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镇域乡镇工业发展及其地方经济影响研究——以顺德市北窑镇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顺德论文,为例论文,工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增长极(growth pole)的理论原理,选择具有广泛前项联系和后项联系的工业部门作为地方经济中的增长极,能够有效地带动区域和城市地方经济的发展。[1-3]西方传统的经济基础理论(the Economic Base Theory)也认为,城市的基本经济部门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发展,而且城市基本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会影响到其它的经济部门,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增长。[4,5]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各地布局了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希望籍此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增长,通过这些项目的前后项生产联系,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缩小全国范围的地区差异。事实证明,这些重点工业项目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讲,成效则小的多,特别是区域的农业和第三产业,并未随着工业的增长而增长,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农业的萎缩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项目本身与地方的农业和第三产业缺乏实在的生产联系,工业增长只是通过扩大就业而扩大对农产品和其他服务的需求来作用于地方农业和第三产业,而这种因劳动力再生产对地方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在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讲,“乡镇工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一个人计划出来的,它是千万农民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乡镇工业是从民间发展起来的,只有从民间发展起来,才真正有强大的生命力”[6]。在一些地方,正是这种“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乡镇工业,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多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体(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various economic activities)。
本文将以乡镇工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内乡镇工业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北窑镇为实例,来探讨乡镇工业发展对一个镇域的地方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镇级地方多种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体的形成。
1 改革开放以来北窑镇乡镇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北窑镇乡镇工业发展迅猛,从1978-1994年的16年间,全镇工业收入增长了283.45倍,年均递增率高达42.32%(表1);工业就业人数增长了2.91倍,年均递增率6.90%。乡镇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期全镇三大产业总收入增长了近145倍,年均递增率高达36.54%,在全镇经济增长中,工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表1)。乡镇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由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结构的转化。80年代后,全镇三大产业收入中,农业的收入下降到占全镇收入的不足15%,而工业收入则一直占居全镇总收入的80%以上(表1)。从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就业分配来看,1988年全镇工业劳动力开始超过劳动力,此后至90年代中期,工业劳动力比例一直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而农业劳动力则逐渐下降到全镇总劳动力的约30%。
资料来源:北窖镇(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收益单位收益分配表(1978、1985、1990、1994年)
注:本表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一、二产业以外的经济部门,其他指上级政府拨款、华侨捐赠等收入。
2 乡镇工业对地方农业发展的影响
乡镇工业在本身发展的同时,对地方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饲料工业是北窖镇第二大工业行业,其主体是北窖华星饲料工业公司,目前该公司饲料生产能力达60吨/小时,是全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饲料品种超过40种,主要是畜禽、水产系列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80年代中期北窖镇饲料工业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全镇与其有生产联系的塘鱼和畜牧两大行业迅速的增长,两个部门的收入分别从1978年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16.03%和2.24%增长到1994年的63.02%和25.87%;渔业和牧业劳动力也从1985年占全镇农业劳动力的3.93%和0.93%增长到1994年的32.33%和17.1%。而同期北窖镇传统的水稻、甘蔗等种植业则显著下降,1994年种植业收入和就业劳动力分别下降到了1978年的74.5%和24.63%;种植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由1978年的近60%下降到1994年的1.23%;种植业劳动力占农业总劳动力比例则由99.23%下降到50.23%。
食品制造业是北窖镇工业第5大行业,其主体是1990年投产的北窖镇兴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加工鸡和鱼为主要产品,每年可加工生产、速冻、保鲜出口三鸟、水产品等农副产品1.6万多吨,原材料全部来自本镇。
可见在北窖镇已形成畜禽、水产饲料生产,畜牧业和水产业生产,以及畜禽、水产品加工的工农业相结合的生产综合体(图1),饲料工业为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提供原料,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又为畜、禽水产品加工工业提供原材料,从而形成乡镇工业发展带动地方农业发展和转变的局面。
1992年11月,以上述饲料、畜牧、水产、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北窖镇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获得批准,一批新的项目正在建设和逐步投产,未来这一项目的全面展开将对全镇的农业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3 乡镇工业对地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乡镇工业对镇域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工业生产对工业生产服务系统的需求和工业劳动力再生产服务系统的需求(图2)。
