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学生心理应激因素的初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中学生论文,因素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应激因素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疾病的主要诱因。研究学生心理应激因素对于制定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措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是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和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合作课题——“武汉市青少年预防吸烟及健康促进系列研究”的一项前期工作,于一九九八年五月在武汉市城乡四所中学进行。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城区和郊区共选择4所学校,每校抽取一个班的初一学生进行问卷式调查。其中2所城区中学,2所郊区学校(一所城关中学,一所乡中学)。共调查学生205名,郊区学生116名,占56.59%,城区学生89名,占43.41%;其中男生108名,女生97名,男女性别比为1.11。他们的年龄在12岁至15岁之间,平均年龄13.2±0.6岁。
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表调查的方法进行。由调查员在教室中将调查表发给学生,用统一的导言向学生介绍填表的方法。收回前逐一核对填表情况,以保证调查质量。
参考有关文献[1,2],并对150名中学生进行开放问卷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问卷表共分为三大部分:a.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出生日期、年级、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b.生活事件: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97道问题。每个生活事件问题均包括两方面内容:定性选择是否在半年内遇见该项生活事件:如果选择“否”,计分为“0”;如果选择“是”,再半定量选择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程度,计分为:
1=无影响 2=轻度影响 3=中度影响 4=重度影响。c.应对紧张事件的处理方式:共一道多选题,如下:
(1)尽快地将不愉快忘掉,(2)将自己的情绪压在心底不让其表现出来,但又忘不掉,(3)如有必要立即主动求助于别人或找人诉说,(4)抽闷烟或喝闷酒,(5)服用安定等药物,(6)换一种环境,(7)迁怒于别人而经常发脾气
统计分析指标
调查表中有关“基本情况”和“应对紧张事件的处理方式”,采用一般的统计方法和指标。而“生活事件”的问卷答案,则采用以下指标:
a.反映生活事件对学生群体影响范围的统计指标
遇有某生活事件的人数
生活事件发生率=────────────×100%
被调查对象总数
b.反映生活事件对学生中阳性亚群影响程度的统计指标:生活事件影响程度均数和生活事件影响程度标准差(阳性亚群指在定性研究中,在半年内曾遇见该项生活事件的这部分学生)
c.综合反映生活事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程度的统计指标
为了能综合反映生活事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程度,在这次研究中,我们借鉴“人群龋均数”的概念,设计了应激指数(Stress Index,SI)”这个统计指标。
应激指数(SI)=生活事件发生率×生活事件影响程度均数
结果
1.生活事件发生率地区及性别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城区学生经历某项生活事件的人数较郊区学生要多。无论城区还是郊区,“考试排名次”和“考试失败或不理想”都是初一学生的前两位的生活事件,除此此外,对于郊区学生来说,“交上新朋友”和“调座位”的位次居前,而对于城区学生来说,“开家长会”和“与同学关系融洽”居二、四位。
在性别方面,“考试排名次”(男76.9%,女81.4%)、“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男76.9%,女80.4%)”是男女之间位次居前的主要生活事件;男生中“家人团聚(68.5%)”、“开家长会(65.8%)”、“中国队在重要比赛上获胜(60.2%)”位次居前;而“交上新朋友(81.4%)、“与同学关系融洽(75.3%)”和“与好友发生纠纷(59.8%)”是女生更重要的生活事件。
2.生活事件影响程度比较
影响程度均数占前十位的生活事件为:父/母死亡(3.84),父母离婚(3.63),父母酗酒(3.55),家人意外(3.43),家人吸毒(3.28),父/母残疾(3.21),本人患急重病(3.16),父/母患急慢性病(3.15),与父母争吵增加(2.95),讨厌上学(2.90)。
对学生影响程度最严重的生活事件主要是来自家庭方面的重要生活事件,且其影响程度均值均在3以上。将所有生活事件得分按性别和城郊进行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男/女)之间影响程度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的生活事件主要是“父母患严重慢性疾病”(2.7±0.9/3.6±0.6,t=3.1,p<0.001),“与父母争吵减少”,(1.5±0.7/2.1±1.1,t=2.7,P<0.001),“好友搬迁”(2.1±0.8/2.9±1.0,t=3,P<0.01),“青春期身体上的某些变化”(1.5±0.7/2.1±0.9,t=3.6,p<0.01);而城郊(城/郊)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的生活事件为“开家长会”(2.1±1.0/2.8±1.1,t=3.8,P<0.01),“父/母出国或去外地工作”(1.5±0.6/2.3±0.9,t=3.1,P<0.01),父/母重新就业”(1.6±0.7/2.3±0.9,t=2.8,P<0.01),“表弟妹出生(1.3±0.7/2.1±0.92,t=3.09,P<0.01)”,“结交异性朋友”(1.6±0.8/2.3±0.9,t=2.9,P<0.01),和“体重减少”(2.1±0.9/1.3±0.4,t=3.3,P<0.01)其余均P<0.05。
3.心理应激指数比较
表3 总体和不同性别心理应激指数顺位(前十位)
生活事件 总计 男性 女性
────────────────────────
指数位次指数位次指数位次
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
2.22 1 2.15 1 2.31 1
