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五台片的重叠式反复问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邵敬敏、周娟(2007)梳理了汉语方言中的“VV(O)”问句,指出除了甘肃白龙江流域的舟曲外,其余大都属于中部方言,个别属于南部方言,即使是官话方言点,也基本处于长江流域。这一概括漏掉了已见诸报道的山东的招远、长岛等点(罗福腾,1996),此外,晋语也使用重叠式反复问句。
1.重叠式反复问句的形式
晋语重叠式问句分布范围较窄,集中于五台片,如朔县、平鲁、代县等。VP仅限于动词,形容词不能构成重叠式问句。VP一般是单音节动词,可以是普通动词,也可以是能愿动词,动词后还可带宾语或补语。具体形式如下:
单音节动词构成的问句格式为“V-V”,如:
他在在他在不在?(朔州)
今年收成不赖,是是?|他在在?(平鲁)
山阴属于大包片,但和朔州平鲁毗邻,可说“是是?”相当于“是不是?”,“是是?”还可进一步减省为“是?”,但时长和“是是?”相同。
动宾结构构成的问句为“V-V-O”,动词仅限于“在、是”等存在动词或判断动词。
他是是你亲戚?|你是是明儿去寻小张呀?|真年今年这收成是是不赖?|那封信在在抽屉里头兰
那封信还在不在抽屉里?(平鲁)
你说哩是是本地话?|你是是恼兰?|他在在家里?(朔县)
他是是你家亲友?|他这阵阵是是在太原工作哩?(偏关)
句中带能愿动词的问句如:
他明儿会会来?|你敢敢杀鸡儿?|能能爬上哩爬上去?(平鲁)
我能能试达试达我能不能试试?|你能能吃完?|你会会做饭?(朔县)
你会会打篮球?|能能讲清楚?(代县)
除了以上描写的几类形式,五台片还有几类反复问值得注意。如部分双音节动词可构成“A-A-NEG-B”式问句:
这人你认认不哩你认不认识这个人?|起起不来能起来起不来?(平鲁)
看看不清能看清楚看不清楚?|省省不哩懂得懂不得?|认认不哩?(朔县)
如果动词后带宾语,格式为“A-A-NEG-B-O”,如:
他认认不哩你他认识不认识你?(平鲁)
你认认不得那个人你认识不认识那个人?(代县)
表能性的问句格式为“VV-NEG-C(O)”,几乎各类动词都可进入这类问句。
拿拿不动能拿动拿不动?|一后晌写写不完一下午能写完写不完?|洗洗不起来能不能洗起来?|学学不会
能学会学不会?|睡睡不下能睡下睡不下?|你听听不懂北京话?|喝喝不老一瓶酒你喝得了喝不了一瓶酒?
(平鲁)
写写不完作业能写完作业写不完?|你吃吃不老三个包子你能吃了三个包子吃不了?[这多草一后夜割割不
完这么多草一下午能割完割不完?|你搬搬不动?(朔县)
讲讲不清楚能讲清楚讲不清楚?|看看不见能看见看不见?(代县)
打打不过他能打过他打不过?|教教不会他能教会他教不会?|你爬爬不上去你能爬上去爬不上去?(五台)
讲讲不清能讲清楚讲不清楚?|卷卷不起来能卷起来卷不起来?|爬爬不上去?|打打不过他?(偏关)
吃吃不老能吃了吃不了?|拉拉不紧能拉紧拉不紧?|讲讲不清楚?(岚县)
这类问句是“V-C-V-NEG-C(O)”式省略了前面的补语,完整式也可说,不过口语中省略式更常见。如平鲁“看看不见?”也可以说“看见看不见?”,还可说“能看见不?”,“拿拿不动?”还可说“拿动拿不动?”或“能拿动不?”。我们就这个问题调查了5个老派发音人,其中4个一般都说省略式,但1个发音人多说“V-C-V-NEG-C(O)”式或“Z-NEG-ZV(C)(O)”式,如:
你认哩认不哩那个人?|你看见看不见?|能不能看见?