3.1 乡镇工业促进了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增长
工业生产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劳动力雇佣、技术研究、对外联系、产品销售、基础设施等6个方面。
原材料供应是指随着工业企业的增加和工业生产的发展,镇域内相应出现了一些为工业企业供应某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商业企业,一些机器小零配件的供应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截止1994年底,北窖镇已有13间专门为本镇工厂提供机器小零配件的商店。
劳动力雇佣是指随着对工业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和劳动力工作变化频繁程度的加强,在镇域内产生了一些专门为工业企业招聘劳动力和为失业劳动力介绍就业机会的中介组织。北窖镇政府所属的劳动服务公司即这种劳动中介公司,另外也有少数一、二家很小的社会性职业介绍所;劳动力培训机构是随着镇域内同一类工业企业的增加而产生的。在北窖镇内已有2家专门从事职业培训的私营职业培训所。
工业技术研究机构是随着工业企业发展对技术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专门开展工业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组织,在北窖镇,90年代初成立的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科技办公室曾拥有28名技术人员,当时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总公司所属工厂提供生产技术,但因为各工业企业所要求的技术专门化程度较高,所以后来将技术研究归入各企业内部职能,目前全镇有近40间工业企业拥有企业自身的技术研究部门。
乡镇工业的发展相应地会产生如业务洽谈等各种工业联系,因而形成本镇日益增多的外来人员流动。北窖镇在改革开放初期尚没有一间简易的招待所,而至1993年第三产业普查时,全镇共有宾馆2间,从业人员58人,这是外来流动人员增多产生的必然需求。
乡镇工业发展直接的影响之一是形成了许多专门销售本地企业产品的商店。在北窖镇的美的、蚬华、裕华、顺达、迅发等企业均有展销自身产品的商店或门市部,全镇此类门市部共有16间。
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要求日益提高是乡镇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窖镇从90年代初开始每年平均投入2000万元建设和改善本镇基础设施,而且还先后投资兴建了港口和专门的发电厂等设施,形成了港口服务(如报关公司)、电厂等新的第三产业机构。
3.2 乡镇工业带动为工业劳动力再生产提供服务的地方第三产业的增长
工业劳动力再生产服务系统是指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业劳动力再生产而产生的居民日常需要,如对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居民对文化教育、娱乐、体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的需求。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日常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成为镇域第三产业发展巨大的推动力。
在改革开放以前,镇域内居民的住房主要由居民家庭自己建设。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业职工,特别是外来职工的增加,工业职工家庭对住房的要求增加,而通过市场供应成为满足职工住房需求的主要途径。北窖镇1995年共有房地产开发公司5间,除“碧桂园”房地产公司主要服务于镇外消费者外,其它4间均是以开发本镇房地产,为满足本镇居民家庭购房为主要经营项目,例如隶属于“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美的房产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其经营项目主要是在镇区内部“美的”旧厂址开发的“美的新屯”住房的销售和管理。“美的新屯”具有住房1200余套,其中65%为公司外来职工提供短期(5年以内)住房,35%向本地职工销售。由“美的新屯”提供的优良住房条件成为“美的”集团公司吸引外来技术、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条件。
乡镇工业发展对当地工人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北窖镇改革开放前仅有1间中学,而到1995年已拥有中学8间,其中北窖中学的设备、师资力量均达到广东省先进水平,被评为全省重点中学。
除此之外,北窖镇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商业等方面也比改革开放以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综合以上乡镇工业对镇域地方第三产业发展两大方面的影响,全面考察镇域乡镇工业的增长状况。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北窖镇仅有1.82%的劳动力就业于第三产业,当年第三产业的产值相对于一、二产业很小;而到1994年底,全镇共有9.12%的劳动力就业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全镇总收入的1.37%,16年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增长了5.2倍,第三产业收入从1985年至1994年9年间增长了近3倍(表1)。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从原来只有学校、医院、政府和日用品商业等少数几个行业发展到了拥有12个国家第三产业标准行业。北窖镇原先98%以上的第三产业劳动力集中在科学、文教、卫生事业和社务行政管理两个行业,到1994年底,这两个行业劳动力下降到仅占全镇第三产业劳动力的37.59%,其他行业的劳动力比例则有显著的上升。
4 结论
(1)恰当的乡镇工业部门可以作为一个“增长极”,通过前后项生产联系有效地带动地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从而形成地方的多种经济活动(包括工业、农业及有关服务业等)的空间集聚体。乡镇工业发展改变了地方原先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并促进了地方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2)某一乡镇工业部门是否可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最主要前提条件是,该部门与本地农业和第三产业具有紧密的前项后项生产联系。
(3)8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地理学的主流又转向对工业活动空间集聚体的研究。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位于某一区位的某一工业部门在工业内部具有广泛的产前产后联系时,这一工业部门可以有效地带动其所在区位的工业活动空间集聚体的形成[6]。这时,地方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经济的增长往往只是工业而不是所有经济部门的增长。因此,对珠江三角洲的镇域地方来讲,其地方经济增长级应选择不但在工业内部具有广泛产前产后联系的部门,还应尽量是与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紧密的前后项联系的部门。
(4)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乡镇工业的增长不但未抑制区域其他经济部门,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反而出现了工农业并举、三次产业齐飞的良好局面。虽然第一、三产业的增长相对于乡镇工业的增长比较缓慢,但业已形成了一种以乡镇工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共同增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