考试排名次 1.97 2 1.86 2 2.10 2
被人误会或错怪 1.68 3 1.53 6 1.83 3
开家长会
1.52 4 1.62 3 1.40 8
交上新朋友 1.50 5 1.3310 1.69 4
中国队在一些重要比赛上获胜 1.49 6 1.56 4 1.43 7
与同学关系融洽 1.45 7 0.51 - 1.61 5
调座位 1.38 8 1.40 8 0.47 -
与好友发生纠纷 1.33 9 0.78 - 1.56 6
受到表扬或奖励 1.3210 1.39 9 1.27 -
受到批评或处分 1.3111 1.54 5 0.69 -
家人团聚
1.2812 1.49 7 0.65 -
受到家长称赞
1.9913 1.00 - 1.34 9
青春期身体上的某些变化 0.9926 0.76 - 1.33 10
表4 城郊之间心理应激指数顺位(前十位)
郊区
城区
────────────────
生活事件指数位次 指数位次
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2.12 1 2.36
1
考试排名次 1.94 2 2.03
2
被人误会或错怪 1.59 3 1.78
3
交上新朋友 1.50 4 1.50
7
调座位 1.41 5 1.36 10
与同学关系融洽 1.38 6 1.56
6
中国队在一些重要比赛上获胜 1.36 7 1.68
5
开家长会1.342 8 1.75
4
家人团聚1.341 9 0.71
-
睡眠不够1.30 10 1.52
-
与好友发生纠纷 1.21 - 1.42
9
受到表扬或奖励 0.86 - 1.45
8
结果显示“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解”、“考试排名次”是应激指数居前两位的生活事件,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之间均表现如此,“被人误会或错怪”的应激指数位次在女生、城郊均居第三位。在男生中,“开家长会”、“中国队在一些重要比赛上获胜”和“受到批评或处分”的指数居三到五位,而对于女生来说,“交上新朋友”和“与同学关系融洽”居四、五位;从城郊来看,城区居四、五位的是“开家长会”和“中国队在一些重要比赛上获胜”,而郊区则为“交上新朋友”和“调座位”。
4.应对紧张事件的方式
此次调查发现,205名初一学生在遇到心理应激时主要采取的应对方式依次为:尽快将不愉快忘掉(163人次,占79.5%),压在心底而又忘不掉(109人次,占53.2%),求助于别人或找人诉说(91人次,占44.4%),抽闷烟或喝闷酒(79人次,占38.5%),服到安定等药物(38人次,占10.5%),换一种环境(7人次,占3.4%),迁怒于别人或发脾气(3人次,占1.5%)。男女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其应对方式顺位与总体一致。
讨论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地位与角色有其特殊性,也就决定了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心理应激因素不同于成人[1]。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经常接触的主要外环境,而学习几乎是我国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这与欧美等西方国家情况不同[3]。武汉市青少年的压力也主要来源于学习。从本次调查来看,武汉市中学生的心理应激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方面(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考试排名次等)和社会方面(被人误会或错怪,交上新朋友等),它们的应激指数均大于1.0,说明这些生活事件在青少年中不仅有一定的影响程度,而且发生率也较高,是我们应予以关注的重点,我们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应从这些心理应激因素中找出预防对策及有效的应对方式。
本调查发现,城乡之间生活事件发生率顺位及其影响程度顺位基本一致,但仍以与学校有关的事件居多,而以与家庭有关的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为重。从生活事件发生率情况来看,城区学生有些生活事件的发生率普遍高于郊县学生,城市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尤为突出,因为城市多为独生女子,竞争显得更为激烈,他们平时“课程排得太满”,“开家长会”使得他们更感学习吃力,甚至发生“逃学”现象;另外,“结交异性朋友”的得分城区明显高于郊县(P<0.01)。说明了城市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较农村学生更为广泛些。
国外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年中,报告女生最多的生活事件主要与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有关[4]。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男女生发生频率最高的生活事件是均与学习有关。而女生更在意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从影响程度得分来看,男女之间基本一致,主要来自家庭方面的灾难性事件,但女生的体验较男生更深刻,对于同一生活事件,女生的平均得分较男生为高。提示老师和家长平时应加强对中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心理辅导和青春期指导,使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并学会如何正视挫折的方法。
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以上[5]。应激能否引起健康损害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应激源的强度,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应对的位置处于应激与健康之间[6]。就个体的自我保护而言,在应激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应激至关重要。此次调查发现,武汉市中学生较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这与国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压在心底而又放不下”(占53.2%),“抽闷烟和喝闷酒”(占38.5%),另外有10%以上的学生以服用安眠药(如安定)来缓解心理紧张,这与有关研究一致[7,8],这应引起家长、学校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