2.重叠式反复问句中省略的成分
晋语五台片的“VPVP”式反复问句与普通动词重叠在语音形式上完全相同,连读变调也没有不同,因此可以判断是“VP-NEG-VP”式问句省略了中间的否定词,省略掉的否定词一般是“不”,在比较句中也可能是“没”,如:他有有你肉他有没有你胖?|大娘有有你高大娘有没有你高?(平鲁、朔县)可省掉中间否定词的词包括:系动词、存在动词、能愿动词、伴随介词等。我们知道,五台片反复问句主要采用“VO-NEG”式,只有新派才用“V-NEG-VP”式,而“VPVP”式往往是“V-NEG-VP”式反复问句发展到极端的一种表现。五台片的“VPVP”式一方面说明系动词、存在动词、能愿动词等在反复问句式发展过程中处于超前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五台片反复问格式可能正在经历某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很可能是受到了周边官话以及标准语的影响。
“AA-NEC-B”、“AA-NEG-B-O”、“VV-NEG-C(O)”问句表面上是重叠式反复问句,其实分别是相应的反复问句省略了肯定部分和否定部分相同形式的结果。如:你爬爬不上去?(代县),||你看看不见?|你爬爬不上哩?|吃吃不完?|你省省不哩北京话你懂不懂北京话?(平鲁)省略前的“完整式”分别是:你爬上去爬不上去?||你看见看不见?|你爬上哩爬不上哩?|吃完吃不完?|省哩省不哩北京话?“看见”、“爬上”、“吃完”构成的问句可转写成VCV-NEG-C,“省哩”是双音节动词,构成的问句可转写成ABA-NEG-B,省略相同部分后,得到的分别是VV-NEG-C和AA-NEG-B,VCV-NEG-C和VV-NEG-C的关系以及ABA-NEG-B和AA-NEG-B的关系,与“知道不知道”(AB-NEG-AB)和“知不知道”(A-NEG-AB)的关系类似,区别在于前两者否定词是嵌入在双音节动词AB或动补结构VC之间的,而后者否定词在动词AB之前,因此A-NEG-AB一望而知是省略的结果,VV-NEG-C、AA-NEG-B却以重叠面貌出现。
3.重叠式反复问句的类型学意义
项梦冰(2002)把采用“VP不VP”型反复问句的客家话分为三类:
1)只说“VP不VP”式,如梅县话;
2)既说“VP不VP”式,也说式,但两式在语音上尚未脱节,即式中的声调一定跟该方言里的否定词“晤”的声调相同,如连城(新泉)话;
3)既说“VP不VP”式,也说式,但两式在语音上已经脱节,即式中“VP”的声调跟该方言里的否定词“唔”的声调不同,例如于都话。
理论上讲,采用“VP不VP”型反复问句的方言还可以有两种变式:
4)否定词跟后一个音节发生合音造成合音式反复问句“VP不VP”;
5)省略否定词造成一个减省式的反复问句“VPVP”。
这一概括适用于所有汉语方言的反复问句。第一种类型在北方官话中很常见,此处不赘。其他四类往往有同样的形式,因此判断起来有一定困难。
山东招远可说:你去去?|这是是你的东西?长岛可说:你会会?|花儿香香?|电影好好看?罗福腾不同意朱德熙认为这类问句是“V不VP”式紧缩的结果,认为这是动词重叠表反复问,但据王素平(2004)考察,招远话和长岛话反复问句“VVP”其实是由合音造成的紧缩形式。招远话“去去”实际读作“去”,是把“去不去”中的否定词“不”的声调合并到前一个音节“去”的声调上形成的。因为招远话的“不”为上声,读作[55]调。在“VVP”中,前一个音节“V”的调值均受“不”的影响变为[55]调。长岛情况类似。都属于上面提到的2),即式。
绍兴话也有此类现象,寿永明(1999)认为是一种合音现象,王福堂(2003)指出前字接在否定词前那样发生连读变调,即用声调略有变化的“去去?”、“高高兴?”等表“去不去?”、“高(兴)不高兴?”等疑问意义。连城客家话这类现象更为突出,情况也更复杂,简单地说,“不”脱落后,留下一些声调的痕迹,即前字读成否定词的声调(项梦冰,1997)。
此外,见诸报道的还有重庆话(李科凤,2005)、江淮官话(王玉梅,2004),由于这些报道没有对动词的声调做描写,因此可能属于2),也可能属于3)。
否定词跟后一个音节发生合音的“VP不VP”式问句较少见,平话属于这种类型(邵敬敏、周娟,2007),广西横县平话也是这种类型(闭思明,2002)。
本文描写的五台片重叠式问句属于省略否定词造成的减省式反复问句“VPVP”,见诸报道的还有江苏淮阴方言(李文浩,2009)。
刘丹青(2008)通过总结收集到的具有谓词重叠疑问句的全部方言,概括出两种模式:
(看看?想想?好好?肯肯?)
