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中暑患者的救治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 抽选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急诊收治的36例中暑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救治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急诊中暑患者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40例患者成功救治,1例重症中暑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救治成功率97.6%。结论 根据急诊中暑患者的病情轻重及类型,进行有效救治的同时,通过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提高中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暑;急诊;护理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1]。现抽选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急诊收治的36例中暑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救治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急诊收治的36例中暑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42.5±4.3)岁。
2病因及发病机制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和(或)散热功能障碍的因素,均可引起中暑,分气象因素与非气象因素。
2.1气象因素
包括高气温、高湿度、高辐射强度、低气压、低风速。
2.2非气象因素
(1)劳动强度越大,劳动时间越长,代谢热越多,又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2)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脱水、失盐者;(3)穿不透风或紧身衣裤伴发热者;(4)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甲亢、先天性汗腺缺乏,或广泛皮肤烧伤或损伤者;(5)服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影响汗腺分泌者,均可成为中暑的基础因素或诱因[2]。
3病情评估
临床根据症状轻重给予诊治。分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后者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3.1先兆中暑
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劳动或生活一定时间后,感乏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大汗、肢体发麻、体温正常或低热。
3.2轻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多在38℃以上,有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神志不清、表情淡漠或躁动不安,皮肤湿冷,弹性较差,脉搏弱,血压偏低,心率快。
3.3重症中暑
3.3.1热射病(中暑高热)
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或昏迷,体温40℃~42℃以上,随着体温升高,病人的神志由狂躁恍惚、谵妄到昏迷,手足抽搐、皮肤干燥、灼热、呼吸急促、瞳孔缩小、两便失禁,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急性肾衰甚至DIC等表现,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死亡率较高[2]。
3.3.2热痉挛(中暑痉挛)
高温下体力劳动,大量出汗,突发腹壁及(或)肠平滑肌痉挛性剧痛,肢体痛,以腓肠肌痉挛疼痛更为明显,呈对称性、发作性,时而加重,时而缓解,病人神志清,体温不高。
3.3.3热衰竭(中暑衰竭)
对未能适应高温作业的新工人,以及对热适应能力低的老年体弱者、产妇容易发生。病人体内常无过多热积蓄,故无高热,仅有头痛、头昏、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口渴,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常有昏厥[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急救措施
4.1先兆中暑
迅速将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饮用含盐清凉饮料,休息一会儿即可恢复。降温时不要引起病人寒战,以病人感到凉爽舒适为宜。
4.2轻症中暑
除同先兆中暑的处理外,对疑有早期循环衰竭倾向者,酌情经静脉给予适量糖盐水,可较快恢复。
4.3重症中暑
4.3.1立即给氧,将患者置于空调房间,调节室温在20℃~25℃之间。
4.3.2迅速降温,降温是治疗的根本,必须争取时间尽快降温。
4.3.2.1物理降温法:头部降温,全身降温,冰水灌肠。
4.3.2.2药物降温法:(1)地塞米松10~20mg静注,既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又有助于降温,并能预防肺水肿,对轻度脑水肿尚有脱水作用;(2)人工冬眠药物,一般用氯丙嗪8mg、哌替啶25mg及异丙嗪8mg,注意血压过低者不宜用氯丙嗪;(3)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供氧,必要时人工机械通气;(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补充等渗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纠正休克;(5)注意心功能,必要时使用少量西地兰,1/3~1/2常规量,中暑痉挛者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注射或静滴;(6)防止急性肾衰竭,防止脑水肿;(7)注意预防感染及褥疮的发生;(8)支持疗法:根据病情补充糖、氨基酸、维生素类。
5护理要点
5.1一般护理
病室宜阴凉通风,控制室温在22℃~25℃。
5.2临床观察内容
5.2.1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各脏器功能状况,预防并发症。
5.2.2及时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5.2.3降温时,体温降至肛温38℃左右即终止降温,但不让体温再度上升。
5.2.4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不应过低,以免发生虚脱。
5.2.5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5.3药物观察内容
5.3.1降温措施
多主张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进行。
5.3.1.1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方法为头置冰袋或冰帽,大血管区置冰袋,用空调控制室温在18℃~20℃左右,也可采用将身体(头部除外)置于4℃水中降温法。同时要不断摩擦四肢,防止血液循环停滞,促使热量散发。危重者可采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擦浴,静脉输入液体可于降温至4℃左右后输入,降温时注意防止因降温过快引起虚脱。
5.3.1.2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可采用氯丙嗪25~50mg加入到5 %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必要时加用氯丙嗪25~50mg以增强药效。滴注时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若血压有下降趋势,应酌情减慢滴速或停止给药。降温时滴冰葡萄糖盐水,5~10分钟内滴速需慢,以30~40滴/分为宜,以免诱发心律失常。
6结果
36例急诊中暑患者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40例患者成功救治,1例重症中暑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救治成功率97.6%。
7结论
根据急诊中暑患者的病情轻重及类型,进行有效救治的同时,通过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提高中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艳敏,林佰艳,赵艳华,李振玲.中暑患者的急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8):384-385.
[2]王红玫,卢玉清.中暑患者的急诊处理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5,28(47).
[3]王秀晶.浅谈中暑患者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7):135-136.
论文作者:佟晓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2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体温论文; 措施论文; 药物论文; 病人论文; 先兆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5期论文;