、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浸染,也受到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清教主义强调勤奋、节俭、诚实、禁欲,主张人们过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它也正是因此而得名的。虽然它在今日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断遭到削弱,但严肃认真的基督教教徒仍然奉之为圭臬,特别是原教旨主义者、道德多数派更是如此。此次在国会中极力主张弹劾的共和党议员,特别是来自南方的共和议员背后,就有强大的基督教右翼的压力。
保守主义主张小政府,认为政府是“必要的祸害”,对政府持极端不信任态度,认为解决社会问题只能靠个人,不能靠政府。在哲学的层面,保守主义认为自由高于一切,平等只能是机会的平等,而不能是结果的平等。在此次弹劾案中,共和党及支持共和党的选民认为,为了捍卫宪法,应该按照正当的司法程序对克林顿进行弹劾及审判。法律高于一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总统也不能例外。
自由主义相信政府能够使个人免受各种非政府力量的危害,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机会平等,能够解决各种出现的社会问题。在文化的层面,自由主义思想较开放,就克案来说,自由主义者认为,既然他已承认错误,人们就应该原谅他;自由主义者不主张弹劾克林顿。从政治基础来看,非裔美国人、妇女选民、校园里的自由知识分子都是克林顿的积极支持者。
女性主义主张妇女应享有与男性同样的宪法权利,无论是在私人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或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男女平等,妇女不得因性别的缘故而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待遇。“性骚扰”一词是由女性主义法学家、克林顿和希拉里在耶鲁大学的校友凯瑟琳·麦金诺在70年代末首先提出来的,在1986年的一件案子中最终被最高法院所采用,而联邦就业机会均等委员会也规定:性骚扰是一种歧视,它违反《1964年民权法案》中的第七条(该条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因为宗教信仰、种族、肤色、出生地、年龄及性别而受到歧视)。1989年安妮塔·希尔诉布什总统提名的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托马斯·克拉伦斯曾对她进行性骚扰,参议院为此举行了听证会,从而使“性骚扰”一词广为人知。进入90年代以来,有关性骚扰的争论、诉讼日渐增多。据说,“性骚扰”已成为美国社会中主要的歧视行为。“性骚扰”的法律含义有二:一是受到本人不喜欢的性接触或听到、看到不可避免的本人不愿意的下流话或黄色幽默(既包括异性之间也包括同性之间);二是因为性的缘故处于一种有敌意的工作环境,如因拒绝上司暗示的性要求而在工资、待遇或晋升方面受到报复或者受到异性同事或同性同事的恶意对待,使受害者本人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女性主义有关男女平等的主张已为社会所接受,如军队中招收女军人、“性骚扰”案子受到严肃处理。与1989年不同的是,在琼斯诉克林顿性骚扰一案中,大多数妇女都不同情琼斯,全国妇女组织也保持沉默;在莱温斯基案中妇女对莱温斯基也持负面的态度;在克林顿弹劾案中则反对弹劾。这一点是意味深长的。克林顿一直以支持女权(如选择权、纠正不平等的肯定性行动计划)的面目出现,妇女在互相矛盾的权利面前只能舍车保帅。一向自称为女性主义者的克林顿如今却栽倒在有关女权的案件——性骚扰案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这四种思潮对政治文化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克林顿案中,“正方”和“反方”论点的背后,都有着上述一种或几种思潮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女性主义思潮似乎是克林顿受到弹劾的始作俑者。没有女性主义就没有性骚扰这一说法,也就没有琼斯案、莱温斯基案,也就没有与此有关的弹劾案。
标签:政治文化论文; 莱温斯基论文; 克林顿和莱温斯基论文; 政治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