(商商量?高高兴?要要紧?愿愿意)
(其中表示疑问操作;→表示意义不变的操作。)
五台片的重叠式问句均属第一种模式,未见第二种模式。刘文指出,戴庆厦、傅爱兰调查了15种藏缅语的是非疑问句,但只引了单音节谓词重叠之例,福建长汀也只有单音动词例。从五台片的情况来看,我们推测这并非偶然现象。地处晋语边缘的五台片反复问句以“VP-(PRT)-NEG”为主,其次是“VP-NEG-V”,只有存在动词、能愿动词、“是”以及一些单音节谓词可较自由地构成“V-NEG-VP”式,双音节谓词进入“V-NEG-VP”仅限于“好看、清楚、知道、认得”等极个别的词。刘丹青把A-Neg-A称作紧密型正反问句,如“看不看电影?”,把AB-Neg-A称作松散型正反问句,如“看电影不看”,并指出后者不会脱落成重叠问。也就是说,AA以及AAB式问句存在的前提是A-Neg-A或AB-Neg-AB问句的使用,后者正是五台片极不发达的一类问句,而刘文指出不会脱落成重叠问的AB-Neg-A则是五台片很发达的一类问句。也就是说,五台片单双音节谓词在反复问格式上不对称,其他只有单音节谓词重叠问句的语言或方言恐怕也存在单音节谓词和双音节谓词在反复问格式上的不对称。
刘文指出,在出现重叠疑问句的方言或语言中,单音节谓词A的重叠式都是AA式(吃吃?);而汉语方言中的双音节谓词AB的重叠问句一律是前一谓词脱落后字B的AAB式(喜喜欢?要要紧?),有重叠问的藏缅语则必然是后一谓词脱落前字A的ABB式,所有语言、方言中均未见ABAB式(*喜欢喜欢?)。对于为什么逻辑上存在的ABAB式实际不存在,刘文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解释借助的多条语言学原则均是可得到独立证明的普遍性原则,这些原则完全适用于五台片重叠式问句。“VP-VP”源于“VP-NEG-VP”,但“VP-NEG-VP”在五台片并非主流,我们认为,构成这类问句的存在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介词等具有某种超前性,特别是判断动词“是”,在别的方言中也不乏超出本方言反复问固有格式的用例,以“VP-(PRT)-NEG”为反复问主要格式的陕北方言“是不是”大多可省作“是是”,如:是是老师又训你来了?|你是是打架来了?(邢向东,2002)舟曲县“VP-NEG-VP”问句很罕见,但仍有“致朵花香子很,是是?”的说法(莫超,2004)。可见,虽然重叠式问句在“VP-NEG-VP”占优势的方言中更常见,但存在重叠式问句的方言未必就是“VP-NEG-VP”占优势的方言,谓词本身的性质也不容忽视。
至于假性重叠式问句“A-A-NEG-B”、“A-A-NEG-B-O”、“VV-NEG-C(O)”的存在,正如刘丹青(2008)指出的那样,是因为AB中一个音节的脱落远比否定词的脱落容易而常见。
标签:方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